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青铜鼎的鉴识与收藏
鼎是古代青铜核心礼器,也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形。历代的青铜鼎有方的也有圆的,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有尖足者亦有扁足或兽足者。小的可玩于股掌之间,大者近一吨。按其用途有镬鼎、列鼎和馐鼎等等之别。鼎的流行期较长,器形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给初学者带来较多的困扰。本文拟以考古和文献材料为基础,从青铜鼎的定名、用途与断代的角度谈谈青铜鼎的鉴识问题,并进一步解析青铜鼎的收藏与鉴赏。
青铜鼎的定名源于青铜器铭文的自铭,是鼎的象形字。当然青铜器铭文中对鼎的自铭并不止一种,学者们普遍认为各种自铭是对鼎各种专有用途的不同叫法 ,有的还可能是当地方言不同造成的。
一、青铜鼎用途分类
青铜鼎的用途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祭祀器、实用器、礼仪器。我们所见商周时期对祭祀活动的极端重视性。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文献材料以及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材料显示,商周时期祭礼包括旅祭、燎祭、媾祭等等,仪式繁多,具体仪式有的或不得而知,然而行礼所用的工具却大多数能考证。青铜鼎祭祀众多礼器之中尤为重要者,青铜器商代铭文中有“母戊”、“母辛”、“祖丁”、“祖甲”等铭文者,皆为作器者为其祖先所作之祭器。西周时期铭文更是直接表明其目的,如毛公鼎铭文:“……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五祀卫鼎铭文:“……卫用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史颂鼎铭文:“……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鼎……”等等,更是直言为祖辈所作之祭器。
图1:“作父乙鼎”铭文
实用之鼎包括镬鼎和馐鼎等类别。所谓的镬鼎指的是烹饪用的鼎。《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镬鼎一般器形较大,口上无盖,或许因青铜盖因导热性太强不适合做使用烹饪用,改为木质或其它材质。镬鼎因为使用,鼎底部应留有使用之烟炱痕。馐鼎指的是盛各类肉食的小鼎,因鼎实有各种调好滋味的实物,滋味美不胜收,故而称为馐鼎。作为实用之器的鼎,常常在墓葬中作为陪鼎使用,并不代表等级和礼制。盛放滋味备至“庶羞”的铜鼎,相对于盛放“不致五味”大羹的正鼎而言,称之为“陪鼎”。按照《仪礼》等记载,正鼎是太牢九鼎或七鼎可陪馐鼎三,正鼎是少牢五鼎可陪馐鼎二,正鼎是牲三鼎或特一鼎者,只陪馐鼎一。
图2 交龙纹大镬鼎(太原金胜村出土)
真正体现等级和礼制的是所谓的“列鼎”,也称为升鼎。升鼎是实牲之鼎,也就是周文化铜礼器中的“正鼎”。升是将煮熟的牲肉转盛于进献用的鼎的动作。一套升鼎为列鼎。所谓的列鼎指的就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芽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考古发现的周文化成套铜升鼎的数量从九鼎到一鼎皆有。据礼书记载,一套正规的升鼎成奇数,天子所用九鼎,诸侯所用七鼎,鼎实为牛、羊、豕俱全的“太牢”;卿大夫使用五鼎,鼎实为无牛有羊、豕的“少牢”;士用三鼎或一鼎,鼎实仅有豕的“牲”或“特”。周文化的墓葬中,以随葬正鼎的居多,最多者为九件成列,有的甚至陪葬数套正鼎,以至于出土鼎的数量有的达到数十件之多。陪鼎随葬的数量和规律尚不明确。
图3 博物馆陈列的升鼎(列鼎)
二、青铜鼎考古
青铜鼎考古资料最早见于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沿用到汉晋时期。依其形态可分为圆鼎、方鼎、罐形鼎、盆形鼎、温鼎、束腰平底鼎等类别。根据其造型的演变规律,可将青铜鼎分为8期。
第一期:夏代晚期。此期的鼎目前仅发现一件,器薄、立耳小、平底、尖锥足。历史有“禹铸九鼎”之传说,然而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并没有夏代早期的青铜鼎,即便是到了商代发达青铜器阶段,也未见形成周文化的列鼎制度。九鼎的传说,或许是周以后的人根据周代的礼制而杜撰出来的。
图4 二里头遗址出土网格纹鼎
第二期:商代早期。此期的鼎有圆鼎和方鼎两类。器薄、直立耳较小、尖锥状足,方鼎的平面呈正方形。年代越晚者,立耳越高大、器体也越显厚重。
图5 商早期鼎(郑州出土)
图6 商早期偏晚(陕西铜川三里洞出土)
图7 兽面纹正方鼎(山西平陆出土)
第三期:商代晚期。此期的鼎也是方圆皆有,器体普遍厚重、直立耳发达,鼎足由商早期的尖锥足演变为柱状足,扁足鼎流行。方鼎平面呈长方形。
图8 商晚期鼎(安阳出土)
图9 鹿方鼎(安阳郭家庄出土)
图10 商晚期扁足鼎(安阳孝民囤出土)
第四期:西周早期。此期的圆鼎流行分裆鼎和平底的盂形鼎。方鼎的柱足较商代晚期更显细高。此期开始形成表现等级秩序的列鼎制度。如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的列鼎。
图11 西周早期康侯丰方鼎
图12 西周早期大盂鼎
第五期:西周中期。此期的鼎腹部横宽,腹由深变浅,鼎腹的最大径在下腹,造成腹部下垂之感。
图13 西周中期五祀卫鼎
第六期:西周晚期。此期的圆鼎除垂腹的形制外,还可见半球形,足断面呈“C”字形,流行上小下大的兽蹄形足。
图14 西周晚期史颂鼎
图15 西周晚期毛公鼎
第七期: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的鼎多为附耳带盖鼎,子母口,兽蹄形足。
图16 春秋早期蟠螭纹鼎(河南潢川出土)
图17 战国中期错金云纹鼎
第八期:汉晋时期。此期的鼎足根部肥大,有的腿足演化为熊足,鼎腹外围常有一周凸起的宽边装饰,多有刻铭。
图18 西汉素面鼎
图19 西汉熊足鼎
从收藏学的角度来说,鼎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物门类。中国历史上有所谓“三足鼎立”、“问鼎中原”、“定鼎天下”的语词,故而到现代也将鼎当作权力的象征,成为众多收藏者追寻的热点。然而这并不是青铜鼎收藏的真正境界。青铜鼎的收藏首先应该搞清楚鼎的类别以及年代属性,这是评定青铜鼎礼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殷商之时,鼎即已成为祭祀之重器,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最著名“后母戊大方鼎”即是商王为其母辈祖先“戊”所作的祭祀用器。由于祭祀的神圣性,故而鼎在甲骨文中亦与贞卜的“贞”字相互假借。鼎也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纱,被商人尊为神物。到了西周以后,鼎进一步发展为周文化的核心礼器,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级。礼书记载了“天子九鼎”的礼制在此之时最终形成,列鼎成为了权力与等级制度的物化形式。周礼与周文化是中华文明诸多制度的根源,给后世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崇礼性格。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也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现代化,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基因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放眼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历史,通过作为核心礼器的鼎这种物化的历史来寻我们的根,才是收藏家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