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来搞论文了 | 从「看什么」到「怎么看」的秃头论文方法论

掐指一算,这是「秃头所暑期方法论」部分的第五期了。
🔜 热点怎么整理:一篇推送积累热点
🔜 专题笔记怎么做:秃头笔记方法论
🔜 背书如何最高效:慢慢慢慢背完书
🔜 真题如何分析:以南京大学为例
自从本花在《考研而已》里用十个「不得不」告诉大家最近一定要开始阅读论文之后,人民群众关于「如何读论文」的呼声也日益增加:
“我已经看了二十篇论文了!”、“我摘抄了3万字的论文语料!”、“我每一篇论文都详细画了框架!”:但为什么我的脑子依然空空如也什么都记不得?
因为用错了方法呀我的小笨蛋们!
就目前而言,大家的论文阅读其实始终陷在一些怪圈里面没能突破,这里本花就先给大家细数一下你们的论文阅读误区:
误区一:从自己报考院校老师的论文下手。
所有的经验贴都会告诉你看论文一定要看自己院校的老师论文,比如清华看彭兰教授南大看胡翼青教授——但朋友们!看报考院校老师的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押题!现在才八月份,到押题的时候了吗?更何况院校里有很多老师他们的研究方向刁钻,论文往往和社会学美学哲学有关,现阶段看这类论文,读不懂学不会,最后只能是自己看了个寂寞。
误区二:随便打开一个机构论文包开始阅读:
害咱也不藏着掖着,就拿咱们的论文包举例,我们每个月都会在更新一轮论文包给大家,里面一般都是当月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以及大佬们的新论文,确实很重要,但问题在于这类论文有点时候过于前沿,而且也包含了大佬们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见解,如果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前沿理论的把握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是一看三不知,全是看不明白的新技术和新概念。
误区三:盲目瞎摘抄每篇做框架。
有些兄弟姐妹们有种病,姑且命名为:不做笔记浑身难受病。具体表现为看书、上课或者看论文的时候,如果不摘抄点啥,如果不做点框架,就觉得自己仿佛什么都没学过。知识不是过脑子而是要过笔才行。
对于一些重要的大佬级别论文,做笔记做框架无可厚非,但是60%左右的论文都是只需要摘录一两个核心观点即可,甚至只需要记住最后一个结论即可,没有任何做框架和笔记的意义。如果所有的笔记大家都要认真做笔记,那我估测到十二月你最多读20篇论文,可能还有三分之一是无用论文。
误区四:打开知网进行漫无目的的关键词搜索。
学姐说有什么不会的就打开知网搜索就好啦,于是大家正在搜索功能下不仅找到了重要的论文,还偶尔踩中了一些奇怪的学术垃圾,并且认认真真的下载了学术垃圾并进行阅读,哦莫!
什么叫学术垃圾,就想象一下你在读自己的毕业论文——有很多论文,尤其是围绕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作者院校非常尴尬的论文,相对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读性,大家一定要学会分辨,不然你读完可能会觉得:就这??就?这?

事实上阅读论文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需要阅读不同的论文,且每一种不同类别的论文也对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帮助。
那么今天的论文方法论,本花就从论文的基本分类及不同类型的阅读方式、论文的阅读时间线、从零开始读一篇论文以及论文的笔记方法几个部分入手,来给大家掰扯一下,阅读论文的正确姿势。
本文魔法加持:读完本推送读论文速度提升200%
   阅读指南  
- 论文的基本分类及用法 -
- 论文阅读时间线 -
- 手把手教你从零阅读一篇论文 -

