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精悍的一句语录,仅三个字!一旦悟透,人生便会豁然开朗
做人,悟透王阳明这一天规,不向现实投降,才能活出最成功的人生。这条天规也可以说是王阳明最精悍的一句语录,仅三个字!却是阳明心学的精华,一旦悟透,内心会越来越强大,人生便会豁然开朗,那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作为一种天生具备的素质,“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良知”就是真正的做人之道。“致良知”,就是发现内心的良知,按照这种良知来做人处事,而不是向现实投降。否则的话,内心不够强大,便会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甚至最终在现实的打击下选择投降,然后自暴自弃。
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汉朝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的“昏君”,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盈,史称汉惠帝。刘邦作为一代枭雄,自有着常人不及的眼光,他能选刘盈作接班人必定是因为刘盈有着其他儿子不及的才能。一些历史故事也能够表明,汉惠帝并非天生的昏君,反而有着善良敦厚的一面。但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的昏君呢? 原来,刘盈当政时,刘邦的妻子——太后吕雉大权在握,在很多朝廷大事上专行独断,颇让性格软弱的刘盈感到无奈。尤其是她对刘邦一个夫人及其儿子的迫害,更让刘盈不满到了极点,并最终对一切心灰意冷。 戚夫人本是刘邦的一个夫人,因为天生丽质颇受宠幸,并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赵王如意,也就是刘盈的弟弟。刘邦死后,戚夫人与如意在其封地上活得小心翼翼,然而对戚夫人因妒生恨的吕太后并没有打算放过这对母子。 后来,吕太后将戚夫人母子召进宫中。她命人剃光了戚夫人的头发,让她穿着粗布衣服舂米。因为担心如意长大后会报复,吕太后一直想借机杀掉他。但刘盈非常爱护弟弟如意,因此一直不离如意左右,不给吕太后下手的机会。不仅如此,刘盈还经常劝说或暗示自己的母后,希望她能放过这对母子,可吕后却不为所动。
一年冬天,刘盈早起去打猎,如意年纪小,不能早起,于是被留在寝宫里,吕太后抓住这个机会让人用毒酒杀死了如意。接着,吕太后又派人截断了戚夫人的手足,灌她喝下哑药,并把她的眼睛弄瞎,把她的耳朵弄聋。最后,吕太后把惨不忍睹的戚夫人扔到茅厕里,名曰“人彘”——也就是“人猪”的意思。 得知此事之后,刘盈非常悲愤,大哭不止,并为此害了病,一年都没有起床。病好以后,刘盈派人去跟吕太后说:“那不是人能做的事。臣作为太后的儿子,实在不能治理天下了。”从那以后,刘盈不再理会处处有吕太手插手的政事,终日沉溺于美酒美色。后来,他终因酒色过度而死,死时年仅24岁。 显然,汉惠帝刘盈一直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弟弟,这表明他知晓什么是“手足之道”;他也很孝敬自己的母亲——至少不会因为母亲犯错而忤逆她,这表明他明白什么是“人子之道”。他曾努力寻求二者的平衡,向他人请教方法,用劝说和暗示妄图打消母亲对戚夫人的妒恨,然而却不见效果。结果,面对母亲的暴行,他变得心灰意冷,选择了向现实投降,甚至抛弃了江山社稷,被史学家司马光评价为“笃于小仁而未知大义”。 试想,如果刘盈能以更巧妙的手段制止母亲的暴行,又或者在如意母子被害之后面对现实,很可能就不会成为短命昏君,以至于辜负高祖刘邦的厚望了。刘盈的错误在于,被所谓的现实束缚了手脚和内心,顾虑重重,最终在自责和痛苦中堕落。
实际上,真正的道,在于人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做到“致良知”,就是最“顺乎天道”的表现,也会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即便遭遇失败,也不会有什么后悔与遗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被现实所困扰。人人都在追求着名利,因为这样才会被他人认为是成功的,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当经历一番苦求却没有收到任何结果,甚至为此失去了很多人生中更可宝贵的东西时,就会陷入加倍的困顿与迷茫。把世俗的价值观视为应该遵循的“道”,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真正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可以说,即使侥幸名利双收,也不会感到有多么快乐,因为失去的东西远比得到的要多,而且,内心往往是脆弱的,不够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