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室强奸案竟现女靴足迹……这些案子咋破的?

他有一双神奇的眼睛,一枚残缺的足迹,他能断定出犯罪嫌疑人的一条腿曾动过手术;一片杂乱无章的脚印,他能说出作案人数、作案轨迹;一个嫌疑人的鞋模,他能辨别鞋的真伪

一枚模糊的足迹

那是1982年的初冬,北风渐紧,大地一片萧瑟。寒夜,落叶被风裹挟着一下一下拍打着窗户。一场罪恶在黑暗的掩盖下,悄然上演。民警接到报警,天津某居民区夜间发生一起入室强奸案。接报案后,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展开侦查,王焕彩背上勘查箱一同前往。

现场一片狼藉,为躲避侦查,嫌疑人有心作了伪装,混杂着受害人挣扎的痕迹,现场能提取的有效检材少之又少。经过仔细拉网式勘查,技术员在窗下提取到一枚模糊的足迹。根据鞋底的花纹结构分析,大多数人认定,是皮鞋底印。

“不,是雨靴鞋印。”一个声音从角落传来,不大却很坚定。大家惊诧的眼神纷纷投向这个年轻的小伙子。

“11月,作案穿雨靴。这可能吗?”

大家对这个显然不符合常理的结论,议论纷纷。

“好!你说雨靴,那就拿出根据来!”办案领导给了王焕彩一个“下台”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王焕彩骑着跨斗摩托车直奔郊区的一家胶鞋厂。在他的记忆中,这家胶鞋厂曾生产过与那种鞋底花纹一样的雨靴。他拿着现场发现的鞋底足迹样本先到了厂技术科,可技术科的人都说拿不准,这让王焕彩心里有些发冷。“请张工看看吧。”一个技术员建议道。他所提到的张总工程师,是厂里的设计权威,可巧今天有事,得晚到一会儿。

王焕彩怀着忐忑的心情,一直等到中午,张工才回来。王焕彩迫不及待

王焕彩不顾浓烈刺鼻的橡胶味儿,在废鞋堆里爬上爬下地翻找着,整整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只与现场所留鞋印相同的雨靴。十几天后,这个穿着女靴作案的色魔被抓获归案。这是王焕彩破获的第一起案子。

1976年,22岁的青年民警王焕彩被单位选派,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培训班,师从“神踪”马玉林,学习“步法追踪”技术。技术的传授只要几天,对技术的理解运用,却需要数年的功底。6年时间里,王焕彩以近乎痴迷的执着和热爱,走遍了天津各个鞋厂,搜集各类鞋样4000余种,研究分析了大量案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鞋底花纹,变得生动且深刻。

18天漫长的等待

足迹鉴定作为侦查工作中的一环,为了确保公正客观,技术人员不需了解案情,拿到手的只是一份没有温度的样本。但现实更多的是,不受案件其他要素影响的鉴定结果,常常遭到办案人员的质疑。

1998年,天津某县委领导办公室被盗,犯罪嫌疑人破窗入室,盗窃现金和一架照相机后逃离,此案造成极大影响。市公安局领导批示:成立专案组限期破案,王焕彩被局领导点名参与侦破。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和近期几起盗窃案现场的足迹照片,王焕彩判断这是一起系列盗窃案件,嫌疑人应该是个惯偷。通过排查走访,最终将范围缩小到5个人。侦查人员将5个足迹样本一一排开,王焕彩目光扫过,停留在最后一个样本上。

“就是这个样本可以不看。”一旁的侦查人员说道,“他家我们都去过5次了,什么发现都没有。”

“就去他们家,我确定就是他。”王焕彩认真且笃定。

侦查人员无奈,陪着王焕彩又一次来到第5个嫌疑人的家中。嫌疑人常年不着家,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和有智力障碍的妻子。几经交谈,毫无收获。就在大家往外走的时候,王焕彩突然在一个矮门前停住脚步。

“这里你们找过吗?”

“这是耳房,屋里就是些农具和杂物,没别的。”王焕彩一扭身钻了进去,一股泛着霉烂的气味儿扑面而来,呛得他连咳了几声。翻找中,一只破烂不堪的塑料凉鞋掉落出来,一问,正是嫌疑人曾穿过的旧鞋。王焕彩一寸一寸摸着几乎烂掉的鞋底,“就是他!”王焕彩坚信自己的判断。“抓错了我负责,以我的职业负责。”短短两句话掷地有声,是军令状,更是对正义的承诺。

抓捕行动开始。

18天后,犯罪嫌疑人落网,随着赃物的起获,王焕彩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从警40年,他始终坚持科学、准确、规范、公正的原则,累计鉴定足迹物证不计其数,无一差错。这些鉴定结果往往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鞋业打破了以往单一化、周期长的局面,鞋样翻新的频率逐渐缩短为三个月到半年。以往靠人工保存纸质鞋样本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998年,王焕彩开始牵头研发“鞋样本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一全国首创课题。

2001年6月,公安部五局及天津市公安局科技处数名专家组成了鉴定小组,经过答辩和实际操作,这一课题获得专家们的一致通过和好评。从此,破获疑难案件又多了一件行之有效的“利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