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脏病国医大师方

​心脏疾病,国医大师各有锦囊秘诀

四参安心汤

【方剂来源】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西洋参10克(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丹参15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炙甘草10克,炒枣仁10克,生山楂10克,桂枝6克,麦冬15克。

【功效】补益心气,活血养阴。

【适应证】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动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有轻度浮肿,舌质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有结代,检查有“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等。

【使用方法】西洋参另炖,余药加水煎,二者兑匀,一日1剂,每剂服2~3次。

【整理人】张学文。

抗早搏方

【方剂来源】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40~50克,太子参(或红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20克,生地黄20克,丹参20克,葛根30克,延胡索20克,苦参15~30克,酸枣仁15克,炙甘草15~30克。

【功效】益气活血,复脉止代。

【适应证】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炎等所致早搏证属气阴亏虚,虚阳浮亢者。

【使用方法】一日1剂,水煎服。

【注意事项】早搏控制后仍需坚持服药,逐步减量,至完全停药,需1年左右。如患者素质较佳,早搏控制半年后可停药,以移山人参每日6~10克代之,切不可因早搏控制而贸然停药。

【临床验案】

病案病毒性心肌炎后遗室性早搏

徐某,女,28岁,西南交通大学教师。1998年3月12日初诊。半年前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2月余,一切恢复正常,惟后遗室性早搏未出院,出院后每天服用心律平、复方丹参片、地奥心血康等控制早搏,若不服用则早搏频发,胸闷心悸,十分难受,为求根治,慕名而来就诊。

现症:近半月来,早搏频发,晚间尤甚,发时胸闷心悸,心空悬,烦躁,心前区隐痛,有时在情绪紧张或稍大的活动时发作,服用心律平疗效已不如当初,只能减轻程度,近日一直早搏频繁,乏力,头昏,口苦,心烦,咽干,失眠,纳差,尿黄,大便干燥。察其形体偏瘦,斯文柔弱,面色淡白,神差体倦,少气声低,舌瘦小而红,苔微黄少津,脉细数而结代频繁。

辨治:热病之后,气阴亏损,余热未尽,夹瘀滞而为患。治当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黄芪、麦冬各30克,丹参、生地黄、酸枣仁、葛根、板蓝根各20克,五味子、黄连、炙甘草各10克,谷芽25克。浓煎,一日1剂。

4月10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共15剂,当服至6剂时已逐步停用西药,诸症缓解,睡眠改善,精神倍增,自觉体力增强,但每于晚间睡醒时发生胸闷心悸,自扪脉搏不规律,良久始能平静。察其舌正,脉细略数有力而规则。上方中去酸枣仁、板蓝根、黄连,加苦参25克,继续与服。嘱其一日1剂,早搏完全控制(晚间睡醒时也不发生)后,两日1剂,服半月以巩固疗效。

7月23日:患者感冒咳嗽前来就诊,叙述已停药2月未见早搏复发,特致谢云。

按:病毒性心肌炎后遗室性早搏,临床所见,以气阴虚夹瘀滞或兼湿热者为多见,如病程不长者治疗较易,个别病例由于病程太久,络道干闭,很难治疗。在治疗中,如患者早已依靠某种西药控制早搏,要采取逐步戒除法,因为西药一般针对性很强,中药方剂主要起调节作用,起效较缓,若突然撤除,往往不能适应,而丧失对中药的信心,故欲速则不达,慢则能成。

【按语】早搏的脉象,有结代,有促,有屋漏、雀啄等,常无定体,总以气虚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又因个体素质不同,常表现为气虚兼阳虚或阴虚或血虚,或夹气郁血瘀痰滞等,故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略事加减。不论房性、室性早搏,均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方中黄芪,生脉补气敛气,而以炙甘草益气缓急辅之;麦冬、生地黄滋阴;葛根通阳;丹参活血;气虚神不安,故加酸枣仁安之。若气阴虚而脉数急者,加苦参15~30克,脉律正常时逐渐减少苦参用量到不用,以免苦寒太过伤脾化燥也。若胸闷、苔白润,为痰气郁滞,去生地黄、麦冬,加薤白20克,法半夏15克,全瓜蒌15克。若脸唇淡白,舌质淡白,兼血虚者,加当归15克。若为糖尿病患者,则去炙甘草。

