徜徉在文化的河———长春市宽城区春季期初集体备课闻与思
我想,即使是若干年后,参加长春市宽城区2021年3月15日集体备课的语文老师们,都不会忘记那个春寒料峭的下午。
雨雪初霁后的长春,透着丝丝的冷,且更让人厌弃的,是那浓浓的雾霾,它不识趣地掺杂在这丝丝的冷中,让人对这天气欢喜不起来。
把车停好后,我和同事走在街路上,裹紧了衣裳,戴好了口罩,向进修学校走去。
路走了多年,已很是熟悉。景虽略有不同,但,大多还是旧时亭台。一路走来,偶然发现的新奇,时时唤起着我的惊异。
人在时间里行走,一切都不曾停留。很快,来到进修学校,进入四楼报告厅,当人渐渐多了起来的时候,这新学期第一次的区内集体备课即将开始了……
“以文化唤醒自觉”,初见这个培训主题的时候,我很是讶异,也很是好奇,我不知道朱老师将以何种形式来诠释这个主题。这有别以往的集体备课,像一位蒙着面纱的新娘,很是能够勾起我猎奇的心理。
当朱老师站到主讲台的时候,时间出现了短暂的静止。没想到,当她嘴唇开启,声音流动的那一刻起,一条暖暖的,潺潺的,文化的河流淌了起来,驱散了这春日的冷,下午的霾,让我心的世界暖了起来,澄明了起来。
朱老师从现今教育的一些乱象谈起,谈到了家长上下学的接送,谈到了家长在孩子学习时的陪读,谈到了学生课外班的补习……这一切切的现象,把教育病态化了。
学生没有自理能力,学生心灵扭曲,学生好逸恶劳……朱老师不仅发出疑问:学生,究竟怎么了?
老师备课低效化,集体备课各种推诿,行政化工作干扰老师们的教学,老师们保姆化地看学生……朱老师又不禁发出疑问:老师,究竟怎么了?
朱老师不断地发问,是因为她在不断地思考。这些乱象,这些怪相的出现,一定是哪里出了毛病,为了解决这个毛病,教育者必须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由此,她谈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而这教育方针,才是教育的目的。
接下来,容我把我国现今的教育方针一字字地敲打在下面,因为,朱老师接下来的讲座,是对它的详细的解释与分析: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讲这个方针之前,朱老师诠释了“教育”,细析了何谓“教师”?何谓“学生”?
虽然,朱老师处处言教育,句句说教育,但,一切的言说,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语文,没有离开传统文化。
她以说文解字的形式,解“教”,解“育”,言“师”,言“学”。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教育的根源,从传统文化中分析教育的本质。
渐渐地,我蓦然发现,猛然顿悟,其实,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贤,是多么富有智慧,多么善于分析,他们,已经在千年前就把教育研究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了。
而随后,朱老师对教育方针的解释,处处在围绕语文,时时在阐述语文。
何谓“德”?“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一个人,要养德,从小德入手,慢慢地,向大德发展。
何谓“智”?把事情一眼能看明白,才叫“智”。那,怎样才能一眼把事情看明白呢?念书。“念”下有“心”,用心念书,才能获智。
何谓“体”?体乃骨、肉、筋之组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为社会作贡献。
何谓“美”?美的本质是善,美为表,善为里,善良的人,才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才是真正的美。
何谓“劳”?劳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干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当一个人理解了“劳”的真谛,世上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的笔端在流动,我的思绪在飞扬,我想到了我的语文。我的语文还是浮于表层,过多地重视技能训练,过多地强化记忆积累,其实,与语文已渐行渐远。我们的语文,需要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润泽,只有语文的河流灌注到学生的心田后,学生的语文田园才会丰腴肥沃。
我们的语文,是否让学生太累,太苦了?反作用力下,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很累,也很苦?
在总结中,朱老师说,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不自觉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人。而让人自觉,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熏陶。
下午的时光一点点地流淌,我像观棋入神的樵夫,已不知时间几许。报告厅很静,静得只有浓郁的文化的味道氤氲在空气中。
我闻嗅着,入神,入迷。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把它当成一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要把它当成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之为矛,以之为枪,开辟一条语文学习新路。
毕竟,我们的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很新奇,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