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里弹琴,樵夫钟子期竟然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钟子期死后,伯俞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乐曲简介: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曲风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是俞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的《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泛的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为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朝唐彝铭所编的《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为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这些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生动,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这首曲目的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的“托”、“劈”,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或《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表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曲风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于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伯牙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伯牙鼓琴图》 元·王振鹏 绢本设色 纵31.4*横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用笔细劲,气势飞动,不为法拘。被元仁宗赐号为“孤云处士”,并官至漕运千户。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江山胜览图卷》、《阿房宫图》、《金明池图》。
《伯牙鼓琴图》是一幅典型的人物故事画,其绘制的是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画中他们二人对坐,三侍者分立二人身后,各人神态不一,颇具神韵。该画白描与渲染皴擦相结合,画法简洁而富于变化,并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俞伯牙弹琴的专注和钟子期听琴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该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实为元代人物画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