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要忌口?
关于忌口的科普,其实已经写过很多了。我的很多读者都知道,打完疫苗不需要忌口,湿疹不需要忌口。常见的感冒发烧拉肚子,也没有“忌口”一说。
为什么医学上没那么多讲究,却有很多人总觉得要忌口呢?
面对困境
谁都想做点什么
我在“循证自习室”的专栏里讲过,这种心理叫做“行动偏误”。
所谓行动偏误,就是当人们面临矛盾、复杂、情况不明的时候,总是容易产生各种担心和焦虑,进而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不管有没有用,至少感觉会好受些。
同样,当自己或者家人生病的时候,人的内心免不了会产生焦虑。为了解决焦虑,人们总觉得要做点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不断接受“食疗”这个概念的熏陶,饮食又是每个家庭很容易着手的点,于是,就有不少人把对疾病的焦虑,转嫁到了饮食上。
明明是感冒引起的咳嗽,但听见孩子咳嗽就是难受,要用川贝蒸个梨来吃一吃;明明发烧难受吃了退烧药就好,但就觉得是积食惹的祸,要饿孩子几天;
明明湿疹最重要的是清洁和保湿,但就要拿着“易过敏食物”清单,照单全收给孩子忌口……
我理解,家长们内心都有一个愿望:“只要孩子能快点好起来,让我做什么都行。”但在行动之前,至少应该研究一下这么做有没有依据。
盲目的忌口,很可能对病情没有帮助,反而让孩子少了很多可选择的食物,甚至失去吃饭的兴趣。如果食物品种过于单一,甚至可能导致新的健康问题。
国外有过报道,一个11岁的男孩因为患湿疹,饮食清单里只有土豆、猪肉、羊肉、苹果、黄瓜等几种,后来孩子因为维生素A缺乏,被送进了医院。
还有的家庭更迷惑,一面担心孩子挑食,一面盲目限制食物种类。要我说,如果家长真的想为孩子做点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学习”。
宁可信其有
“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也是很多人跟风忌口的原因。
随便听人说“得了某某病要对某某忌口”,心里就暗自揣测——既然有这种说法,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少吃一两种食物又不是什么坏事,不吃就不吃了。
要我说呀,少吃一两种食物,事小。放弃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事大。
今天,宁可信其有,只不过不吃海鲜、牛肉等“发物”;明天,宁可信其有,就会去买几百块一瓶的保健品;后天,宁可信其有,还有包治百病的皮鞋、排毒养颜的汗蒸、几万块钱的磁疗床垫在排队等候。
“忌口”就好像鸡蛋上的一条缝,往往会引得各种智商税蜂拥而至。
这其实也是一种逻辑谬误,叫做“诉诸无知”。
所谓诉诸无知,是指人们断定一件事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人们断定一件事是错误的,只因为它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也是很多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非黑即白。
一直以来,只要我发文支持母乳,就会有人指责我在绑架人工喂养的妈妈;
只要我说“孩子生病不用吃感冒药”,就会有人理解为“孩子感冒什么药也不用吃”;
只要我说“循证医学倡导不做没必要的治疗”,就会有人理解为“循证医学倡导什么病都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