-
🔜
  论文的基本分类及用法  
#先给论文分个类#
从作者类型来分,论文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学术大佬」论文、「青年学者」论文以及「硕博」论文;从论文内容来分,论文可以分为「综述性」论文和「单一话题深入分析性」论文。
在这两种分类之后,还有一种涵盖其中但又独自美丽的论文分类,叫做「你报考院校老师」的论文们。
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 ...
第一类
 大佬论文 
这类论文往往是大家最先阅读,阅读最多,也最难阅读的部分,因为大佬们往往不好好讲话,神神叨叨就算了,动辄还会提出各种牛逼的新假设与新概念;还喜欢从宏观和大格局上、从技术与思想上、从哲学与意识形态上、从民主与政治上解析一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观点——这类大佬的典型,比如胡翼青教授、史安斌教授和喻国明教授。虽然读不懂吧,但是他们充满激情与学理思想的论文,总是让我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小垃圾。
用法解析:大佬论文分为两种,新见解和综述。比如彭兰老师2017年论文创造性的提出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web3.0,比如今年提出的社交媒体圈子传播;再比如张志安教授史安斌教授每年都会写的「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之类的综述。
那么对于新观点而言,大家要积极记录和学习新概念,用尽你的笔记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做框架做专题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综述性论文来说,大家可以打印之、摘抄之、背诵之——任何情况下,看大佬论文都是我们看论文的第一步。
第二类
  青年学者 
这类学者的论文往往不会关注过于宏大的议题,不会动辄就社会与人,但他们往往会在一个小的切入点上深度挖掘,以至钻研到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上。典型的就比如深圳大学博导常江老师。常江老师几篇论文深入研究过metoo与女性主义、短视频与抖音以及当下影视行业,有理论、有内容,很牛逼,也很具体。
用法解析:青年学者的的论文往往会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者在某个细分行业之下进行深度挖掘,相比于绝大多数大佬的广度综述,青年学者的论文更适合我们做某个专题的补充,以此帮助我们将一个平淡无奇的专题,上升到媒介进化论、媒介生态学这种高度。
所以对于这类论文,我们要关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某个过往知识点的解构与重构,比如「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重构」,比如「后疫情时代的公共传播」等,结合热点联系实际,在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阅读青年学者论文可以大幅度提升我们对于社会现状的把握——因为大佬偏爱前瞻,而青年学者往往更脚踏实地一些。
第三类
  无属性学者/博士/研究生论文 
这类论文往往出现在在我们搜某个关键词时,下载量和引用量肯定比不上前两类论文,但优势在于篇幅不长,内容不深,相对来说好读,且框架建构非常清晰——因为在这些论文中不乏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而很多人,也都是从论述题考试中走出来的,尚未达到真正学者的高度,故而论文对我们的论述答题借鉴性较大。
这类论文的标题通常是:“xxx现象的特征、嬗变与策略“或者”xxx的xxx性分析“再或者是“xxx视角下xxx的应用与策略“之类的。而这类论文,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讨论对象。
用法解析:后期答题的必备论文:1、学框架;2、学小标题;3、学论述逻辑;4、学论述语言与遣词造句——总而言之,前两类是学知识,而这一类,我们可以用来学答题。
因此到十月份前后,我们需要在答题过程中大量阅读此类论文,以此来帮助我们学习专业性的论述语言和论述逻辑。
第四类
 你报考院校的老师论文 
这类论文就包罗万象了,一般而言的985高校里,都有那么几个顶梁柱一样的大佬,还有那么些牛逼的青年学者,还有大佬带着他们博士生搞出来的博士论文,所以对于这类论文而言,大家最好是放在十一月份一次性进行阅读,读一篇押一个知识点——毕竟这个时候学内容是次要的,这篇论文会不会出现在考卷上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用法解析:押题,没了。

-
🔜
  论文阅读时间线  

#现在要读啥#
根据这个时间线,我们现在到底要读啥呢?
彭兰教授、喻国明教授、胡翼青教授、陈力丹教授、刘海龙教授、史安斌教授、张志安教授、杜骏飞教授、杨保军教授等各位大佬2019-2020年度的论文,尤其是挑选其中和网络传播、社会化媒体、人际传播以及当下新闻业新闻价值新闻选择等有关的论文进行阅读。
上述部分老师的有些论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家可以有选择性的忽略。

