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非究于篆无由得隶(2.5cm)
大凡书者,不究于篆,无由得隶;不究书体,无由得法;不究章法无由得其家。
翻阅典籍,远寻魏晋南北朝,近考唐宋元明清,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求变之域多局限于体变。
自秦代开创书法先河后,至西汉完成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东汉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衍变出楷书,晋时行书问鼎,南北朝流行北碑南帖,隋唐五代求规隆法,宋朝尚意宣情,元朝则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明初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明中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俯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明末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清初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碑学风气渐开,体变亦有创新。郑燮自名“六分半书”,丁敬隶法行草等。
新中国则诞生后,更有舒同自立“七分半”体。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秦代至今,工书体创新者众,事章法创新者寡。其根本在于:得体法易,得章法者难,创章法则更难矣!
书体创新者,王羲之为圣。王羲之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己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改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曹植在《洛神赋》中盛赞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羲之先生之首功,在于惟用同体之变,以求章法之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