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4

  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方

  

  1.余锡明:舒筋养血汤

  

  辨证:久伤入络,筋肉失养。

  

  治法:活血养血,舒筋通络。

  

  组成:当归12g,生地12g,熟地12g,鸡血藤10g,赤芍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威灵仙10g,桂枝6g,蜈蚣6g,橘络6g,黄芪15g,细辛1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郑国珍:阳和活络汤加减

  

  辨证:寒邪祛瘀,痹阻经络。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组成:麻黄5g,白芥子10g,熟地15g,桂枝10g,甘草3g,炮附子10g,姜黄6g,淫羊藿15g,当归10g,川芎6g,制乳没各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余锡明:三痹汤加减

  

  辨证:肝肾两虚,痹阻关节。

  

  治法:滋补肝肾,温经通络。

  

  组成:羌活12g,党参12g,秦艽10g,防风10g,当归10g,茯苓10g,狗脊10g,熟地15g,黄芪15g,白芍10g,细辛2g,蜈蚣2条,川芎6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娄多峰:肩凝汤加味

  

  辨证:寒凝血滞,兼有气虚。

  

  治法:温经散寒,益气活血。

  

  组成:黄芪30g,川草乌各9g,当归30g,丹参30g,桂枝15g,透骨草30g,羌活18g,生地30g,香附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邱峰:蠲痹汤加味

  

  辨证:筋骨劳损,营卫俱虚,气血瘀滞,经脉受阻。

  

  治法:调营卫,行气血,舒筋络,止疼痛。

  

  组成:炙黄芪15g,当归15g,姜黄10g,羌活10g,赤芍10g,防风10g,甘草3g,生姜10g,大枣3枚,川芎10g,红花10g,丹参15g,鸡血藤15g,没药10g,续断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6.李明智:补肝益肾通络汤

  

  辨证:肝肾亏损,风湿痹阻,经络凝滞。

  

  治法:补肝益肾,活血通络。

  

  组成:当归9g,杜仲9g,黄芪12g,党参9g,川断9g,菟丝子9g,羌活9g,鹿角霜9g,枸杞9g,伸筋草6g,何首乌9g,城草3g,山楂9g,谷芽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程远文:补肝益气汤

  

  辨证:肝之精气虚衰,筋失温煦,复感风寒之邪,痹阻于肩。

  

  治法:温补肝肾,祛散风寒。

  

  组成:昆黄芪30g,党参20g,山萸肉20g,桑枝10g,桂枝10g,杜仲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生姜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8.王西周:蠲痹解凝汤

  

  辨证:肝肾亏虚,外邪内侵,气虚血瘀。

  

  治法:补肾养肝,益气活血,祛风胜湿。

  

  组成:黄芪20g,葛根20g,山萸肉10g,伸筋草10g,桂枝10g,

  

  姜黄10g,田三七5g,当归12g,防风12g,秦艽15g,甘草6g。

  

  用法:水煎加黄酒少许温服。每日1剂,日服3次。

  

  9.柴国剑:肩凝汤

  

  辨证:正气不足,营卫失和,感受外在风寒湿邪,袭于经脉,留而不去而致。

  

  治法:调和营卫,活血止痛。

  

  组成:麻黄15g,桂枝15g,威灵仙15g,白芍25g,穿山甲30g,红花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0.任继学:活络定痛汤

  

  辨证:正气不足,风寒之邪外束,营卫失和,脉络内阻。

  

  治法:通经活络定痛。

  

  组成:穿山甲20g,没药10g,土鳖虫10g,甲珠10g,川椒10g,蜣螂虫10g,露蜂房15g,乌蛇15g,羌活15g,威灵仙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1.郭焕章:增损逍遥散

  

  辨证:风寒乘虚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

  

  治法:疏肝和脾,散寒祛风。

  

  组成: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陈皮15g,清半夏10g,羌活10g,桂枝10g,白芥子10g,附片10g,秦艽10g,茯苓10g。以白酒作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服用。

  

  12.胡国栋: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辨证: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

  

  治法: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

  

  组成:黄芪60g,当归20g,桂枝12g,白芍20g,炙甘草16g,大枣10g,威灵仙12g,穿山甲6g,防风12g,蜈蚣2条,生姜10g,羌活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裴惠哲传统疗法治肩周炎

  

  肩周炎,亦称“漏肩风”、“肩凝证”、“五十肩”、“冻结肩”,主要表现为肩部冷痛,酸胀或麻木,遇冷痛增,痛如刀割样,坐卧不安,夜间较剧,肩关节功能受限等特点。中医学将本病列入痹证范围,认为正气不足、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因。肩部劳损、外伤、受风寒湿侵袭等因素可诱发本病。裴惠哲运用传统手法和“闪火拍打”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效果。

  

  裴惠哲认为多数肩周炎患者是由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劳累过度,肝肾精亏,腠理空虚而致;风寒湿邪侵入,致筋脉失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筋脉痿弱而不用,形成肩关节粘连而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因劳损、外伤致肩部软组织等损伤,治疗不当,血气凝滞,气机不畅,血不荣筋,致肩部肌肉萎缩、痉挛或粘连引起肩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传统手法能迅速有效消除压痛点,解除肩部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改善血循环,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软组织的营养供应,促进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调整自身代谢功能,起到消炎、镇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

  

  裴惠哲认为寒湿是引起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寒性主痛、主收引,能降低人体抵抗力。寒邪滞留肩部经络,血管收缩,肩部血液循环变慢,气血运行不畅,肩关节及周围温度下降;寒甚使肩部疼痛难忍,功能受限。依据中医治则“寒者热之”,选用传统手法结合“闪火拍打”法产生热量使局部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气血畅通;热力使药物深透肌腠,通过穴位、痛点的感应,经络的传导,充分发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治疗作用。

  

  1.手法治疗

  

  揉肩法:患者坐位,术者斜立于患肩侧,一手托握住患侧上臂,使患侧上臂外展,另一手在肩关节周围行拇指揉法或大鱼际揉法。手法由轻渐重,并仔细寻找压痛点,痛点部位增加手法刺激量。

  

  拿肩法:术者在息肩的后方,一手作拿法,另一手握住患侧上臂作被动运动。作拿法时,速度要缓慢,手法要着实,被动运动幅度不宜过大,使肩部肌肉放松即可。

  

  分筋法:在肩部压痛点用弹拨分筋手法,松解肌腱之间的粘连。

  

  点穴法:在肩井、肩中俞、秉风、天宗、曲池、手三里、肩贞、肩髃等穴位用拇指或中指点、揉,以疏通经络、点穴止痛。

  

  搓肩法:术者两手张开,十指微屈,以掌面自然地贴于患肩的前面及后面,两手同时运动进行搓肩,并沿上臂搓至腕部,约2分钟。

  

  2.闪火拍打疗法

  

  药酒制作:取生川乌、生草乌、肉桂、白芷、细辛、秦艽、威灵仙、穿山甲、红花、乳香、没药、樟脑各20g,放入瓶或瓦缸内,加入高度白酒1.5kg或98%医用酒精1kg,密封浸泡30天。纱布过滤澄清,密封待用。

  

  拍打方法:用小瓷碟取药酒约25mL,用清洁纱布一块(清洁纱布叠为6~8层,约3cm×4cm,四周缝上线),蘸药酒以刚透湿为度,将纱布在酒精灯点燃后快速拍打在痛点或穴位上,停留约3秒,纱布在接触皮肤瞬间火熄灭并有拍响声,产生热效应。以纱布蘸药酒至火熄灭为治疗一次,一般在疼痛部位或穴位作“闪火拍打”5~10次,每次治疗约5~10分钟。治疗完毕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

  

  王春林改良手法治粘连期肩周炎

  

  传统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往往存在疗程长、显效慢的缺点,王春林采用改良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显著。

  

  肩周炎按发病进程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缓解期、粘连期,其病因至今尚未明了,一般认为与肩关节退行性改变、外伤、受寒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急性期为肩关节周围及关节囊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以肩关节疼痛为主。粘连期则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增厚、粘连、挛缩,表现主要以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肩关节各向活动均明显受限。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急性期手法宜柔和、轻快,以消炎止痛为主,在生理范围内进行肩关节各向的被动运动。而传统手法对粘连期的治疗往往显效慢、疗程长,患者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坚持。王春林根据肩关节周围的解剖生理特点,结合临床观察,本着“动则松,松则通,通则不痛”的原则,采用改良手法,以运动关节类手法为主,辅以弹拨法、拔伸法、掊法等,有针对性地把治疗重点放在与肩周炎发病密切相关的一些软组织,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及挛缩的筋膜(胸大肌和背阔肌筋膜)。在施行扳动类手法的过程中辅以揉、摩、搓等轻快手法,以适时缓解病人因手法所致的短暂性疼痛,有利于手法的连续施行。通过反复对肩关节施以扳、提、拔伸等手法,而达到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舒经活血之功效。王春林强调在扳动类手法施术过程中切忌粗暴用力,应以缓缓用力,逐步松解为原则,以免造成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新的损伤。另外,王春林指出粘连期肩周炎的康复还有赖于积极地主动功能锻炼,在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坚持正确的锻炼方法,避免肩关节过

