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一文暖我心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在我主观意识里,做老师的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多年后还被记着,这是比获得多少荣誉证书、受到任何表彰奖励,都更值得骄傲自豪,更感到温暖幸福的。

我们那个年代当老师,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个人也不抱什么私心杂念。简简单单,敞敞亮亮,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想法其实朴素至极:不把学生教好,要你这个老师干什么?当时,给老师最动听的赞语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老师最通行的要求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精神,完完全全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时时刻刻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没有争议,没有质疑,一切皆为天经地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陶行知先生塑像

打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自己所认定的全部工作内容,就是8个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几年之后,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用民主的思想凝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现在看来,这些也许有点不合时宜。显得老套陈旧,缺乏现代气息,比不了如今超级高大上的先进教育理念。然而,当时的我们,就是这么想的,也是那样做的,这个可作不得半点假。

我近乎偏执地认为,做一名好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大写的人。老师往讲台前一站,就要接受学生的检验——你配不配做他们的老师?能不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检验通过了,学生就会亲近你,崇拜你,把你的话当作“圣旨”,把你传授的知识牢记在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理儿。如果学生对你的人格嗤之以鼻,纵使专业水平再高,你的教学效果也绝不会好。

我自以为是地觉得,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也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些垫底,站在讲台前才自信满满,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反之,就会底气不足,捉襟见肘,甚至被学生“将军”。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切不可误人子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不敢对读书学习与进修提升有丝毫的懈怠;在日常生活中,我无心去关注什么高档和时尚,只守着几橱大小厚薄的藏书,并十分引以为豪。能让学生跟着你“教鞭”转的,除了老师人格的魅力,再就是知识的力量了。

孟老夫子有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老师,一生之乐,全在学生。寒来暑往,学生在变,年龄在变,岗位在变,但职责不变,追求不变,乐趣不变。几十年里,我读到过学生许多溢美之词,听到过他们不少赞誉之语,有时虽感到些许的惭愧和不安,但大多还是坦然对待、欣然接受的。因为我觉得,学生所写的每一个字,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也是真诚无欺的。我把这一切,统统看作是鞭策自己更加严格要求、更加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去年,新冠疫情肆虐,心绪烦乱,百无聊赖,时常随便翻翻。当再次看到网易邮箱里,保存了10余年的一封旧邮件时,内心则油然而生出一些温暖和感动来……

与毕业学生合影留念

孔老师您好!

很冒昧给您发这封邮件,因为我是洪泽中学89届高中毕业生,所以称您为老师,请您不要介意。

我是89届(4)班的,名字叫李海。您当时没有直接教过我的课,但是我一直仰慕您,您儒雅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您直接交流只有一次:我在高二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征文比赛,题目是《烧饼油条变奏曲》,钱×老师认为还可以,让我拿去给您审阅,您当时说了一些鼓励我的话,后来这篇作文获得了学校的征文一等奖,拿到了一个笔记本;此文后来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孔注:这是一份国家级教育类文学期刊。该习作经我推荐得以采用,在当时确乎不易)。我想谢谢您,一直没有机会,请您接受这迟到的感谢。

刚才看了您发在网上的怀念张介老师的文章(孔注:此文题为《我的恩师我的“友”》),我很感动。

7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由张老师给您的留言可以看出;那高涨的热情、纯真的情感,让人羡慕。70年代对中国而言是不可缺失的。在您高中毕业之后,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事件相继发生,几位伟人的离去,“四人帮”被打倒,高考制度的恢复,农村经济改革……许多决定整个国家和几代人命运的事件皆从此发轫;我对探求70年代人们的思想脉络和当时的社会真相,一直抱着好奇的心态;余生也晚,对70年代的记忆是零碎和感性的,从许多回忆文章中略知一二。

今年8月初,89届同学重返母校,几多感慨,几多回味;因为我不是您的学生,还只能远远地看看您,加上我生性内向木讷,只能通过邮件与您交流。请见谅!

此致

敬礼

李海

2009.9.27

说真的,对这位李海同学,除了还隐约记得他那篇《烧饼油条变奏曲》的习作外,别的确实没有什么印象了,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但学生仍记得,而且记得那么清晰。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位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学生“立此存照”,不可不慎啊!

疫情为害甚烈,眼看进入初夏了。此时,我惊喜地收到一名学生的文章,题目叫《九一届,那些零碎的记忆》。只觉得,又是一股温暖和感动向我涌来……

绍峰同学洪泽湖大堤留影

九一届,那些零碎的记忆

冯绍峰

那时候就爱书法。现在看来,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书法,不过是写写字而已。课间的时候,用白色的长条纸,写一些诗词格言;用的是所谓的“硬笔”——当时流行的把钢笔尖折弯的那种。有时写了送给同学,有时自得其乐,颇有成就感。

高中生涯快结束的时候,写了好多条送给了语文老师——孔祥田先生。先生是高中生涯我最敬仰的老师:其ー,来自孔家后人;其二,学识渊博;其三,讲课风趣生动。直到前几年,携泗洪弟子元正到淮安瞻仰周总理故居,与在淮工作的翟××同学约了先生,最终没能见面,还是有些遗憾的。近期读到了先生的《往事与梦想》,心中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却又哽咽不出。

我们的九一届,诸多的往事,诸多的身影,浮现在周遭,模糊又抹不掉……

回想高中,最值得骄做的事情,莫过于当了一回全校的主持人。那是洪泽中学第一届体育节,应该也是孔老师安排的,与刘××同学搭档做一周大会全程主持,算是高中生涯最大的光彩了。记得刚到洪泽,别人都笑话我这个来自湖西的学子,笑我的方言很“侉”。对于克服格格不入的方言缺陷,我也下了功夫的,最终说的还不像洪泽话,倒是更接近普通话了;再加上偏科语文,就被指定做了主持人。听说刘××同学后来很有成就,不知她还有没有这段记忆。