【整理人】江泳。

回阳复脉汤

【方剂来源】第二届国医大师唐祖宣经验方。

【药物组成】茯苓、桂枝各30克,炮附片(另包,先煎)、党参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12克。

【适应证】冠心病、肺心病、吐利后期阳虚欲脱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之危证。

【使用方法】水煎,频服。

【临床验案】

宁某,女,60岁。于1968年12月15日诊治。有哮喘、咳嗽病史20余年,冬重夏轻,遇寒即发。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结核,用抗结核、抗感染药物治疗,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2年来伴发心悸、气喘、浮肿等症,严重时四肢厥冷,伴发紫绀,小便不利,脉搏120次/分。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用强心、利尿和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吾以心阴不足论治,投生脉散加滋阴等品,反致病情加重,乃请教于师。师谓:“此非心阴不足,乃中阳不运、水湿不化也,今用滋阴,水气凌心,水寒射肺,则喘咳更甚,浮肿更剧。

治宜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兼以温阳。”遂处己椒苈黄丸方加附子,服后咳喘减轻,浮肿消退,余症均有好转。入冬后因咳喘又作,胸闷、气急、喘促加剧,吾处以己椒苈黄丸方治之,但服药后病情益甚。面色苍白,全身浮肿,喘咳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冷汗出,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伴发紫绀,咳吐血痰,舌淡苔白,脉沉细数,脉搏124次/分。

师告之:“证不同则病机亦异,此证真阳不足,岂可滥用攻伐,治宜回阳救逆,必用四逆之辈方可挽命于垂危。”遂处:茯苓、炮附子、干姜各30克,炙甘草、桂枝各15克,高丽参12克。嘱其大剂浓煎频服。服药1剂,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喘减轻。继调治而获临床痊愈,能参加轻微劳动。

朱良春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异位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风心病等治疗有独特经验,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阴虚型心悸用药特色

1、心肝同治治疗异位搏动

患者,男,23岁。

现症:心悸怔忡,不能自持,伴头晕胸闷,心率106次/min,早搏4次/min,舌红,苔少,脉弦细。

西医诊断: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失调畅,气阴两亏。

治宜调畅肝脉,益气养阴。

处方:太子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合欢皮15g,生牡蛎20g(先煎),功劳叶12g,炙甘草10g。服药5剂,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皆有缓解,心率降至92次/min,早搏偶见。上方去功劳叶,加珍珠母20g(先煎)。服药14剂,诸症悉除。

◎按 本例患者心阴不足,阴不敛阳,故心率增速。朱老认为,情志、血脉同受心、肝两脏所主宰和调节,而心脏疾患的心悸、怔忡等症,除本脏致病外,恒与木失疏泄枚关。盖气滞则血瘀,心脉失畅,怔忡、惊悸作矣。《神农本草经》曰:“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盖心为君主之官,心安则五脏自趋安和。因此,在治疗心悸时,朱老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太子参,其用介于党参之补、沙参之润之间,其性不温不凉、不壅不滑,确系补气生津之妙品;合欢皮,性味平甘,功擅宁心悦志、解郁安神,与太子参相配伍,对于治疗心气不足、肝郁不达之心悸怔忡有调肝解郁、两和气阴之效;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玉竹益气养阴;牡蛎潜阳。诸药合用,药中病机,故获良效。

2、重用苦参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患者,男,28岁。

患者素日工作劳累,兼之睡眠不足,经常头眩、耳鸣、心悸怔忡,近日心悸加剧。

现症:心率150次/min,口干,心烦,夜眠不宁,舌质红,苔薄,脉细疾数。

心电图检查:室上性心动过速。

西医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君火妄动,上扰心神。

治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处方:苦参20g,生地黄20g,黄连5g,丹参15g,功劳叶15g,玉竹12g,麦冬10g,生牡蛎30g(先煎),炒枣仁30g,炙甘草8g。服药5剂,诸症皆有好转,心悸明显缓解,心率94次/min,自觉安适,舌质略淡,苔薄,脉细数。效不更方,继服5剂,心率降至80次/min。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并以杞菊地黄丸善后之。

