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一间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而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忆。在北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青春的梦。借着百年的机会,大家重聚在一起,感慨万千。

百年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不愧为北京大学的重镇!我们不能设想,如果北大缺了中文系将会是什么样子。也难以设想,如果中文系办得很燥,我们将怎样向世人交代。幸亏我们还算争气,不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是系里的师生,都尽自己之所能取得了应有的成绩。我们为此深感欣慰。举办系庆,不仅要回顾中文系百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借着系庆弘扬一种精神,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创造、他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所做的一切。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其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当前,中国大力提倡科技,这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也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一所大学也好,一个院系也好,最理想的境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是系内的事、不仅是校内的事,而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应该视为一项国家战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没有热爱祖国的、具有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过国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

北大中文系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就在于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人才自由成长的优良坏境。中文系的土壤很肥沃,可以培育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得益于中文系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许多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留恋于此的原因。我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在有些系友的回忆里留下的委屈,但从中文系走出来的人,不管境遇如何,不管走到哪里,都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而且敢讲真话;或许带着几分清高,那是对流俗的抵制,这正是我们的可贵之处。

中文系的声誉是靠我们每一位系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自身的形象和工作提升起来的。我希望中文系的人继续担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证明我们出自中国的最高学府、出自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系。

我十七岁考入北大中文系,至今已经在这里学习工作五十七年了。我曾经自诩是北大最好的导游。我熟悉北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楼房、每一个小院。我知道哪一棵树最早开花,那里的二月兰最为鲜艳。我还知道不少前辈的逸闻趣事、人格魅力。但是,现在我应该撤销自己的导游证了。因为北大这些年来变化太大,许多新的学科、新的建筑,到成就卓著的青年学者,我并不了解。成府村变成了大厦林立的教学区,镜春园那些破旧的房屋也已纷纷翻新。这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北大,更为我们大家所依恋、所怀念。

我们的中文系早已离开红楼,几经迁移搬到现在这紫藤婆娑的五院,并取得许多新的值得欣慰的成绩。我们永远为自己的北大、自己的中文系而感到骄傲。

北大西校门内右手华表旁,有一棵枝叶扶苏的银杏树。它久经沧桑,不受病虫的侵害、不受校园外红尘的干扰,总是那么安静地、从容地站在那儿,以其存在证明生命的可贵。我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树。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就是在对这株银杏的想象中入梦的。北大的校园气象万千,但最能惊动我心灵的还是这棵古老的银杏,连同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最后,我也将我在北大110周年校庆时应校长的要求而作的一首《北大之歌》朗诵一遍,以表达我对北大包括我对中文系的感情:

一湖碧水荡漾着五彩的梦想,

一方净土培育者玉树芝兰,

一群群爱国进步的学人守护在民主科学的前沿,

把真理的种子洒向世界,

用青春的激情装点河山。

啊!北大!历史的见证!

啊!北大!学术的圣殿!

请记住我们芳菲的岁月,

请记住我们美好的校园。

手挽着手,冲过如磐的黑夜,

肩并着肩,谱写壮丽的诗篇。

从红楼到燕园,百川汇海,

从燕园到天涯,气象万千。

将光荣注入生命,如松柏长青,

把诗句写上蓝天,与雁行结伴。

啊!北大!历史的见证!

啊!北大!学术的圣殿!

请记住我们如歌的岁月,

请记住我们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这五个字,点出谢冕老师的一篇散文,那篇散文的题目的就叫《永远的校园》。

北大是长青的,北大中文系是长青的,祝愿各位身体健康,精神不老!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

  • 系庆大会 | 陈平原:专业精神与人间情怀

    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庆祝大会致辞 十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系庆大会,我作为中文系主任汇报工作,战战兢兢,完成若干规定动作,说了些冠冕堂皇.积极上进的好话.今天不一样,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可 ...

  • 王邦维 | 北京大学与东方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中,就包括外语和外国文学研究.如果要进一步追溯历史,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有同治元年(1862)由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同文 ...

  • 鄂州人物之革命进步人士彭兰

    彭兰 彭兰(1918- 1988女,原北京大学教授,鄂州市葛店镇人.1940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因受闻一 多先生直接影响,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1944年8月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小坝师范.昆明女 ...

  • 携手北大中文,乐学品读语文。北大中文系教...

    携手北大中文,乐学品读语文.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北大中文系乐学集团学术战略发布会倒 ...

  • 如何区别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

    在现今,很多单位都需要评职称论文发表,而且一般情况都是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但其实针对这一现象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北大核心期刊: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评定,被<中文核心期 ...

  •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 袁行霈:怎样鉴赏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鉴赏 一.滋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 ...

  •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王能宪 作者简介 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 ...

  • 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 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 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 ...

  • 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如梦似幻的夜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代多诗才 名篇永不衰 遣 怀 柳宗元 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 烟锁频眉慵饰,倚阑无限伤心. --从明刊本<唐诗画谱>(西谛 ...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学问的气象

    文:中国封面2021.1.7. 学问的气象 文|袁行霈 袁行霈,男,1936年4月生,江苏武进人,民盟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 ...

  •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本文为袁行霈教授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和平.和谐. 中华 ...

  • 袁行霈:学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我入校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第二年,清华.燕大两校中文系都合并到北大中文系了.老师们有从国统区来的,有从解放区来的,有穿长袍的, ...

  • 琅玕阁|袁行霈:书斋乐事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陆游的两句诗,题曰<书室>.陆游书室的闲雅气氛,我神往已非一日了. 我的书室虽然不俗,但于闲雅二字还是不够的.一来,我的书太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