  

  度的活动。

  

  以改良手法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放松手法

  

  以掊法为主,配合按、揉、弹拨等手法,重点施术部位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及肩胛骨周围紧张之软组织。术者在施手法时配合肩关节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后伸等各向的被动运动,最后重点弹拨腋窝前后壁痉挛的筋膜(胸大肌和背阔肌筋膜),共操作10分钟左右。

  

  2.扳法

  

  患者坐位,施术时以病人主观耐受为度,强调缓慢用力,每次扳法完成后均在肩关节周围行揉法、摩法、按法,以缓解病人因手法扳拉所致之疼痛。

  

  (1)上举扳法:施术者立于患者前方,患肩上肢伸直搭于术者肩部,施术者双手交叉扶住其肩关节,缓缓上举,至病人难以耐受时,稍用力向上扳动3遍。然后施术者转至其后方,令患者双手伸直上举,施术者以腹部固定患者背部,双手扶住患者上臂,向后扳动3次。

  

  (2)内收扳法:施术者立于患者背后,患者患侧手掌搭于健侧肩部,呈“搭肩式”。施术者用患肩同侧手掌扶住其肩关节,另手扶于患者肘部向内及内后扳动。

  

  (3)扩胸扳法(外展、内收扳法):施术者立于患者背后,患者双手交叉抱于枕后部,术者双手分别扶住患者双肘行内收、外展被动运动,当外展至病人难以耐受时轻轻用力向后扳动。

  

  (4)后伸扳法: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徐徐向后扳动,然后屈肘,使手背贴于腰背部,将患肢沿脊柱缓缓向上拉动。

  

  3.伸、提抖法

  

  患者坐位,施术者立于侧方。息肩外展,施术者屈膝以膝部顶于其腋下,将患肢夹于术者腋下,双手握住其肘部,利用施术者自身体重缓慢拔伸,反复做3~5次。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屈肘向上提起,边提边做快速抖动,至病人难以耐受的高度时,用力屈肘,施术者以一手拇指弹拨结节间沟处3~5遍。

  

  4.运法

  

  分别做托肘运肩和大幅度运肩法各10次,此法亦可穿插于扳法、拔伸法之间进行。

  

  5.功能锻炼指导病人行蝎子爬墙、上举摸耳、体后拉手、弯腰晃肩、垂直划圈等运动,每日早晚各1次,以肩部能耐受为度。

  

  【病案举例】

  

  杨某,女性,56岁,初诊时间:1998年6月16日。患者诉右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4月余,曾在外院行推拿、针灸、局部封闭等治疗2月余,疗效不佳。检查:右侧肩关节活动:外展上举60°,后伸20°,外展70°,后伸拇指可及第1骶椎。右侧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结节间沟、喙突、冈上肌等处压痛明显,腋窝前后壁肌筋膜紧张,搭肩试验阳性。肩关节X线片:肩部骨质无异常发现。诊断:右侧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期)。予改良手法治疗,每日1次,共治16次,疼痛消失,右侧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吴军四步递进相互结合

  

  肩周炎的基本病理是肩部滑膜、肌群、肌腱、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粘连、挛缩致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受限及持续痉挛性疼痛。肱二头肌长头腱由于其与喙肱肌相平行的特殊解剖关系,活动时相互摩擦积累劳损而致腱鞘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可能为肩周炎早期原因之一。当肩部某一部位出现无菌性炎症,肩部因痉挛性疼痛而不愿活动,使肩局部肌肉群间的拮抗、协同作用紊乱,波及其他,最终导致邻近肌肉、腱鞘、关节囊等粘连、挛缩和功能障碍。吴军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局部注射、小针刀松解、手法剥离、中药调理四步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良好效果。

  

  吴军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病人自觉三角肌深面有固定痛点及压痛点,检查肩关节活动受限,外旋、肩后伸位时三角肌前缘深面痛点尤为明显,于该处注药、针刀剥离后,关节活动立即较大程度恢复。吴军认为这与喙肱韧带粘连、挛缩有关。该喙肱韧带为一坚强纤维束,贴于关节囊上面,喙肱韧带好似肱骨头的悬吊韧带,有约束外旋的作用,肩周炎时因韧带挛缩,使肱骨头处于内旋位,喙肱韧带和旋肌间隔的增厚和挛缩充当了拮抗外旋的有力牵引缰绳。对三角肌前缘深面压痛明显,病员有外旋、后伸受限时,要特别注意对喙肱韧带的处理。

  

  祖国医学认为,肩周炎属“痹证”、“痿证”范畴,或兼而有之,多因营卫虚弱,筋脉失养,或因风寒湿累聚,闪挫、劳累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而成肩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肩周炎的治疗应以止痛、松解粘连、调整恢复功能为原则。吴军采用局部注药后先以针刀剥离压痛点最明显处即重点粘连部位,后以手法循肌肉、肌间隙

  

  广泛剥离粘连,扳肩法松解粘连,恢复肩部肌群活动及肌肉间滑动,按摩放松调理及中药调理,疗效显著。局部注射药物后,局麻药止痛,醋酸确炎舒松A抗炎及消除水肿,维生素B↓2利于神经末梢的营养代谢,山莨菪碱解除痉挛的共同作用,利于粘连的松解。局部注药后病人对小针刀剥离及施行手法时疼痛耐受性明显提高,术者可从容施术,结合对粘连部位解剖特点进行各种手法按摩,分离松解粘连,较一般按摩手法直达病所。同时,强调各种扳肩手法的运用,能快捷和最大程度促进粘连松解,使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调和,关节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中药以“肩痹汤”加减,取其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之功效,对全身及局部病症进行治疗和调理。

  

  吴军认为上述方法有机结合,配合病员非治疗期间主动功能练习,方法紧凑、实际,协同性强,短期即能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

  

  第1步:药物局封,2%利多卡因10mL,醋酸确炎舒松A30mg,维生素B↓2500μg,酌情加山莨菪碱10mg混合注射。注射点选择: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附着点,三角肌止点,三角肌腹前下方,喙肱肌止点,肩胛骨内侧缘等可能压痛点。

  

  第2步:针刀剥离。常规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以剑形小针刺入注射药物后的痛点,结合解剖特点及肌纤维走向剥离松解粘连,可一次完成注射后的痛点粘连剥离。1周后如仍遗留有痛点,再行同法1次。

  

  第3步:手法剥离。①揉〓放松:患者肩部自然下垂,术者立于患肩背侧以揉〓法使肩部肌群放松,10~20次。②弹拨粘连: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侧,一手平托患侧肘部至肩部平伸,肩部肌群处于放松位,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三角肌、小圆肌、肱三头肌、冈上下肌缘及肩胛骨内侧缘弹拨分离粘连,原有疼痛点部位重点弹拨,约30~40次。③扳肩活动: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肩背侧,一手推患侧肘部,一手扶持患肩,相对用力,使尽量贴胸搭肩,15~30次;术者一手按压患肩,一手托板患肘,使肩部尽量上举,15~30次;术者前臂穿过息肩腋下,紧贴患侧上臂,双手按压患肩,用力板肩,3~5次,可听到嘶拉声;术者一手按压患侧肩胛部,一手托于患侧肘外侧,尽可能后伸,15~30次。

  

  施术原则:分离松解粘连,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施术要因人而异,先轻后重,要充分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循序渐进,忌粗暴。

  

  每日施术1次,施术间隙病人自作扳肩、绕环练习,7天为一疗程。

  

  第4步:中药调理,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通络、散寒、祛风、除湿为主。自拟“肩痹汤”,方选:黄芪、当归、牛膝、桂枝、姜黄、羌活、白芍、防风。遇寒更痛甚加制川草乌;血瘀明显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肝肾不足者加鸡血藤、五加皮、川断。

  

  熊润贤刺血拔罐治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凝证、五十肩。其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等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属祖国医学中之“肩痹”。《素问·痹论》云“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痛者,寒气多也……”。本组多数病例均有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诱因,外邪侵袭脉络,结滞筋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人体任何部位产生疼痛,祖国医学认为与经络气血有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协调,脏腑及四肢百骸、肌肤筋脉、五官七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密切配合,都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气滞血瘀,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比如: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肿胀;或是气血郁积,久而化热,出现红、肿、热痛等实证;或者肢体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功能减退等虚证。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人体发生疾病。

  

  熊润贤采用刺血拔罐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疗效。针刺放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针灸大成》)。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熊润贤认为拔罐目的是加强刺血作用,尽快疏通经脉中凝滞的气血,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使患者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多数病人只需一针一罐一穴便可治好,刺血拔罐治疗肩周炎具有

  

  验、便、廉的特点,效快、方法简便。

  

  治疗方法:

  

  (1)取穴:尺泽、曲池、曲泽(任选一穴)。

  

  (2)操作:选择穴位及其周围有郁血现象的静脉血管,局部常规消毒,用小号消毒三棱针刺入静脉血管壁即流5~10mL紫暗色郁血(出血量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强弱而定,新病较重多一点,反之则少点)。血止拔罐约5分钟,去罐用盐水棉球擦洗针孔处血迹,10天后可行第2次或第3次治疗。