◎按 苦参,大苦大寒,纯阴沉降之品也。张寿颐之《本草正义》记载,苦参“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连、龙胆皆相近”,而“其苦愈甚,其燥尤烈”,“较之黄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朱老认为,张氏此说诚是,但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否则良药之功泯灭,可惜哉!研究发现,苦参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且有实验表明,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故在治疗本例患者时,朱老根据以上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重用苦参,获良效。

3、两和气阴治疗风心房颤

患者,女,29岁。

患者患风心病己七年余,曾于某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左房室瓣狭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纤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现症:心悸怔忡,稍微劳动即气促,两颧紫红,舌尖红,苔薄,脉细数而促。

西医诊断:风心病左房室瓣狭窄,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痹之候,心体残损,气阴亏损,心气逆乱。

治宜益气阴,补心体,畅心脉。

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玉竹20g,合欢皮15g,生黄芪15g,茯苓15g,丹参15g,炙甘草20g。服药10剂,心悸气短均改善。继服6剂,两颧紫红消失,活动后亦无不适,脉数较缓。原方隔日1剂以巩固之。

◎按 本例患者诸症为气阴两虚之相,故取太子参、合欢皮两和气阴;麦冬、玉竹补心体,亦取“补而兼清”之意;丹参活血化瘀。朱老认为,心痹与风湿性心脏病颇为相似,系风、寒、湿之邪内舍于心,导致心体残损、心脉痹闭而出现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朱老认为“脉不通”明确指出了心脉瘀阻,脉道不利乃心痹的病机,故常在心痹的治疗中佐入丹参。

阳虚型心悸用药特色

患者,女,49岁。

患者9年前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约60次/min,曾多方求治,均收效不著,2个月前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于某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室率约41~43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即刻心率56次/min,8min后心率降至43次/min,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给予复方丹参片及益气活血、温阳通脉之中药口服均无效,遂来本院就诊。

现症:面浮肢肿,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心率43次/min,血压19.7/12kPa,舌质紫,苔白腻,脉细缓无力。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阳失展,瘀阻水停。

治宜温阳通脉。

处方:太子参20g,炙黄芪20g,降香8g,川桂枝(后下)10g,川芎10g,当归10g,炒白术15g,炙甘草5g。

[二诊]

服药8剂,病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毅也,故重其制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2g,加丹参15g,娑罗子12g。

[三诊]

服药8剂,心阳略振,心动过缓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至45~47次/min,舌质淡,苔薄,脉细缓。前法既合,当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5g。服药8剂,心率上升至50~54次/min。面浮肢肿消退。上方桂枝加至18g。

[四诊]

服药8剂,心率活动后为64次/min,静息仍在50~54次/min。续予温阳通脉,佐以养阴和络。处方:太子参30g,川桂枝20g,丹参15g,炙黄芪15g,川芍10g,降香10g,玉竹10g,麦冬8g,炙甘草5g。服药20剂,心率维持在61次/min,精神振作。以上方20剂,配合蜂蜜1000g,熬制成膏,服用以巩固之。

◎按 朱老认为,心动过缓之由总因心阳不足、心脉不通使然,一般均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甚则昏仆,脉细缓无力或细涩或浮缓等《伤寒论》曰:“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故朱老以桂枝、炙甘草、黄芪、丹参为基本方。桂枝和营通阳;炙甘草既养营补虚,又宣通经脉;心阳虚者心气必虚,故用黄芪补气;心阳虚则营运不畅,以丹参养血活血。此4味药合用,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效。但其中关键在于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朱老用桂枝一般从10g开始,逐步递增,常用至24g,最多加至30g,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口干舌燥时,则将己用剂量略减2~3g,续服以资巩固。