-

🔜
  手把手教你从零阅读论文  
#论文阅读三步走#
㊀ 阅读标题和摘要,提出问题
㊁ 阅读全文,整理框架
㊂ 回到问题,标记重点,记录概念

-
论文举例
《意见壁垒:社会化媒介传播中的聚积效应与化解之道》
🚩摘要: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有限,“点对点”的单向度信息交流,迫使社交群体困于固化的”圈子”空间。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流通”场所,而且使得公众传播的意见分歧逐渐显性化,不同群体之间意见难以完全相容,进而形成单项循环的“意见壁垒”。媒体传插中的“信息茧房”效应、群体心理认知的价值归宿与排斥、族群分化的投射共同导致了“意见壁垒”现象。“意见壁垒”的形成是社会化媒介传播中多元矛盾聚积疊加的应激反应,它不仅影响个体理性的決策也加剧族群矛盾。因此,唯有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强化主流媒体传擂的跨群体性,及时回应民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切,全方位优化信息與论生态,才能避免“意见壁垒”"的形成,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意见壁垒、群体极化、意见领袖、跨群体传播

⚠️ 第一步:阅读摘要提出问题

1、 什么是意见壁垒?

2、 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壁垒是怎么产生的?

3、 聚积效应和意见壁垒有什么关系?

4、 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壁垒要如何化解?

5、 从摘要看,意见壁垒和传播隔阂有无区别?

6、 信息茧房在意见壁垒的形成机制中是如何作用的?

接下来就要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让自己的阅读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读,以至于读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读了个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可能的问题答案,并同时整理论文的框架。


一、“意见壁垒”:管窥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另一侧面
社会化媒体让公众享有更多选择信息的空间,有利于其更好地实现信息编辑能力。公众在此基础上往往容易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个体借助于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强化了群体认同 。群体内部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立场观点趋同,而对于外部群体,则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趋异的显著倾向。群体认同促使个人采纳群内流行的意见,排斥外群异质思想因子 。由此,不同群体间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 “意见壁垒”。所谓意见壁垒,是指在社会化媒体中,不同圈子、群体之间的意见相互排斥,无法沟通和交流,像一个无形的壁垒相互隔绝。尽管意见壁垒现象在当前学界较少受到关注,但在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播现象。
作为全文的开篇段落,这里系统的化的说明了意见壁垒的概念,并阐述了意见壁垒的形成原因,回答了上述我们提出的问题1和问题2,对上文的整个开篇做了补充,是后续段落阅读的基础

二、“意见壁垒”现象:多媒体传播失序的多元表征
“意见壁垒”现象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媒体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其需求和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群体价值认知的归属是个体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过程,“意见壁垒”的形成反映出社会族群分化的现实。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意见壁垒”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媒体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
在社会化媒体情境中,意见的自由组合是一个显著现象。表面上看,人们借助网络交往似乎更加自由开阔,而实际上则很可能陷于自我选择的特定人际群落。这些群体内部之间信息共享,解读趋同,观点逐渐固化和强化,对不同的意见则会排斥。群体中的社会个体在接受信息和表达意见时,往往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或者受到所处群体意见的影响。久而久之,在信息茧房效应不断增强下,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分明,壁垒也愈加显著。
(二) 群体心理认知的价值归属与排斥
个体在群体环境下往往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与之相应的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倾向于保持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但对别的群体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我、他”的区隔意识。社会化媒体时代,这种对“我群”的归属和对“他群”的排斥现象更易凸现出来。
(三) 现实族群分化的投射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的自主性增强,收入水平、文化差异、政治权利等不同使得族群分化明显。在社会化的媒体中经过自由的“化分”和“化合”,从而形成各种异质性的网络圈子。社会化媒体为公众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不同族群的公众带着现实中既有的观点和立场进入到社会化媒体中,往往容易形成意见壁垒。
这一段是非常规整的原因分析,原文的论述会更长更繁琐,我节选了重点部分,如果大家想要做笔记,在能够理解小标题的情况下可以只摘抄小标题,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小标题的意思,就可以简单摘录我提取出来的部分,帮助自己日后看笔记的时候理解小标题。
大家平时在阅读论文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新概念」,且文章本身对新概念的原因、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论述的非常透彻,那在做笔记的时候就可以记录小标题、以及小标题下论述内容的关键词以提醒自己,不需要做全篇大面积的摘录。第一步保证自己读明白,第二步节选关键词做提醒,笔记精简而明了,也适合后期对阅读的论文进行回顾。