  

  部分病人一次治疗后肩关节功能即可恢复或明显改善,疼痛基本消失,大多数病人2~3次治疗即可获得显著效果。

  

  【病案举例】

  

  姚某,男,51岁,干部。1996年10月9日来诊。述右肩关节疼痛半年余,活动受限,曾服中药治疗及敷贴多种“止痛膏”,疗效不显,病情日渐加重,夜不能寐。检查:右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右肩外展65°,内收右手摸不到左肩,上举受限,穿衣困难。

  

  诊断:右肩周炎。

  

  治疗:取尺泽穴,刺血,血止后拔罐5分钟,右手即能抬高够到头。10月16日二诊:病情显著减轻,上举功能恢复,后旋有进步,肩前似有疼痛。刺血曲泽,血止后拔罐5分钟。10月24日三诊:右肩夜间痛消失,功能接近正常,刺血曲池,血止后拔罐5分钟。

  

  效果:患者刺血拔罐3次,右肩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杨挺点压松肩穴治疗肩周炎

  

  松肩穴位于肱二头肌短头腱外侧缘,有喙肱韧带通过并桥架于结节间沟之上。其深层关节囊部位Bunker等称之为旋肌间隔,该处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通过,其下方有腋动脉和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及臂丛外囊等组织。

  

  1.“松肩穴”的定位

  

  患者端坐,双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以喙突顶点为中心向外、向下分别作一直线形成90°角,在外下方直角的角平分线向下2cm即是。

  

  原发性肩周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关节囊及周围各滑囊增厚、挛缩伴纤维化的一种退行性改变。随时间的推移,可表现出肱骨头骨质疏松、肩周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和血液、淋巴液滞留。非肩周炎而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疾病也表现出与肩周炎早、中期相类似的病理发展过程。肩关节炎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几乎均出现肩肱节律障碍。但是,疼痛与活动受限并不成正比。临床常见疼痛与关节活动受限并存。对于这些病人,杨挺认为由于疼痛、肌肉痉挛可明显抑制肩部的肌肉动作,活动减少,促使肩关节纤维关节囊粘连发生,日久,造成肩关节广泛粘连,使盂肱关节活动受限,仅残留肩胛骨与胸廓滑动部分起代偿作用。故此,在肩关节运动障碍中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即疼痛、肌肉痉挛逐步导致关节粘连,使关节运动受限发生,而关节的运动受限,又促使关节粘连加重。对于那些肩关节全无活动却几无疼痛的病人,杨挺认为系肩关节退行性变,造成关节粘连所致。根据最近研究报告,凝冻肩的病理过程主要

  

  是纤维细胞增生性改变,杨挺认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存在着肩关节内平衡失调的问题。点压松肩穴数分钟后,既不能使肱骨骨质疏松等退变逆转,也不能使粘连的关节囊立即松解、关节容量增加,使腋皱消失。杨挺认为点压松肩穴在于穴位点压后肩关节肌肉、韧带、关节囊收缩,加速血液、淋巴液的运行,肩关节内压增高,调整了肩关节的内平衡,打断了肩关节活动受限恶性循环链中的一个环节——疼痛与肌肉痉挛,使症状得以改善、恢复,从而可使粘连不甚者立即松解,活动正常。

  

  早期,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情况下,点压松肩穴后,部分患者可立即恢复正常;部分病人于治疗后鼓励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尽量使患者保持或超过手法后即刻达到的活动范围,以巩固疗效。而病程较长,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较甚、筋肉僵硬的病人,如果疼痛程度较粘连程度为甚者,经多次手法治疗及功能锻炼后,疗效也较满意;如果肩关节粘连程度较疼痛为甚者,虽不能立即解除痛苦,也可使患者产生一种轻松舒适感,但疗效不甚满意。杨挺认为对外伤性病例,在骨折临床愈合后,除主动锻炼外尽早进行手法治疗,这样可大大缩短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

  

  2.治法及效应

  

  先在肩关节周围对三角肌、肱二头肌及滑囊、小圆肌、胸大肌、肩后区等部位行垂直于肌纤维方向的往复按、揉、弹拨等手法,放松肩周筋肉。然后在松肩穴上由轻至重点压1~2分钟,患者可有酸胀、麻木、疼痛感,或有热流感向面颈部和肘部放射,甚至可放射至手指;停止点压后,肩部疼痛缓解乃至消失,有的患者局部可出现轻松感。每周2次,2周为一疗程。手法点压1~6次后,肩关节活动大多基本恢复正常。

  

  唐海萍以经筋论治肩周炎

  

  唐燕萍医师是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师,对肩周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唐燕萍医师以经筋论治、用俞募配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取穴少、见效快。

  

  肩周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症,多为单侧肩部的前、后、外侧疼痛。

  

  唐燕萍医师认为本病属“经筋”病症。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连属部分,并受经络气血濡养。经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经筋病以筋肉的转筋、挛急、不举不用、疼痛、循行区域硬结等为特征。而肩周炎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迫,气血阻滞而致病,以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症,故属十二经筋病候。

  

  经筋病实际上是经脉所属区域筋肉组织的病证。唐燕萍医师认为治疗上必须结合经筋病变部位,辨明与该病变经筋相连属的相应经脉,这是治疗取穴的关键。根据肩部疼痛部位,判断属何种“经筋”病变,然后取该“经筋”所连属经脉俞募穴为主,施行针灸疗法。

  

  唐燕萍医师认为,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分别循引于肩臂的前缘、中线、后缘,根据患者压痛点或活动时疼痛最敏感点,确定病灶属何经,取其相应经脉的俞募穴。手三阳经募穴在足阳明经和任脉上,背俞穴在足太阳经上,取俞募穴可以调和阴阳气血、逐

  

  瘀和络、健脾和胃;配合艾灸,可借灸的温和热力,温通经脉,疏通气血,再配以手三阳经穴,以疏调经气,诸穴合用,舒筋通络、通关利节、除凝止痛。

  

  具体方法:

  

  取穴:肩关节前缘疼痛,上肢抬举困难,属手阳明之经筋病症,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配以患侧穴肩髑、曲池、巨骨;肩关节外侧(中线)疼痛,外展困难,属于手少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石门、俞穴三焦俞,配以患侧穴肩髎、臑会、外关;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属手太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太阳小肠经募穴关元、俞穴小肠俞,配以患侧穴肩贞、天宗、臑俞、后溪;肩关节前、外、后侧均疼痛,关节严重粘连,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方法:患者向健侧卧,先针募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0.8寸,捻转至得气,再活动患侧肩关节至疼痛最剧烈时,刺入背俞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1寸,捻转使患者有强烈针感,在俞募穴针上加2cm的艾柱点燃,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同时活动患肢,逐渐加大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后效果不太显著者,配以相应经穴。常规进针,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病案举例】

  

  杨某,女,60岁,1993年10月12日就诊。右肩臂疼痛半年余。患者于3月下旬始感右肩臂疼痛,酸僵沉重,抬举不利,动则疼痛加剧,天阴下雨疼痛加重,遇热痛减,遇寒痛重,曾服中药治疗未愈。近日疼痛加重,穿衣、脱衣、梳头均感困难。检查:局部无明显改变,外展60°,高举100°,令患者以手试摸对侧耳部,仅达百会穴处。舌淡、苔薄,脉沉弦。证属风寒内袭,经筋受累,气血不和。治以舒筋活络,祛寒止痛。拟三组穴交替使用。3次后,右肩臂疼痛减轻,高举120°,令患者摸对侧耳,已达过百会穴2cm处。治10次后,肩臂疼痛消失,右臂上举180°,外展90°,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崔世奎晕痹汤治颈椎

  

  崔世奎认为,颈椎病多责之于慢性劳损气血失和,加之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肝经风热上炎,形成痰热瘀结于颈项脉络,经气运行不利。治当清除痰热瘀阻,畅通经络气机。崔世奎以自拟晕痹汤加减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晕痹汤:代赭石、白芷、酸枣仁各15g,葛根30~90g,川芎30g,桑寄生、天麻、白术各15g,半夏9~12g,牛蒡子9g,僵蚕9~15g,枳实12g。上肢麻木伴疼痛较重者加细辛3g,桑枝12g,蜈蚣2条;恶心呕吐重者加竹茹15g;下肢麻木无力者加杜仲12g,黄芪30g;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者加连翘15g,山栀12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15剂。

  

  崔世奎认为方中代赭石降逆止呕;葛根散风热,升发清阳;川芎疏通少阳经气;白芷芳香通窍;半夏、白术、天麻同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牛蒡子、僵蚕疏风清热: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枳实化痰理气;酸枣仁上用能清少阳郁热、振奋精神。诸药合用,共奏祛瘀清热、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符为民分标本辨缓急分期辨证治颈椎

  

  符为民教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验俱丰,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颈椎病的治疗独具特色。

  

  符老认为颈椎病与中医“痹证”表现类似,属中医“冷风顽痹”范畴。如《症因脉治·痹证论》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曰:“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医林改错·痹证有瘀血说》:“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因此符教授常参照中医“痹证”辨治颈椎病。