特色总结

中医过去治疗心悸大多依照“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理论应用炙甘草汤,有效者,有不效者。朱老在长期临证中认识到,治疗心悸首先必须辨识其属于阳虚、阴虚,抑或阴阳两虚,辨证论治方可中的;而辨证的关键,又在于识脉。一般而论,凡阳虚者,脉多见濡细、迟缓或结代;阴虚者,脉多见细数或促;阴阳两虚者,脉多呈微细或结代。朱老认为,治疗心悸除需根据阴阳之偏颇采用补而兼温或补而兼清的治则外,还应注意参用通脉之品,方可提高疗效。阳虚,通脉可选用桂枝、鹿角霜、鹿角片等;阴虚,须重用柏子仁、麦冬、玉竹等;而炙甘草补中兼通,无论阴虚、阳虚均应重用。

从上述诸多案例可以发现,朱老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多用丹参,此乃又一特色也。心律失常表象常可见“脉见歇止”,一般多属虚证,但是朱老认为此时心脏往往呈瘀血状态,因而常常采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朱老强调,辨证当与辨病相结合。若心律失常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除应及早采用补心气或益心阴之法外,还当佐入清热解毒之品。朱老治疗此种心律失常,常以生脉散为主方,加玉竹、柏子仁、功劳叶养阴通络,琥珀镇静解毒,板蓝根、连翘、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

对于心肌炎并发症中比较难以恢复的室性早搏,朱老每于辨治方中加用白附子5~8g,常收佳效。因《名医别录》称白附子“主治心痛心痹”,故朱老认为其功效虽主要是祛风化痰,但亦有通血脉、缓心痛、调节心律的作用;再伍以党参、黄芪益气培本,桂枝(剂量要小,一般用3g)、丹参温心阳、通心脉,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僵蚕解毒镇惊,琥珀安神化瘀,炙甘草养心定悸。诸药合用,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妙方。若阴虚,则加麦冬、玉竹;汗多,则加煅牡蛎、浮小麦。随症加减,可获良效。

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的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祝氏认为,目前有人主张用芳香温通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容易造成忽视辨证论治的倾向。倘若是冠心病虚证,仍然一味温通或活血,只会徒伤正气,而犯虚虚之戒。即使应用芳香温通和活血化瘀治疗,方药选择亦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知常达变。总之,通过辨证则疗效满意,单用一药则不如辨证为佳。

(一)脉律不整燮理阴阳气血

文献论述胸痹心痛多主阳虚,如《金匮·胸痹心痛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祝氏认为,阴阳互根,气血相关,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阳虚者有之,阴虚者亦复不少,然更多见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证。心主血脉有赖于心气推动和心血充盈。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心血亏损则心失所养,故治疗冠心病虚证宜气血并治、阴阳平调,或补阴顾阳、补阳护阴,或补气兼养血通脉、调血兼益气行气,通过燮理阴阳气血而达扶正祛邪之目的。

据祝氏临床经验,冠心病虚证以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最多,每以心悸怔忡为主诉,其脉律不整,或结或代,或数或迟;常伴有乏力、神疲、气短,甚则动则气喘,不耐小劳,口干、心烦、舌淡或红,边有齿痕等症,治疗以生脉散为主方,酌加柏子仁、当归、白芍、丹参、菖蒲、郁金、羌活、菊花等药益气生津,养血复脉。

方中一般用党参,若气虚重,脉细弱无力则用人参;

阴虚为主则易以西洋参或北沙参;

心悸明显加珍珠母、生牡蛎重镇安神;

后背畏寒加桂枝、炙甘草温通心阳;

胸闷不畅,隐隐作痛加全瓜蒌、薤白头通阳散结、宣痹止痛。

《医方集解》释生脉散方名说:“气充脉复,故名生脉。”药理研究本方具有强心作用,能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祝氏亲身尝试过生脉散加味对脉律不整的疗效。他于数年前患脉律不整,脉搏每分钟停跳十几次,自觉心慌气短,稍行路加速或上二层楼即气喘嘘嘘,难以自持。因思年老体衰,心脏气阴不足,心血似阻,乃拟生脉散用人参,加西洋参、柏子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山楂、葛根、丹参等药研为细末,每日分两次冲服,数日后脉搏规则有力,心慌气短均消失,迄今未发。若气阴两虚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证见脉结代,心动悸者,祝氏主张用炙甘草汤加麦冬、五味子,或加全瓜蒌、薤白头治疗。

