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松文字:读《写作杂谈》有感

1.有节律的文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经常出现在国文教材中。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几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春》、《背影》出现在当时的初中语文教材上,高中的一篇则是《荷塘月色》。另一篇印象深刻的《匆匆》,已经忘记了是哪个年级的课文,又或许是在课外的阅读材料中读到的。总之,在中学的几年里,朱自清的散文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佳作。印象中,这些篇目的特定段落老师都要求背诵。

说起来,我还因为没完成《荷塘月色》的背诵作业而尴尬过。语文老师一早就来检查,搞得我措手不及,只能当场站在那里承认背不出。

朱先生的文字,我自然是喜欢诵读的,总感觉有种节律在里面。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些段落,因其朗朗上口,意境优美,诵读几遍就记住了。但是,为了背诵而背诵,我做学生时就比较反感。年纪稍大,这类作业做起来就不情愿了。那《荷塘月色》的背诵作业,就因为这个原因被我延宕而没能及时完成。

2.版本与篇目

《写作杂谈》据查最初由开明书店1945年出版。朱先生既是散文大家,又专事国文教育——“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他对于如何学习国文、如何教授国文、如何写作以及当时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论述,可谓切中要害,其方法和意见能给现在的师生很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查考到1945年版本的《写作杂谈》都有哪些篇目,又是如何排列的。一个新近可以对照的是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收录文章十九篇许。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

现在这个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2021年版,荷塘月色的封面。收录朱先生文章三十三篇,共分三辑——写作杂谈、语文杂谈、雅俗共赏。有趣、有料,读起来轻松、耐看,还有学术和思想的深度。

3.不放松文字

读了朱先生若干篇谈到写作、语文的散文之后,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作家关于文字的表述——王小波在《万寿寺》的《自序:我的师承》中这样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因此,王小波特别推崇王道乾和查良铮(穆旦)两位先生的译作,“道乾先生和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的文字“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他说:“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

想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好,也是因为带有一种韵律。朱自清本身也写诗,大概也会与王小波所见略同,“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有朗读,有默读;所谓'看书’其实就是默读,和看画、看风景并不一样。”

也因此,他推崇通过“多看(默读)、多朗读、多习作”获得写作的奥秘。

在我们日常书写的过程中,多读几遍大概正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朱自清说:“我做到一件事,就是不放松文字……我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大家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呢!

不放松文字,多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这是我读这本书学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