  

  符老认为,风寒湿痹着、肝肾内亏是本病的发病因素。风寒湿痹着为其标。《内经太素·输穴·骨空》曰“风为白病之源”;《素问至真大要论》曰“诸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外感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致筋骨受损,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头痛,遇风尤甚,颈项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而病程缠绵,则与“湿性粘滞”特点相符。故符老认为,本病应属“冷风顽痹”范畴。肝肾内亏为其本。《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肾主骨,肝主筋。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无以充养骨髓,脑窍则见头昏、头

  

  痛、耳鸣、耳聋、眩晕,甚者昏厥、视物模糊;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颈项僵硬或疼痛,转侧不利,上肢麻木,手指动作不灵活。总之,符老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外因责之于外感风寒湿邪,内因责之于肝肾亏虚。若肝失藏血,肾精亏虚,致肝肾亏损,气血瘀滞,筋脉失于濡养,腠理空虚,更易招致风寒湿邪客于筋骨经脉而发病。筋骨受损,气血瘀阻为本病的病理重点。颈椎病因肝肾内亏,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痹着,日久伤及筋骨、脉络,致气血瘀阻,筋骨受损而发病。符老认为本病病位在筋骨,病理重点为筋骨受损、气血瘀阻,病理性质为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他强调指出,治疗颈椎病的关键在于对其病机的认识,只有深刻了解其发病机制,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正确合理的指导。

  

  符老认为分标本、辨缓急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颈椎病治疗首先要分标本,辨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为大法。符老认为,若治疗不辨标本、缓急,急性发作期即予滋补肝肾,则深入筋骨、络脉之邪非但不去,且胶结于络脉、筋骨之中,致病程缠绵难愈,也就是说骤补无功,只确待外邪去、痹阻除后,再施调补肝肾之法,气血津液才能得以充养四肢筋骨、肌肤百窍。

  

  符老总结几十年经验认为,急性发作期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搜风剔络,舒筋活血;缓解期当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善其后。

  

  急性发作期基本药物组成为:葛根12g,细辛5g,当归12g,姜黄12g,木防己25~30g,陈皮6g,威灵仙12g,全蝎5g,僵蚕12g,桂枝5~10g,地龙10g,水蛭10g,蜈蚣2条,乌梢蛇30g,鸡血藤30g。

  

  加减:若痛甚者,加制川、草乌各6g,雷公藤10g,甘草10g;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加天麻15g,钩藤30g,菊花10g,决明子12g;肾阳虚腰酸冷痛者,加仙灵脾10g,鹿角片10g;痰瘀互结症见赋体麻木、苔白腻、质淡红有紫气、脉弦滑者,加石菖蒲10g,法半夏12g,郁金10g。

  

  缓解期基本药物组成:山萸肉12g,淮山药20g,熟地12g,党参10g~15g,黄芪30g,木防己15~30g,葛根12g,当归12g,丹参30g,枸杞子12g,川牛膝30g,紫河车15g。

  

  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符老认为虫类药的合理使用是病情逆转的重要措施。符老认为,颈椎病病程长,风寒湿邪深入骨骼、筋脉,筋骨受损,络瘀久滞,非草本类药物攻涤难以获效。综观颈椎病治疗方药,多以祛风除湿药叠进,而忽略虫类药的使用,即便使用也多味少量轻,不足以祛邪。叶天士曾说虫类药物“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以使“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强调虫类药能深入筋骨络脉,有攻剔痼结瘀痰之功效。如水蛭、地鳖虫二者皆味咸,功善破血逐瘀,地鳖虫还有续筋接骨作用,可改善颈椎病筋骨受损,脉络瘀阻的病理变化;地龙、僵蚕、全蝎、蜈蚣、乌梢蛇性走窜,长于搜风邪、透关节、通络止痛。因此虫类药的合理使用是病情逆转的重要措施,宜重用之。另外,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符老还强调要合理调护。“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调护不当往往是引起颈椎病发作或加重的重要原因。颈椎病患者应免提重物,避风寒,冬天戴脖套以保护颈项;居住环境避免潮湿,睡眠时宜平板床,枕头高度适当,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工作久时应注意变换姿势,及时活动颈部及上肢,有利于颈、肩肌肉弛张,调节和改善血液循环。另外,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不吃腥荤油腻及老鹅、螃蟹、虾、猪头肉、公鸡等发物。

  

  【病案举例】

  

  王某,男,40岁。因颈项疼痛1周前来就诊。症见颈项疼痛,僵硬不适,左侧手指麻木,畏寒身冷,苔薄白,质淡红,脉细。颈椎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第4颈椎骨质增生,第5、第6颈椎椎间隙变窄。证属寒湿痹阻,筋骨受损。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搜风剔络,舒筋活血。处方:木防己15g,威灵仙12g,葛根12g,桂枝10g,细辛5g,丹参30g,当归12g,地鳖虫12g,乌梢蛇30g,全蝎

  

  6g,僵蚕12g,陈皮6g,鸡血藤30g。日1剂,水煎服。服14剂后来诊,症状大减,嘱守方再服,连进14剂后改服滋补肝肾、益气活血的椎管宁丸以资巩固,半年后诸症悉除。

  

  李庆铨针挑拔罐治颈心综合征

  

  李庆铨主治医师毕业于南宁医专、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从医39年,刻苦钻研,注重实践,潜心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侧重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更勤于思索古典医籍名著中的辨证论治细微之处的奥妙,摸索出一套独有见解的医疗方法。临床中,精于研读中草医、针挑、梅花针、拔火罐、滚动式按摩、橡胶锤敲、药线灸、耳贴、外擦药酒等神奇独特的综合疗法,内病外治,内外同治,治疗无数沉疴痼疾风湿病、颈腰椎病、骨伤科等,都获得显著疗效。特别是以针挑医学为特色,治疗各种痹痛症,有的1次见效,1~4次治愈或好转,此法疗效高,复发率低。尤其在耳穴刺血、针挑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善用耳穴和第二掌骨侧诊病,准确率高。

  

  颈心综合征是指因颈椎病变而引起患者以心脏方面主诉及心电图改变为主的后一组症候群。颈心综合征是临床的常见多发病,亦是疑难病,极易被误诊而延误病情,给患者增加许多痛苦,亦给临床后期治疗带来诸多不便。李庆铨认为究其特点有五:①误诊者多因自感心前区不适、乏力,求诊于内科,而一般内科医生对颈椎病的特异性表现又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大部分患者几经周折才就诊于颈椎病专科。②颈心综合征的表现极类似于“冠心病”等,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往往忽视对颈部的体检,有时老年患者合并多种疾病,症状错综复杂,也给诊断带来困难。故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不能草率行事,特别是对疗效不佳又伴有颈肩部不适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③本病所再现的不适往往

  

  先从肩部、肩胛间再转至心区,颈臂活动、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重,发作时间长,听诊及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心血管药物试行性治疗等均有利于鉴别诊断。④引起本病的原因不外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两点,而前者是原发,后者则是继发,两者又常相互影响,使病情演变复杂,给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故临床应在明确诊断后及时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和改善椎动脉供血。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在于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精血不能上荣清窍,髓海失养所致。李庆铨认为,通过挑针拔罐,能分筋理筋整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精血上荣,滋养髓海,使症状消失。李庆铨认为针挑拨罐、分筋理筋手法的治疗关键是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纠正颈椎关节失稳及关节位置异常,解除对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辅以“骨痹灵”外擦,可加速局部血循环,增加血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吸收,消除临床症状。四者合用,才能切中病机,力专效宏,疗效显著。关键在于辨证施用。

  

  治疗方法:

  

  (1)一般措施:加强颈椎局部的保护和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维护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控制病情发展,消除诱因,密切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并尽力保护之。

  

  (2)针挑拨罐法:通过颈段椎旁手法检查,以阳性反应取其颈椎夹脊穴,配合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膏盲穴、督脉之至阳穴,或颈经验穴1(颈5棘突旁开1.5寸)和经验穴2(颈7棘突旁开1.5寸),均为双侧。

  

  操作: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标定穴位,常规消毒后,带上消毒手套,用三棱针或缝衣针挑刺皮下组织的白色纤维,然后局部拔罐15分钟,涂上自制“骨痹灵”,对局部进行滚动按摩。或分筋理筋法:自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和上胸椎督脉进行滚按、揉法的按摩,来回进行若干次,然后再在颈项夹脊和两侧的半棘肌、头夹肌、肩胛提肌以及肩井并直至肩峰处进行分筋理筋、镇定等手法,自左至右进行治疗,每次20~30分钟。每隔3~5天进行一次,4~5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38岁,南宁市邕宁百齐农民。

  

  因眩晕、耳鸣,颈部酸胀,反复发作6年,再发3天,于1999年11月25日到我院就诊。

  

  自诉:6年前因受风寒后觉眩晕、耳鸣,颈肩部胀痛不能转折,恶心欲吐。诊断为“美尼尔综合征”。予输液服药治疗后,疗效不显著,继则出现眩晕,翻身、坐着即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后转为中医治疗。检查上颈部两侧软组织压痛阳性,双侧风池穴压痛阳性,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X片检查示:上段颈椎曲度反张,颈2、3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半脱位。