绍峰同学摄于安徽滁州

那时候是爱写诗的。曾自学了《新诗写作教程》,且一发而不可收,写了许许多多小诗。临考前几个月,好多同学都生病了。我也突发肺病,记忆中是被同宿舍的同学背上县医院的。住院的一个月,同学们常来看我,好多同学都给我带来了小礼品。最难忘怀的,是汪××同学为我唱了一首歌,歌名记不清了,但唱歌的情景还在;一帮同学围坐在病床前,温馨定格……诗一般的年纪,都记忆在了青涩的诗行里。

想起来就心酸的当属张同学。得知他生病是来自于班级群,于是专程到盱眙中医院去看望他。那时候他刚刚做完手术,见我到了还是流了泪,说病好了一定到泗洪做客。但最终没等到,等来的是噩耗。我没有哭,倒是沉默了许多天,许多天……

高中毕业回来后,曾一度自卑,老是想着好多同学都上大学了,都有成就了,都光宗耀祖了,而我却在家里做些个小生意、小手艺。这种自卑情绪,一直伴随我整整20年。直到九一届20年聚会,真切地看到好多考上大学的同学,也各有各的难处,境况也不尽如人意,这才消除了自卑。2011年参加聚会,2012年我又走进了道学之门,重新开启了中国古文化根源的修习。一切都像是进入了新的洞天,一切都是重新开始。

九一届,因为有了孔祥田老师、于××老师、孙×老师,因为有了诸位同学,因为有了老校区永远矗立于胸怀的那扇大门,因为有了几年青涩的片段的梦境,始终浮起来、挥不去……

那些零碎的记忆,经常让我勾勒起生命的青春图标,指向后半生生命的历程。

庚子夏日谷旦于灵象阁

绍峰同学在泗洪灵象阁

在那个备受煎熬、几近崩溃的非常时期,是学生的这一信一文,温暖着我的心,陪伴我度过庚子年一段不堪回首的梦魇般的日子。记得巴金先生的散文《灯》有这么一段:“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如果把学生的这些文字,也比作一点“灯光”的话,那他们可是专门为我点燃的——带来的是慰藉,是温暖,是深深的感动。

作者简介

孔祥田,退休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在《中国教育报》《文学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杂文、文学评论、教研论文等100余篇(首),著有《往事与梦想》一书。

▼▼▼

致敬章家二老

寻找“雷锋哥”

“掼蛋”三侃

我生命中的“贵人”(二)

我生命中的“贵人”(一)

发生在中洲岛的两件小事

妈妈的“年味”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0)

相关推荐

  • 小说《龙凤胎》15 初中毕业相别日 离别即是相聚时

     二木方为林,有云才有雨, 分合不由人,聚散是天意. 临出家门,松狮王子叼着孔芳菲的裤脚儿就是不让她走. "王子,松开." 王子是孔芳菲大学毕业后开始养的,从抱来的那天起,孔芳菲像 ...

  • 西游掠影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老友汪明先生,是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骨干成员,学习勤奋,钻研深入,寄情山水,佳作迭出.近日,欣赏他发在朋友圈的系列作品,记录了环游甘肃青海的精彩瞬间,不禁又被带回到去年9月中旬的那次西游途 ...

  • 不要欺负老实人(外两篇)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不要欺负老实人 --曾多次听到著名专家张文宏先生提及不要欺负老实人,遂有感而发. 有人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欺软怕硬:也有人老实本分,忠厚耿直,与人为善.可是,后者却常常遭到前者的揶揄.讥 ...

  • 致敬章家二老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冰郎先生的<心愿>(见本公号2021.2.20),牵动着我的心绪,迫切地想写一点文字,表达我对章家二老的由衷敬意和美好祝福.于是,在留言区写道:"受新冠疫情的影响, ...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掼蛋,是淮安人民的一大创造.一经面世,就以其灵活性.技巧性.娱乐性和刺激性而赢得成千上万各类掼迷的喜爱,改变着不少人的休闲方式与生活习惯.别的不说,仅酒店的餐厅多了一张牌桌,请客姗姗来迟 ...

  • 寻找“雷锋哥”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拜读郝宇铭先生<故乡雷锋姐>(本公号2021.3.20)一文,非常感动,真心为这位邻家的"雷锋姐"点赞.这里,我也想讲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一位咱 ...

  • “掼蛋”三侃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一侃:"掼蛋"名考 掼蛋是一种兴起于淮安,而流行于江苏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扑克游戏,在"跑得快"."八十分"等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发 ...

  • 手机君(外两篇)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手机君 S君,是一个典型的手机控.睁开眼睛抱着手机,放下饭碗拿起手机,骑车走路专注手机,朋友聚会只顾手机,三更半夜不离手机--这些,都是此君平日里的新常态. 不知什么时候,S君得了一种怪 ...

  • 悠悠岁月“战友”情 ||孔祥田

    作者:孔祥田 50年前的春天,我考入洪泽县中学就读.可能有人要问了,怎么会在春天入学的呢?这个,也算是当年教育界的大事件了.因为文革开始之后,一切招生考试停止,由贫下中农推荐上中学.几年下来,学校的教 ...

  • 我生命中的“贵人”(二)||孔祥田

    人们总是把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深情地称之为"贵人".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能得到贵人相助,都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我的生命之中,就遇上了一个又一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