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军:由内省而向外表达的郁达夫

由内省而向外表达的郁达夫

               苏立军

苏立军老师

郁达夫研究学会副会长,富阳区教研室教研员,富阳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

讲述达夫故事

指导孩子创作

郁达夫是一个不够完美的人,也就是说他尽管是著名作家,伟大的爱国者,但生活中依然普通,依然缺点不断,自他出生后,饥饿是他的第一感觉,此后伴随他的是孤寂,在孤寂里产生敏感,在敏感中顿生多疑,这也许伴随着他一生。

但不完美照样可以优秀。因为他善于内省,不说他的童年时代,也不说他的岛国留学时代,单说他在杭城求学的三进三出,就可以感受他内省的力量。

1911年春,郁达夫到杭州考取杭州府中,但因为学费没有着落,就与同乡同学乘火车大胆地来到更远的嘉兴府中。半年后因为风俗的不适应而于暑假后转入杭州府中,可是命运不济,辛亥革命爆发,各地军阀闹独立,导致杭州府中解散,郁达夫只得闷闷不乐回到家乡,但没有放弃学习,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索居苦读,他的内省很深刻,早起读英语,以《资治通鉴》为语文课本,还订了两份上海的报纸,还在傍晚出北门找农民聊天了解农民的生活。

虽然几个月后,到了1912年的春天,郁达夫又决定前往杭州等待开学,但杭州府中没有开学的迹象,一直等到这年的9月,美国教会在之江开办了育英书院,也就是现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所在地,吸引了郁达夫,在郁达夫看来一来这是一所大学,如果能进去,那是多少值得骄傲的事,二来是可以学习英语,他一直认为英语是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的一把钥匙,他决定到育英书院预科学习。

可是,这是一所美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与郁达夫所期待的相去甚远,早磕头晚祷告,还有更严重的是用高压态度来压制中国学生,终于因回民学生不吃猪肉而与校方厨子冲突而爆发学潮,郁达夫由内而外的表达就是与他的十多个同学参加了学潮,并坚持了一个多月,甚至跑到孙中山下榻的宾馆请愿,当时的请愿书还有新闻纪事等都出自郁达夫之手。

郁达夫失望至极,继续回家苦学,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索居。

富春江边,夕阳楼上,《全唐诗》依然陪伴他,《唐宋诗文醇》提升他的经典学养,英语还是他首选的外语,来自上海的报纸让他开阔了眼界,科技知识的学习没有放弃,坚持到郊外与农民交流,了解农民的疾苦,预感着中国农民的风云变幻。

不过,郁达夫依然在追寻由内而外的表达,1913年春,郁达夫只得决定转入当时美国浸礼会办的学校蕙兰中学,他沉浸在阅读和写作中,但周遭环境不理想,教会学校的早磕头晚祷告,还是让郁达夫深深感受到磕头虫似的生活,更忍受不了教务处长的洋奴嘴脸,内省的结果就是勇敢地离开。

他说,要回家去“做从心所欲的自修功夫”,更在内心默默宣告:

“牢狱变相的你这座教会学校啊!以后你对我还更能加以压迫么?”

“我们将比比试试,看将来是你的成绩好,还是我的成绩好?”

“被解放了!以后便是凭我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奋斗的远大的前程!”

由内省而向外的表达,这真是郁达夫率真个性的基础。

在杭州的三进三出,郁达夫的求学之路可谓艰辛,他在杭州府中、育英书院、蕙兰中学,虽然断断续续,但是内省之功没有停滞,在杭州府中的图书馆,他有了处女作发表的狂喜,在班级里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以致被同学认作怪物,内省使得他的思考更深刻,他的认识事物视界更宽阔。而三进杭城之后的三出,又可见郁达夫内省之后的坚定,三年之中,家乡故居的夕阳楼才是他表达的重要阵地,虽然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他留下的片言只语,但这个时期就是郁达夫大风圈外的积累期,是他以后能够勇敢而自由表达的奠基期。

此后郁达夫走出富阳杭州,走向日本,开始接触西洋文学,以致在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被图书馆管理员再次看作是来自中国的怪物,他可以一排排的从图书馆书架上一次借阅二三十本西洋文学著作,就在四年间阅读了千部左右的作品。

虽然他依然不完美,依然压抑敏感,依然承受着来自内省的煎熬,他的情他的爱因弱国子民而分外沉重,但他没有忘记表达,前期因诗词而表达情爱,之后用小说喊出内心的积郁,于是《沉沦》就成为他表达的最强音,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更为珍贵的,是郁达夫用小说主人公的直接呼喊,来喊出内省之后的震撼灵魂的爱国呼声,这也许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喊!

由内省而向外表达的郁达夫,一个真率而思想深刻的郁达夫,就这样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时而抑郁时而躁动,但是,一条贯穿于郁达夫生命之灵的人文风骨就像富春江一样静静地流向远方!

(本文为在少年文学院成立活动上苏立军老师的讲稿蓝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