  

  诊断为颈性眩晕型。即采用针挑拨罐分筋理筋法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零家干手法为主治肩胛区痛

  

  颈椎病引起肩胛区域的疼痛,临床上常易误诊。临床表现:颈僵、痛,活动受限,肩胛区域持续性胀、钝痛、刺痛,朝轻暮重,患肩活动不受影响,上举上肢疼痛反而减轻,压颈试验阳性,肩胛区域无压痛点,患者颈前斜角肌肿胀、触痛明显;X线片示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改变,青年颈椎病患者退行性改变不明显,特别以颈5~6椎间隙变窄意义更大;头带牵引疼痛减轻。排除肩周炎、急性臂丛神经炎、胸背肌筋膜炎、滑囊炎、急性钙性肌腱炎、菱形肌损伤以及其他胸腹部内科疾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隙、椎间孔变窄,椎体、椎间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结构松弛不稳,失去平衡。这一系列病理改变造成周围软组织炎症水肿,刺激压迫神经根出现症状;颈前斜角肌肿胀后,进一步加重神经压迫症状。解剖学上,颈4~6部分神经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当下颈段椎体病变同时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时,颈椎病诊断较容易,但当仅肩胛背神经受压迫,刺激出现支配区域的疼痛时,常易漏诊、误诊。

  

  零家干认为采用颈椎牵引,扩大椎间隙、椎间孔,使椎间隙负压增大,促进水分吸收,减轻神经压迫刺激症状,同时可解除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自由基、致痛物质,使椎间关节平衡,生理弧度、周围组织扭曲痉挛得到调整和恢复。配合中药内服达到活血止痛、消肿,营养神经的功效,从而达到治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具体方法:

  

  先行颈椎枕颌布托牵引30分钟,然后让患者坐在推拿椅上,

  

  行颈部点、按、推、拿、斜扳等手法,再用拇指放在同侧的锁骨上窝上,触及肿胀压痛明显的颈前斜角肌后用力点、按、分筋、理筋,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施行不同力度,直到肩胛疼痛缓解为止。术毕配合内服葛根木瓜汤与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

  

  患者,男,55岁。

  

  因右肩胛部胀痛1年就诊。患者3个月前曾到南宁某医院行颈椎X线摄片、胸部CT扫描检查后诊断为“胸背肌筋膜炎”,给予局部封闭、理疗,未见缓解,欲行软组织松解术,病人拒绝。

  

  查:颈部活动可,压颈试验阳性,右肩胛区域肌肉无萎缩,感觉无障碍,无压痛点,肩部活动正常,颈前斜角肌肿大、压痛明显,并牵涉右肩胛部,定位模糊、深在。颈椎X线片示:颈5~7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5~6椎间隙变窄。

  

  诊为颈椎病肩胛区域疼痛。给予牵引、手法治疗,配合内服中药,9天后,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潘东华颈胸枢纽关节旋转法治颈椎

  

  潘东华医师根据韦以宗教授提出的脊柱枢纽关节的理论,应用颈胸椎枢纽关节旋转法治疗颈椎病近千例,疗效显著,无任何加重损伤。

  

  潘医师按韦以宗的颈椎诊断分型法,对颈椎曲度变直者,前行牵引折顶,待椎曲恢复后,再根据棘突偏歪的左右,采取左歪右旋,右歪左旋,以屈颈70°~90°。低头位,旋转以颈6、7~胸1、2的颈胸枢纽关节为主。旋转法采取术者用屈肘经患者下颌,手掌抱对侧头额,轻轻旋转至不能再旋后,肘稍加力量向上方提起,即可听到“咯噔”声。此声发自颈6、7或颈7胸1。颈椎上部向左侧弯,其下部必向右侧弯,所以,上病调下,即可纠正。潘医师认为,上部颈椎,不宜用旋转法,因为上部钩椎关节额状面较平,特别是寰枢椎,旋转易脱位,甚至齿状突骨折,造成脊髓损伤;而采取颈胸枢纽关节旋转,则较安全,同样可以纠正上部的侧弯和寰枢椎的错缝。

  

  【病案举例】

  

  贺某,男,32岁,上海人。因头晕、头痛,失眠3年,在上海有关医院诊断为颈椎寰枢椎错缝,然而久治未效,而求治潘东华医师。潘医师检查,患者颈枕部风池穴部位左突右凹、压痛,颈活动旋转受限,左旋15°,右旋15°,颈曲尚可。X线片示寰枢椎关节紊乱,齿状突向左侧偏紧靠寰椎、颈2、3、4后成角。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寰枢椎错缝并椎动脉供血不足。

  

  潘医师先行针刺风池、风府、脑户、大椎、大杼,并用手法轻提头部、端捏风池二穴,经治疗1周后,行颈胸枢纽关节旋转法,治疗

  

  1次,患者头晕立即缓解,头痛消失。经5次旋转复位,X线照片寰枢关节正常,患者自觉晚上能入睡6小时,头晕、头痛消失而痊愈。

  

  施杞益气化瘀利水益气温肾活血

  

  施杞教授继承石氏伤科经验,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辨证施治,运用益气化瘀利水法和益气温肾活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屡奏奇效。

  

  脊髓在祖国医学中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因此,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病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小时offlan's征阳性者,多从“痉”论治;临床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也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施老继承石氏伤科所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

  

  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早期用益气化瘀利水法,方药基本组成:黄芪、川芎、白芍、白术、汉防己、薏苡仁、制半夏、生甘草等。晚期用益气温肾活血法,方药基本组成:黄芪、赤白芍、川桂枝、生熟地、熟附片、巴戟天、汉防己、生甘草等。

  

  临床治疗2周后即可出现主要症状消失,3个月后绝大部分病人可达到临床痊愈,突出椎间盘变小,产生回纳,压迫的脊髓较治疗前变粗。通常在治疗后1~2周肌张力增高恢复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1~2个月内手部精细动作明显改善,跌倒次数明显减少。

  

  【病案举例】

  

  患者,男,52岁,1996年10月7日收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踏棉,二便正常。查体: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氏征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1996年10月10日颈椎核磁共振(MRI)(GE,1.5T)报告:颈5、6椎间盘突出至后纵韧带后方压迫脊髓,脊髓明显变形。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给予中药黄芪、川芎、白芍、白术、汉防己、薏苡仁、制半夏、生甘草等。2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给予中药黄芪、赤白芍、川桂枝、射干、生熟地、熟附片、补骨脂、巴戟天、汉防己、生甘草等。7周后,除霍夫曼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矢神经改变。辨证论治按上法继续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19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核磁共振(MRI)检查示:颈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产生回纳,突出部分和髓核联系中断,突出椎间盘和脊髓之间存在一明显间隙,对脊髓不形成压迫,受压脊髓较治疗前明显变粗。

  

  吴定环一指禅治颈椎

  

  吴定环教授是名医夏锡五的传人。

  

  吴老认为颈椎和头部所形成的生物力学关系属于杠杆力系中的平衡杠杆,颈椎的生理前曲是为了支持头的重量并使之相对稳定。但上述生理体位必须依靠颈部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完成此动力平衡。如果患者颈椎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根,继而颈肌相应受累,长期处于痉挛、紧张状态,引起颈肌、斜方肌劳损、部分肌纤维变性或出现条索、筋结,肌张力改变,调整反应能力下降,而不能完成调整颈头部的运动。病症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颈椎生理曲度的变直或反向成角,同样会打破头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加颈肌、颈椎自身及椎间盘、棘突韧带的负担,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颈椎骨质增生在先,还是颈肌劳损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发生在先,其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即破坏了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的生理性平衡状态。吴定环用传统一指禅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吴老认为手法治疗该病,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的生理性平衡状态,阻止或减缓上述恶性循环。手法治疗不可能使骨刺消失,也不可能使颈、肩部的肌肉组织返老还童,但是通过应用一指禅手法推拿,调整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状态,使颈肩肌的病变、韧带的病变及颈椎生理曲度的病变得到改善和康复,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

  

  手法治疗步骤:

  

  (1)一指禅法推拿痛点、筋结和条索:先在患者颈部找出最痛点、病点的筋结和条索部位,然后反复施用一指禅推法推按10~

  

  20遍,要求紧推慢移,力度要柔和深透,达到舒筋活血、解痉散结止痛之功效。

  

  (2)点穴,一指禅推法:患者坐位,取风池、风府、天柱、大椎、肩井、肩贞、天宗、阿是诸穴,通经活络调和气机,每穴推拿30秒左右,力度要求结合患者症状的轻重。体质的虚实辨证施治,以有酸、麻、胀、热、串等感觉为度。

  

  (3)掌揉放松法(配合手法):患者仍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或侧后,用一手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掌根部或大、小鱼际肌灵活按揉双侧颈肌和斜方肌,在患者颈部两侧病点及筋结、条索、枕部要重点反复按揉放松10~20遍,使患者有微热、轻松感为宜。

  

