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都水系的故事,水润龙脉,浅谈玉河庵,后门桥的四只小怪兽
万宁桥在鼓楼和地安门之间,老北京人又叫后门桥,它诞生于元代,万宁桥桥身就是中轴线的一部分,这座古桥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儿,但它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北京城的传奇历史,北京孩子都知道它过去刻有'北京’两个字儿
如果赶上洪涝之年,桥身之下的河水没过了北京这俩字,那就要水淹北京城了,这两个字就相当于水情检测仪的功能,然而如今的'北京’二字早就不在了,在桥身附近却能发现几只造型另类的小怪兽
2000年的时候,什刹海这一边的万宁桥姑且还能看出桥的样子,而桥的东边则完全被填埋了,后在修缮的过程当中还找到了四只形态奇特的石兽,两只在东边的河岸上,两只在桥洞里,这四只石兽身长将近一米八,身子宽一米,高约半米
个头确实不小,它们头顶一对鹿角,瘪嘴儿翘鼻圆眼睛,四只爪子浑身鳞片,还有一条大尾巴,这幅造型绝对是古代的分水兽或者叫镇水兽,后来把它们安放在了原来的位置,也就是桥洞下和东侧的岸边
根据造型,其中三只是典型的明朝雕刻,而趴在桥洞北侧河岸上的这只破损严重,无论是雕刻风格还是保存状况都和另外三只是天壤之别,当时还在它身上找到了依稀可辨的几个字,也就是'至元八年’
然而字迹的模糊程度让人们无法通过肉眼来辨认,至元八年是元朝的一个年号,而万宁桥正是元代的产物,因此可以推测,这只镇水兽是和万宁桥的同朝之物
从东不压桥到万宁桥这是进入元朝CBD,也就是积水潭的最后一段河道了,而北京城西高东低,水从西往东流,那么从通州到积水潭的船岂不是要逆水行舟,其实元朝的通惠河开通的同时还开了一条水路叫坝河
就是从积水潭开始沿着如今的北护城河到西坝河一带,再沿亮马河向东到通州,坝河顾名思义,因为河上有七座坝而得名,水坝是生生的将水拦成了台阶状,水流平缓了,可行船却成了上台阶,商船没经过一道坝,都要把货物卸下来
靠人工装到下一截的船上,这叫止水过舟,有句话叫科技改变生活,在史料中也能发现这句话是能用历史来印证的,正是高科技让通惠河稳坐'京城水系’的宝座,把止水过舟的坝河彻底挤出了历史舞台
所谓的高科技正是玉河沿岸的澄清闸,如今的万宁桥是澄清上闸,不少北京人都觉得东不压桥就是澄清中闸,再往南的东板桥则是澄清下闸,水闸和水坝的区别就是走船的时候下闸关闭,中闸开启,水位一升高,商船自然能往上游走
过了东不压桥再把中闸关闭,上闸开启,靠着几道水闸一升一降,再有岸边的纤夫吆喝使劲儿不用倒腾货物商船就像坐滚梯一样,沿着玉河就进了积水潭,这在当年叫截水过舟,明朝后期玉河水流平缓,再也不走大船了
但一项明朝时很有'人性化’的小发明一直保留到了镜头,也就是那几块大石条,它们说白了就是最寻常不起眼儿的下水道篦子,和现在的下水道很类似,地面上的水通过石板上的眼儿流入下面的水槽,再流进玉河之中
但亮点在这儿,横档在篦子前方的石条它巧妙的挡住了意外滚落的大号物品,防止落水或者污染水源,古人的智慧往往就在这点滴之间
如果您是地安门附近的老街坊,估计都对这处曾经在东不压桥胡同把口的小院子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在几年前它已经残破的只剩下一座大殿了,而这里竟然就是传说中的'玉河庵’一座专门为了玉河而建的祭祀小庙
后来它成了东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立在玉河庵门口的石碑还有一段记载,’细看它的底部显然曾经断成了两半,2007年北京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发掘
在院子里发现了这座碑首和碑座儿,这才认定了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玉河庵,其实在清朝的北京地图上,玉河庵就已经被明确的标注出来了,它还是歪着盖的,玉河庵就在东不压桥的桥头,残存的两座燕翅按理说是完全对称
可现在看来,西边的比较完整,东边的如果是相同大小绝对会横穿过玉河庵了,事实上当年做出贡献的的并不是东不压桥,准确来说应该是它脚下的河道,不难猜测,清朝中期的时候,河道越变越窄,所以东不压桥原有的桥洞也就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