(二)心痛频发活血化瘀通络

活血化瘀是冠心病重要治则之一,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原因。

若心绞痛发作频繁,呈刺痛或闷痛,心慌、气短、唇黯、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瘀张,脉弦细者,多属心脉瘀阻。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常用自拟葛红汤(葛根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羌活10克、菊花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治疗。

方中以葛根通络化瘀、升津润筋为君;

红花、丹参活血养血为臣;

当归、赤芍、川芎、羌活、菊花养血和营,通督脉,熄肝风为辅;

生脉散益气生津固本。

全方既有化瘀定痛、益气养阴之功,又无耗气伤阴之弊,较单用活血化瘀为优,适宜于长期服用。方中葛根、川芎、丹参、羌活、菊花等经药理研究证实,均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曾治赵某,女,70岁。因患冠心病8年,心绞痛频发2月,于1992年2月28日就诊。自诉心痛彻背,每日发作,活动尤甚,口服消心痛、心痛定不能缓,伴心慌、胸闷、后背燥热、口苦、腹胀、大便干结,舌质黯红,脉沉弦。辨证为心阴不足,心血瘀阻,用葛红汤去生脉散加柏子仁、菖蒲、郁金、瓜蒌、薤白养阴活血,通络定痛。经治半月,心绞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减少,夜能安卧,大便畅通。

守方再服半月,心绞痛控制,停服消心痛,仍用前方加生脉散、木香、陈皮等固本缓缓图治。

(三)痰阻气机心胃同治为要

冠心病心绞痛经常表现在胃脘部,容易被误诊为胃痛。这是因为心与胃相比邻,经络相连。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为心尖搏动之处,可察宗气盛衰。祝氏认为,此种类型大多由平素恣食肥甘、少劳多逸而成,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气机不畅,以致痰浊与瘀血互结,阻塞心脉,不通则痛,形成心胃同病,常见胸闷不舒,胃脘部疼痛或胀满,嗳气则舒,餐后脘痛加剧,纳差恶心,苔白腻,脉沉滑。治疗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菖蒲、郁金、瓜蒌、薤白健脾化痰、通阳活血,随着消化道症状的改善,心绞痛也会继之而定。

从调脾胃功能着手治疗胸痹心痛,古人早有论述。《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所用瓜蒌、薤白、半夏、枳实、陈皮、生姜、薏苡仁、桂枝等实际上均是调理脾胃之药,尤其是治疗胸痹虚证用人参汤(理中汤的异名),更是以温中健胃治疗心痛的典范。后世治疗瘀血胃痛用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现代常用其治心绞痛,亦属心胃同治之法。故祝氏说:“健脾胃,补中气,脾胃健旺则痰湿自化,脉道通畅。如只执化瘀通络,不审证求因,效果很难理想。”

(四)用药配伍经验介绍

祝氏治疗冠心病,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尤其重视药物配伍后的相互协同作用,常用药对如下:

葛根配丹参:葛根甘平,入胃、脾经,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血糖;丹参苦微寒,入心、肝经,活血祛瘀,镇静安神,降血糖。二药合用,逐瘀生新,生津止渴,通脉止痛,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极佳。

羌活配菊花:羌活辛温,善散头项脊背风寒,通太阳经与督脉之阳而治心痛彻背;菊花甘寒,清热明目,《日华子本草》载其能“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塞”。两药的药理研究皆有扩冠定痛作用,寒温配伍,互取其长,故凡冠心病心痛彻背者咸用之。

菖蒲配郁金:菖蒲开窍豁痰,醒神健脑,化湿开胃;郁金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菖蒲开窍,郁金解郁,二药配伍共奏豁痰行气、宣痹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痰湿内阻之胸痹心痛者。

丹参配生山楂:丹参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生山楂破气散瘀、消食降脂,二药配伍,能祛瘀止痛,常用于治疗心绞痛伴高血脂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