  (4)颈椎拔伸法(配合手法):患者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一手虎口托住患者头的后枕部,另一臂肘部屈曲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头部放松后仰,全身放松下坠,此时术者均匀用力向中拔伸颈椎,使患者臀部离开坐凳为度。此法目的在于解除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5)提晃法(配合手法):双手托下颌,轻轻拔伸并摇晃之。

  

  (6)左右旋转(配合手法):患者坐位,轻轻拔伸颈部,在维持牵引下,视患者忍受程度,轻轻向左旋转,以听到颈椎小关节的错动声为度效(对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禁用)。

  

  (7)一指禅推头部要穴:取穴攒竹、鱼腰、太阳、百会、阿是,治疗神经根压迫引起的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综合征。

  

  (8)一指禅推拿双臂要穴:取穴:曲池、列缺、合谷、阿是,治疗因颈神经根压迫引起的双臂串麻、手指麻木等症。

  

  (9)拿、揉颈、肩肌:此为结束手法,患者全身顿感轻松舒适,10遍为宜。

  

  黄绍灿四者合一治颈椎

  

  杨树萱是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康复专业工作的专家之一,以其独特的脊柱整复法著称于世,人称“杨氏手法”。黄绍灿将之应用于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多以头晕、颈僵背痛、视物不清、耳鸣为主诉,伴头痛、胸闷、胸痛心悸、心律不齐、恶心、多汗、疲乏,或伴手臂麻痛。体检均多见颈椎前后伸屈试验阳性、旋颈征阳性,头颈叩击试验阳性,部分伴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MR、CT片均现以颈椎椎体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等。

  

  黄绍灿认为杨氏手法采用反向无痛、快速旋转和拔伸下瞬时牵引以及传统手法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动作要点,具有解痉通络、正骨理筋;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松解粘连和纠正椎小关节错位,调节和恢复颈椎的解剖生理曲度和动力学平衡;降低颈椎间盘髓核内压力而缓冲其向周缘的压力,使神经根脊髓、血管等受到的刺激得以缓和和解除;同时直流电电极下离子起作用,威灵仙祛风除湿、宣通经络,陈醋舒筋散结,钩藤疏肝息风、安神化瘀,从而使症状得以改善。颈椎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增大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动力学平衡,解除肌痉挛作用;超短波用明显的热效应消炎解痉,促进血液循环,深入病所;直流电阴极作用于颈项部,使局部软组织的兴奋性增高而增强血液循环,使病理性炎症产物吸收和水肿消除。三者综合运用,达到解痉消炎、解除压迫和恢复

  

  功能之效,因而被公认是有效的,且优于单一疗法。

  

  具体操作方法:

  

  (1)杨氏手法:仰卧拔伸反向无痛快速旋转法:治疗床前脚垫高10~15cm,患者取仰卧位,头部露出床外,术者坐其头端,一手托住其后枕部,一手扶持其下颌部,先作检查性治疗:以患者胸骨上窝为参照点,以双耳屏为旋转边点,扶拔患者头颈部作缓慢地、最大限度地左右旋转2~3遍,了解转向哪一侧时最疼,哪一侧相对较轻或不痛,以不痛的一侧为健侧,相反者为患侧;然后在拔伸状态下作最大限度地左右旋转2~3遍,最后在向健侧作最大幅度旋转的终端时维持5~10秒,紧接着再作一个适量加大力度增大幅度的快速旋转动作,此时常有颈部小关节复位的“咔嗒”响声,并有即时的轻松舒适感。

  

  仰卧拔伸快速牵引法:中立位,先作水平方向的缓慢拔伸1分钟,后放松10~15秒,再拔伸,如此交替5~7遍;再在拔伸状态下作轻柔的前后伸屈,逐渐加大幅度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并重复5~7遍。然后患者双手抓紧床边以固定身体,术者紧接着让其颈椎处于15°~20°的微前屈状态下作持续牵引2~3分钟,最后在此牵引的基础上,作一个适量的、加大力度的突发性拔伸力,并维持10~20秒;放松1分钟后重复上述手法1~2遍。术毕,中立位平卧休息5~10分钟。

  

  上述手法一气呵成,全过程15~30分钟,手法从轻至重,时间先短后长,酌情选择,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

  

  (2)颈椎牵引:端坐位,颈椎前屈15°~20°,枕颌套式,3~15kg,先轻,适应后加重至以能耐受为度,每牵5分钟间歇1分钟;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

  

  (3)超短波透热疗法:中号电极,颈-上胸部斜对量,微热量至温热量,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

  

  (4)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用10%威灵仙醋溶液均匀涂在150cm↑2的衬垫上,接阴极置颈项部;用10%钩藤溶液涂在另一同样大小的衬垫上,接阳极置额部,电流强度8~10mA,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

  

  杨单三清上补下标本同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杨甲三教授认为颈椎病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筋骨懈坠,同时兼风寒外袭,经脉气机不畅,或肝阳上亢,少阳枢机不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阴气”主要指肾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阴是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人体随着肾气的增长而成长壮大,又随着肾气的衰少而走向衰老和死亡。而肾气的盈亏消长过程就是肾阴的盈亏消长过程。肝肾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肾阴虚,肝阴亦虚。肾主骨,肝主筋,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王冰说:“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则形体疲极。”

  

  肝和胆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肝阴虚则胆气偏亢,少阳枢机不利,影响关节的枢纽功能,颈项支撑头颅,连接躯体,是人体枢纽部位,受其影响,故活动不利。肾合膀胱,亦互为表里,肾虚故膀胱气弱,卫外不固,风寒外袭,头项受之,故头项强痛。肝肾不足,阴虚于下则阳亢于上,或风阳内动,出现头晕目眩,甚则眩晕欲仆。由此可见本病具有本虚标实,下虚上实的特点。初起时以标实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肝肾亏乏,气血耗伤,损及后天脾胃,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会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筋骨拘挛,以本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治疗立法以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为原则,强调及早治疗。因病虽根于肝肾不足,但其症状却主要反映于体表头项阳位,故治疗宜

  

  清上补下,处方以阳经腧穴为主,并结合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处方:风池、天柱、列缺、后溪、颈部夹脊穴。在具体应用时尚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化裁。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之穴,是足少阳与阳维之会,既能平息上扰之风阳,又能疏散外感之风邪,是治风之要穴。又足少阳为枢,主骨所生之病,风池位于颈项部,具有疏利颈部关节的作用。《甲乙经》记载“颈项不得顾,……风池主之”,《针灸大成》记载其能治“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可见其主治功能切合本病病机和症状。天柱位于颈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能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是治疗颈项部疾病的要穴。《甲乙经》载:“眩,头重痛,目似脱,项似拔,狂见鬼,目反上,项直不可以顾,暴挛,是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百症赋》载:“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交经八穴之一,通于任脉,肺主皮毛,络穴沟通表里,具有宣肺散邪、通调任脉之功,宣散外邪,疏通经络可治头项疼痛。《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之说。任脉属肾,主一身之阴,且肺肾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故列缺又具有益阴之功,补肾阴以治本。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交经八穴之一,通于督脉。“输穴”善通经脉,利关节,如《灵枢·本输》指出“输主体重节痛”。它可疏通项背部经气。《甲乙经》记载:“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后溪通于督脉,可以清上焦虚热,平熄上扰之风阳。列缺配后溪,一个通调任脉益阴潜阳,一个通调督脉疏风清热,使任督畅达,阴阳和调。

  

  颈夹脊穴是一组穴位,各位于相邻颈椎棘突间,旁开中线0.5寸。临床常用第3颈椎以下到第7颈椎以上的两侧共8个穴位。这组穴位尚未收入正式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中,但临床应用较多。本组穴位可以说是受华佗夹脊穴启发而来,从经脉上看应属于督脉或膀胱经。主要用于疏通颈部气血,具有疏通经脉、通经止痛的功能。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每穴下部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针刺后可以改善局部内环境,使受压迫的神经血管功能得到改善,故这组穴位的应用结合了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总观全方,风池、天柱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以治标为主;列缺、后溪既散邪通脉治其标,又补下清上,调和阴阳治其本;夹脊穴汇通中西,直治病位所在。可见其组方严谨,丝丝入扣。

  

  杨甲三先生称这个处方为“颈椎病常规用穴”,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减化裁,如眩晕加百会,手指麻木加外关、八邪等,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病案举例】

  

  刘某,女,65岁,1987年4月4日初诊。

  

  颈部活动不利,伴疼痛和弹响1年余,有时头晕、头痛、恶心及后背发沉。颈椎X线摄片检查,结果为:颈椎曲度稍直,第4、5、6、7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提示:颈椎病。曾经按摩治疗,当时感颈部轻松舒适,但症状没有根本改善,现诸症同前,并出现右手麻木。检查:舌尖红,苔薄黄,脉沉弦。血压16/9.33kPa,颈部活动度尚好,活动时伴疼痛,第6、7颈椎棘突压痛阳性。针灸处方:风池、天柱、颈4~7夹脊穴、列缺、后溪。操作:风池、天柱用中等刺激,泻法。余穴中等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疗效:针10次,诸症均消失。

  

  张耀补肾活血治颈椎

  

