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作为,不昧因果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对芮小丹的评价是很高的。丁说自己临事的时候,常常是参啊参啊,结果是稀里糊涂走近了死胡同。而芮小丹则是“自性作为,不昧因果”。观众结合剧中情节,大致也能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作为一个天分很高的女孩芮小丹,所有行止,确是合乎这八个字。
自性,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性(Self),也就是心性或本性,即人心灵中的心,有点像神。荣格承认东方宗教对他的学说的影响,曾经说过道教中的内丹术提到的元神,就是自性,也就是人的本我。
佛家很重视这个自性,认为这是成佛的根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性就是自性。有禅师讲法时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
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认得真性,性德本净,然后直指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无上佛道,何其简易!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净心明本来是佛,正是这个意思。
芮小丹的自性作为,就是一切听从本性,不多想,不多虑,不斤斤计较,不处心积虑,平平淡淡,自自然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至于“不昧因果”,其实是关乎佛教轮回的另一解释。据《高僧传》记载:安世高大师在过去两次到中国广州还命债,就是不昧因果。他前世误杀了众生,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杀的人,跟他在一起,结果也被这人误杀,这个因果就结了。按照大师的业力完全可以可以避免这次误杀,但他还是成就了这段因果。因为这一生避免了,来生也避免不了,生生世世这个帐欠在那里,总得要还清,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 这段记载,说的就是不昧因果。
还有一个“不落因果”之说,这牵涉到禅宗百丈禅师的一段公案。据《指月录》记载,百丈禅师幼年时代随母亲到佛寺拜佛,就指着佛像说:“这是谁?”母亲说:“那是佛”。他对母亲说:“佛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寺出家了。
百丈禅师原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是佛教丛林制度的创立者。因有感于苦修者托钵行乞,不利于世人对佛教的认识,相传在唐朝元和九年,创立了天下丛林规式,从此望风景从,大行于天下。丛林规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尚自食其力,他设立合乎中国社会人情的农禅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了实践他手创的清规,传说他到了九十几岁,还到田里操作不休。他的弟子过意不去,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弟子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继续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圆寂。后世的人把这段美谈称为“百丈高风”。
据传,一日百丈禅师升堂讲法完毕后,众僧皆以退下,独有一老者站著不走,禅师便问其原因。
老者回答∶“我现在是一只野狐,并非人类。因在很久以前曾在百丈山修行,当时一位学问僧问我∶'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后来便落入畜牲道五百年,至今仍身为狐身,因慕大师修为,特请大师开示。”
百丈禅师默许了。
于是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
禅师回答∶“不昧因果。”
老者当下大悟,行礼告退。次日,禅师在后山岩洞中发现一狐身,便用往生之礼葬了。
这就是“野狐禅”。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者,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世间众人也常把“野狐禅”当作邪门歪道的代名词,
修行之人若是以超脱因果为目的,便是对因果有了挂碍,也产生了执著。说是要不落因果,其实就会深陷于因果之中。而若是能视因果为自然,不以因果为意,心中不为因果所牵绊,那么即使色身于因缘际会中受因果之报,然心中却仍是一片空明,那便是由不昧因果而真正地超脱因果了。
丁元英应该是独具慧眼,识得了这个世间的平凡女子,原是天国的女儿。最后用佛家的术语进行评价,其实也是有惺惺相惜的意思。毕竟,他们是相爱了,这爱,也是当爱则爱,不拘泥,不扭捏,超脱离合之虑,超脱得失之累,乐乐呵呵,融融恰恰,圆融本性。生活中的现实男女,自然不如影视作品中来的那么理想那么痛快淋漓,因毕竟还脱离不了妄念之苦和衣食之忧,但是凡事做到依心而行,依心所止,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