三、传播失序:“意见壁垒”对多媒体交往社群的冲击
(一) 意见沟通受阻影响社会个体决策
社会化媒介情境下所产生的“意见壁垒”现象,让社会公众形成众多相互隔绝的信息圈子,不同意见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进一步影响到现实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观点固化、封闭化,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行为。
(二) 群体极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意见壁垒”的存在,促使公众很容易走向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极化”,越来越“倾向于”坚持自身所在群体的意见,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见,甚至对别的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人身攻击。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 社会粘性削弱社会共识达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粘性越强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价值取向相同的观念、兼容并包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粘性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所产生的“意见壁垒”使得不同意见缺少彼此交流和博弈的机会,理性的意见难以跨越不同群体。社会从整体上被分解为不同的意见部落,在重大社会议题和有关整体利益的问题上,社会成员很难形成较为一致的主导性意见。
这是很典型的困境(影响)分析段落,大家也可以按照上文的逻辑进行整理和记录。

四、秩序重构:“意见壁垒”聚积效应的化解之道
(一) 破解信息“茧房”效应
1、发挥舆论领袖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公众挣脱“茧房”的束缚,破解信息“茧房”效应。2、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意见表达渠道也是破解信息“茧房”效应的有效方法。
(二) 强化主流媒体传播的跨群体性
破除意见壁垒,需要主流媒体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感召力,提供权威性跨族群的信息和观点。
(三)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意见壁垒”的形成也与现实的社会矛盾有关:社会的急剧变化,现实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固化,使现实社会人群不断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分化,形成不同利益和思想的群体,并越来越具有分离趋向。社会化媒体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提供了便利,成为民意表达的晴雨表。社会化媒介为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充分表达提供了可能。要消除意见壁垒,必须从解决现实矛盾入手。
这是措施分析段落,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会有建言献策的部分,而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些套话,所以如果大家看到是如上文这类套话,那就记个角度就行,自己分析也能分析的出来。
但是如果在阅读大佬论文或者青年学者论文的时候,突然在策略部分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新角度新方法,一定要着重进行记忆,这个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你的论述/评论的闪光点。

⚠️ 第二步:回应问题、整理全文

全文看完后思考几个问题:能不能想到应用的场景、有没有感受到特别之处、做的笔记有没有专题可以归纳、这否有二次阅读的价值?
本篇论文比较简单,而且框架是最为经典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怎么办框架,每一个分点都一一对应,逻辑/结构都清晰易懂,遇到这种问题当然值得开心,但是大部分大佬论文根本不是这么个套路,但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尽量可以往这个方向上归纳:概念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影响是什么?如何发展?
用这样的一条逻辑,几乎可以将任何一篇难度的论文拆解开来,也帮助大家去进行整理归纳。
大家在之后阅读论文过程中,也要尝试首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接着根据论文本身的小标题理出大致的框架,并对一些小标题进行部分概念的补充,最后回过头来再去看看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在阅读完成之后,可以将论文进行简单的归档,比如这篇论文主要是和社会化媒体相关的,就可以将它归档在社会化媒体/网传这部分中,以便日后回过头来重温的时候,可以想到这部分知识点。

希望大家看完,在读论文的漫漫长路上,摸索到那么一点感觉。
   晚    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