  颈椎病,多因颈椎骨质增生导致血管或神经受压,局部组织肿胀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或颈项强痛,或头部转侧不利、颈部功能活动受限;或血压不稳,心律失常;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张老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师承教育导师,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颈椎病,主张以补肾活血法治其本。张老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滞血瘀是导致颈椎病的病因,故提倡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法,常用颈椎病经验方加减治疗,收效甚佳。

  

  经验方组成:鹿衔草、葛根、狗脊、骨碎补、补骨脂、熟地、川芎、山楂各30g,怀牛膝、当归、白芍各15g,甘草5g。用法:水煎服,每天3次,2日一剂。

  

  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补肝养血;狗脊、怀牛膝、补骨脂滋肝补肾,强筋壮骨;骨碎补、山楂活血化瘀通络;鹿衔草补肾燥湿,除痹止痛;葛根升阳解肌,活血散瘀,祛除瘀滞,调畅血行;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之效。

  

  根据临床患者情况不同,随证加减:项强明显,夹有外感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止痛;血行不畅,头昏痛明显者,加姜黄、丹参活血止痛;痰滞经脉者,加白芥子、威灵仙以祛入络之痰;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养血。

  

  【病案举例】

  

  赵某,女,46岁,1999年4月19日初诊。头晕,颈强转侧不利1个月。1个月来患者时感头晕,头转侧时加重,颈背部强痛,背心

  

  发凉。经X光拍片提示第4~5颈椎骨质增生。伴见腰膝酸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颈椎病。辨证认为证属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滞血瘀,痹阻经络。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通痹止痛。药用:鹿衔草、骨碎补、狗脊、补骨脂、熟地、葛根、川芎、山楂各30g,白芍、当归、怀牛膝各15g,羌活10g,甘草5g。2剂,水煎服,每天3次,2日一剂。药后头晕、颈强痛缓解,仍感背心发凉,予上方去羌活,加淫羊藿12g以补肾温阳,连服5剂,诸症好转。

  

  张继昌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

  

  张继昌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医师,运用成套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

  

  治疗方法:

  

  首先使用基础手法,选用〓法、揉捻法、劈法、打法、分筋法、合力法、安抚法、一指揉散法和点按法。常用的点按部位有枕骨结节及其周围,棘突间隙、棘突旁、肩部正中斜方肌的前缘、肩胛骨的内上角和肩胛冈下缘中点。总共时间5分钟左右。然后使用正骨理筋手法。

  

  (1)提端旋转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两手虎口张开,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余4指置于下颌部,将患者的头缓慢柔和地向上托起,并向左侧或右侧稳健地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快速地突然用力继续旋转约10°~15°,此时可以听到小关节或软组织的弹响声。用同样的方法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2)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患者颈部稍前屈约10°~15°,医生右侧肘关节半屈曲位,置于患者的下颌部,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的枕骨结节部,半屈曲的肘关节和枕部的手同时缓慢地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部托起,同时逐渐地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快速突然向右侧旋转约10°,此时会出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然后医生用同样的方法向左侧旋转。

  

  (3)摇晃拔伸捋顺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医生双手虎口张开,腕部尺侧置于患者肩部正中,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余4指置于下颌部,然后双手缓慢地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颅托起,腕部尺侧将患者肩部下压,并作为一个支点,作颈部的前屈、后伸

  

  活动,前屈、后伸均应到最大的范围,然后医生的双腕关节作旋转运动,带动患者的颈部作旋转活动。以右侧为例,先从左向右旋转摇晃5次,然后使颈部尽量向右旋转至最大范围,此时医生的左手掌部置于患者的下颌部,患者的右侧颞部置于医生的胸前,医生的左手和胸前部同时相对用力并向上提拔,医生右手拇指的指腹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或肌肉痉挛僵硬处,作上下捋顺动作,同时左手和胸部使患者的颈部作向左旋转的动作,此法可重复3次。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

  

  (4)摇晃拔伸散法:基本操作同(3),当医生的手和胸部相对用力并向上提拔时,医生另一手拇指的指腹在患者的疼痛部位或痉挛粘连处作连续的一指禅法,或连续的一指散法,也可作连续的一指揉散法,同时手和胸部使患者的颈部作旋转动作,此法亦可重复3次。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

  

  (5)抗阻力法:①抗阻力前屈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双前臂置于患者肩部,双手重叠置于患者下颌部,嘱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前屈活动到最大限度。②抗阻力后伸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前面,双前臂置于患者肩部,双手交叉置于患者枕骨结节部,嘱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后伸活动到最大限度。③抗阻力侧屈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左侧,右手置于患者右侧颞部,左手置于患者右侧脸颊部,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向右侧屈的活动到最大限度。用相反的方法作对侧的治疗。④抗阻力旋转法:操作方法同③,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旋转的活动到最大的限度。⑤抗阻力抬肩法:患者坐位,以患者右侧为例,医生立于患者右侧后面,右手掌置于患者右肩头部,左肘关节屈曲,肘尖部置于患者右侧肩部痛点处,患者在抗阻力下作抬肩的活动。如果必要,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

  

  (6)肩关节旋转点按法:患者坐位(以患者右侧为例),医生立于患者右侧后面,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肩关节部,右手置于患者腕部,并将患肢抬起,肩关节成90°位,同时作肩关节的旋转活动9次,然后将患者肘关节屈曲,手掌置于颈部后侧,医生右手固定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左手拇指点按患者肩胛冈的下缘痛点处。

  

  (7)肩关节旋转捋顺法:基本方法同(6),将患者的肩关节旋转活动9次后,使肘关节屈曲并置于胸前,手掌触及对侧肩头,医生右手固定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左手大鱼际部捋顺患者肩胛骨的内缘。

  

  (8)臂部神经捋顺、点按、揉捻法:臂部的主要神经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等,以正中神经病变为例,手法操作:患者坐位,并将患肢伸直,医生立于患者的病侧,一手握持患者2~5指,并将患肢抬起,另手拇指指腹从手掌正中开始沿正中神经的走行作捋顺手法3次,依次作点按法、揉捻法各3次,最后在臂部用拿捏、散法调和臂部各组织。

  

  上述治疗方法隔日1次,或每周治疗2次,而不应间隔时间过长,间隔时间过长则效果难续,收效缓且疗程延长。

  

  正骨理筋手法要缓慢、柔和、有力,准确。严格掌握操作要领,这样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个别病人在第一次接受治疗后的24小时之内,有手法反应,如疼痛加重等,但在24小时之后迅速减轻。张继昌观察到,有手法反应的,往往治疗效果更好,疗程很短。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需适当加重手法的力度,力量要渗透到深部组织,否则难以显效。在作手法操作(1)、(2)时,自然会有弹响音出现,但千万不要过分追求弹响音,否则容易造成眩晕,或不必要的损伤。年龄大、病程长者,不容易出现弹响音。通过治疗后,疼痛减轻,粘连松解,关节滑利,方易出现弹响。

  

  包长山蒙医治类风湿

  

  包长山是内蒙古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蒙医内科主治医师,在1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特别是对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病、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并改进验方,提高了疗效及治愈率。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蒙医“套列”病范畴。大多疼痛剧烈,阴天、雨雪天及刮风时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萎缩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蒙医认为“套列”病是由“希日乌素(黄水)”之邪引起的以四肢小关节病变为主的关节病。当人体长期受潮湿、寒冷或强力内伤等影响时,尤其是出汗后受风、受凉,过度饮酒,长期吃生、硬、冷食物及过饱等外因的作用,使体内三要素——赫依、希日、巴达干失去正常的相对平衡,巴达干及赫依增盛,寒邪侵犯周身关节,局部赫依(气)和琪素(血)不调,琪素和赫依的运行受阻,局部聚积坏琪素及希日乌素,从而导致“套列”病或加重“套列”病。

  

  另外,在上述外因的作用下,体内三要素失去正常的相对平衡,胃火衰败,消化功能减退,不能充分分解精华与糟粕,增盛坏琪素及希日乌素,侵犯关节引起或加重“套列”病。

  

  根据以上理论,包教授治疗时主张以燥希拉乌素、舒筋通脉、对症为原则,选用以生草乌等8味药组成的药酒为主,另外根据蒙医辨证施治原则口服曹吉德、额尔敦乌日乐、阿嘎如—35味散等蒙成药。

  

  用法及剂量:药酒每天早晚饭后各1小盅,粒药15~21粒,每天1~2次,散剂3~5g,每天1~2次口服。重病人或关节已变

  

  者,洗药浴,每日1次,21天为一疗程,一般1~2疗程。

  

  另外,包氏强调要注重对本病的护理,认为护理不得当会延长病程或复发。包氏认为护理上主要是注意保温,防止受凉及受风,尤其是洗药浴后用温水冲洗后擦干,在温暖的环境中晾干后才能出门。饮食以柔和滋补之品为主,以少量多餐为主,护理时间越长越好。

  

  多果藏药药酒治疗关节炎

  

