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叛逆,怎么才能不生气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面对孩子叛逆,怎么才能不生气”时,想到了什么?
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不生气?”
是啊!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孩子叛逆,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先不要着急下结论,我们先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著名心理学家巴雷特博士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超出一般人接受能力的结论:
我们的情绪并非天生,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后天经验以及自我选择的结果。
痛苦或生气等源于个人经验,源于我们的知识建构模式。
如果你觉得这些话比较难以理解,我就用一句难听的话概括一下——生气是你自找的。
哈哈,现在,你一定生气了。
先别着急生气,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我们先设计一个孩子叛逆的经典场景:
儿子一直玩手机不做作业,你说了他几句,他不仅不听,还和你顶嘴。
估计这个时候,很难有家长会不生气,这时,家长脑子里会想什么呢?
“明明错了,还狡辩,这是什么熊孩子!”
“这还了得,还管不了你了,这样下去,这孩子就废了!”
这样一想,你当然要生气了。
那么,现在我问一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这么想吗?”
家长们会直接怼回来:
“那还能怎么想?谁家孩子叛逆,家长不这么想啊?哪个家长不生气啊?”
张峰有一个短视频,里面说了一段话: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因为,知识越贫乏,他相信的事情越绝对,因为他没有接触过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不知道还有其他可能……
引用这一段,我可能会被朋友们误会,这不是说我知识就不贫乏,不是说我就是学识渊博的人,真的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用这一段话来说明,在我们认为确实没有选择、只能如此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因为我们的无知,导致还有其他选择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与之前说的“孩子叛逆,家长一定生气”相对立的观点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这个对立的观点就是——“孩子叛逆,家长应该分析。”
分析什么?怎么分析?
分析孩子为什么叛逆。
比如,为什么孩子本来错了,还要顶嘴?
原因并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是因为孩子太不懂事,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叛逆的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是我们以前简单粗暴的方式造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对立,解决的办法是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再生气了。
我引用一段话来强化一下这个意识: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A·H·布拉夫曼

孩子叛逆并非必然,并非不可改变,如果你看过那本《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你就会明白,到底该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怎么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认真阅读这本书寻找答案)。
如果你真的读完了这本书,并且也研究了那些方法,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以前因为孩子叛逆而生气,真的是一件非常幼稚的事情。
我无意调侃那些经常因为孩子叛逆而生气的家长,我是想通过这个分析,和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痛苦、生气等负面情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句话并非荒诞不羁。我们一直拥有生活的选择权,哪怕是在困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读书思考以及相应的训练,让自己有更智慧、更明智的选择。
只是,接受这个道理,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需要我们承担责任,很多人就是因为害怕责任而不愿意相信这个道理。
还真别不服气,如果过些天,我问那些经常和孩子叛逆生气的家长,有没有读过这本《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估计一定有很多家长选择了无视,他们的逻辑是:信那个干啥?我们的父辈也没看什么书,不也这样过来了吗?我们作为子女不也过得挺好的吗?
然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就是不负责任,尽管,你愿意慷慨地花几万、十几万块钱让孩子补课,你以为这就是负责任,但是,你依然不肯负责任地读一本研究教育孩子的书。
这几天网上引起热议的家长状告培训机构的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家长半年内花了21万给孩子补数学,孩子却只考了59分,而培训机构却说孩子基础太差,以前也就考20多分,提升到59分已经不容易了。
我们在此先不去研究谁是谁非,有一点会非常令人扎心,那就是:
最需要读书的家长,却固执地选择了不读书,这真的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估计,这句话大概率不可能被不读书的家长看到,因为他们连这样的文章,都没有耐心读下去,他们还会花更多的钱去给孩子补课,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再啰嗦了,各位朋友,如果你想勇敢地承担这个“我可以选择掌控自己生活”的责任,请点在看,和更多的人开始向这个方向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