  藏医认为关节炎可分为热证和湿证两大类。热证是由于风寒或身体亏虚、气血不足时关节出现黄水所致。湿证是由于邪气留滞经络,气滞则液结聚而成痰,血行不畅而成瘀,痰瘀滞留则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强直以及筋脉拘急等现象,最后丧失活动功能。多果认为治疗关节炎要从根本的病因着手,藏医治疗关节炎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的治疗方法。若痰瘀互结,关节畸形,则须化痰搜风,行瘀活血,同时通络、止痛,以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藏医用藏药药酒治疗关节炎的方法(藏药名称藏文从略):沉香10g,梭子芹15g,麝香3g,象皮5g,天门冬15g,海龙2个,海马2个,鹿茸血5g,黄精15g,佛手10g,紫茉莉15g,蒺藜15g,天麻15g,雪莲花10g,秦艽10g,高山党参15g,冬虫夏草15g,藏红花5g,瞎鼠骨15g。

  

  将以上药物清洗晾干后,放在透明的大容器中,用青稞白酒3500mL浸泡后密封,待药物浸泡之酒色变成黑黄色时可服用,到冬季交九时服用效果更加明显。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约20mL,服后可饮热开水1杯,每晚服药后入睡更佳(如能出汗效果更佳)。服药时身体不能受凉,要保持暖和。如此,坚持服药9个疗程。(一般9天为一疗程)。此药酒对体弱多病患者有强身健体作用。

  

  程金仓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活动期类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其中1/3成为残疾,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气虚一痰瘀一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全方共

  

  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程金仓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一疗程。

  

  冯兴华分型辨证治类风湿

  

  冯兴华主任医师曾从师于济南名医焦勉斋、侯汉忱、张子菡等,后从师于谢海洲教授。他诊病既辨证又辨病,务求明确中西医诊断。他临床近30年,以治内科杂病为主,近10余年专攻痹证(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拟芪地拈痛汤治类风湿,用之得心应手。冯老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外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卫气不足,或劳累过度,正气损伤,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外因主要有风、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搏于气血,不得宣通,日久流注关节。特别是四末,阳气难达,造成小关节肿痛变形,这是本病的发病机理,也是辨证的关键。

  

  1.湿热痹阻型

  

  冯老师认为湿热痹阻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占大多数,首先应辨清湿热偏重。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剧,或热不可触,皮下多有风湿结节,或呈红斑,伴有发热,口干,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诊断时应仔细察看舌苔,辨清湿、热偏重。如热重于湿,治宜清热燥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酌加金银花、连翘、黄柏、赤芍、牡丹皮、忍冬藤、重楼等;若湿重于热者,治宜燥湿泄热,方用四妙散加茯苓、泽泻、木瓜、当归、茵陈、防己、蚕砂、穿山甲等。冯老还指出,治疗本病,祛湿是关键,湿不除则热难退;单纯利湿,效果亦差,在用淡渗利湿药的同时,要配伍益气活血药,使脾气健旺,血气畅行,则湿邪易去。疾病后期酌加全蝎、蜈蚣之类虫药,增强祛风通络镇痛的作用,疗效更加显著。

  

  【病案举例】

  

  刘某,女,58岁,1995年6月4日初诊。关节疼痛2个月,加重半月。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红肿疼痛,触之略热,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困难,咀嚼时疼痛加剧,晨僵约2小时,午后潮热,身体困倦,大便溏,每天1~2次,小便清长,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沉65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型,湿重于热。治宜燥湿泄热,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味。处方:苍术、黄柏、连翘、蚕砂(包煎)、茵陈、生地黄、木瓜、丝瓜络各10g,薏苡仁30g,牛膝、茯苓各15g,穿山甲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关节红肿疼痛已减,晨僵约1小时。随症加减忍冬藤、黄芪、当归、全蝎等,连服45剂,诸症均除,查:血沉20mm/h,类风湿因子阴性。

  

  2.寒湿痹阻型

  

  发病较缓,关节肿痛变形,多不红热,晨僵时间较长,常伴怕冷恶风,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者,属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冯老常用乌头汤、当归四逆汤、附子白术汤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并加片姜黄、防己、老鹳草、威灵仙等。因乌头毒性大,为了避免其毒副作用,故常用制附子代之,如需久用时,应配伍生地黄防其燥热之性。

  

  【病案举例】

  

  陈某,男,67岁,1995年6月8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10年,经多方求治,疗效不佳。诊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腕、膝及踝关节均肿痛,恶风怕冷,关节肿胀,皮肤不红,触之不热,喜热敷,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活动受限,晨僵约4小时,阴雨天时到下午才能缓解,乏力,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弦。辨证为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制附子、防风、麻黄、桂枝、防己、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当归、威灵仙各20g,白芍、片姜黄、老鹳草各

  

  15g,细辛4g。服药半月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减为2~3小时。上方加虫类药物连服3个月,关节胀痛消失,活动度明显增加,但近端指间关节梭状畸形无改变。

  

  3.瘀血痹阻型

  

  痹病日久,指、趾小关节变形,痛如锥刺,甚至腕、踝、肘、膝等关节均肿痛,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沉涩者属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逐瘀,祛湿通络。冯老善用身痛逐瘀汤(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威灵仙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冯老认为本病日久,湿、寒、热等邪着于关节,血行受阻,瘀血与湿、热、寒之邪互相盘踞,一般方药很难取效,而身痛逐瘀汤中将大量活血逐瘀药与少量的祛风胜湿药巧妙组方,意在血行则可祛瘀,瘀血尽去,则寒、湿等邪亦随之而散,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良方。临证时,若有剧烈疼痛者,常用蜈蚣、全蝎、蜂房等药,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但这类药物毒性较大,宜中病即止。

  

  【病案举例】叶某,女,53岁,1995年7月4日就诊。手足关节疼痛7年,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痛如锥刺,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双足跖趾间关节疼痛变形,晨僵约3小时,近3个月来痛及腰、背及周身关节,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实验室检查:血沉9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中医辨证为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逐瘀、除湿蠲痹。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威灵仙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每天1剂,水煎服。服本方10余天后,腰背及周身关节疼痛缓解,继加蜈蚣2条,全蝎、蜂房各6g,黄芪30g,连服2个多月,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均愈,腕关节活动明显好转。复查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

  

  4.肝肾亏虚型

  

  病程日久,多数关节疼痛变形,功能活动障碍,肢体酸痛,乏力膝软,自汗,畏寒恶风,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细弱者,属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祛湿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巴戟天、淫羊藿;偏于肾阴虚者加枸杞子、肉苁蓉、山茱萸、黄精;病久气血亏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黄芪常用30~40g,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痹痛可蠲,合防风有玉屏风散之意,起到益气固卫作用。

  

  【病案举例】

  

  狄某,男,71岁,1995年6月21日就诊。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15年,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近半年双腕、膝、踝关节均肿痛,晨僵约4小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自汗,耳鸣,舌质淡、苔少,脉沉细。辨证为肝肾亏虚,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肝肾、益气活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当归20g,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党参各15g,独活、防风、川芎、赤芍、杜仲、补骨脂、桂枝、牛膝、熟地黄、肉苁蓉各10g,制附子6g,细辛4g。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周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亦减至1小时,继加全蝎6g,蜈蚣2条,黄芪45g,白术10g,连服70余剂,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消除,手指屈伸较灵活,但关节畸形未改变。

  

  古明高温针治风湿

  

  古明高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而致气滞血瘀。治以补肝肾,益气血,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为主。古明高在取穴上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祛风除湿,宣痹止痛;再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补血。艾灸具有理气血、温经络、逐寒湿、镇痛消肿的作用。温针与中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古明高认为既可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又可加强对病变关节的直接作用。古明高采用温针为主配合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温针治疗

  

  取穴:肩髃、肩髎、肩贞、阳池、外关、曲池、合谷、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八风、八邪。

  

  每次选6~8穴,视病变关节而定。选用30号1.5寸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速刺,行捻转得气,再于针柄上插上点燃长度为1.5~2cm的艾条,共温针2壮,时间约30分钟。八风、八邪采用15°角斜刺,不进行温针,平补平泻。每天1次,30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

  

  2.辨证治疗

  

  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处方:桂枝、芍药、知母、白术、蕲蛇各15g,麻黄6g,防风、当归、附子、干姜各12g,蜈蚣3条,骨碎补、桑寄生各20g。痛甚者加红花8g,制乳香、制没药各12g;肿胀湿盛者加泽泻、木瓜各30g,防已20g;偏热盛者加忍冬藤30g,黄柏12g;上肢重者加羌活、片姜黄各12g;下肢重者加川牛膝15g。

  

  每天1剂,水煎温服。

  

  【病案举例】

  

  李某,女,23岁,1990年3月2日就诊。

  

  主诉:双指、膝、踝关节肿痛3年多。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虽经多方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现觉全身多处关节肿痛,行走困难,手握无力,并伴眩晕,心悸,怕冷,腰膝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X线摄片示:病变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轻度狭窄,骨性关节面模糊,血沉106mm/h,类风湿因子阳性。

  

  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为痹证,属肝肾亏虚,寒湿瘀阻经络。按上述方法治疗3个月,症状全部消失,查血沉1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行走如常,恢复正常工作。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