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在工厂里一步一步成为高层的
2012年大学毕业 我已经25岁。
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南下广州,寻找自己的无限可能。
现实给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创造了第一份“可能”——可能我真的很差劲
拿着一张毕业证,四处碰壁。终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来糊口。
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位于番禺的一家还算有点规模的工厂。如果不是还有一个毕业证傍身,只怕是去流水线从底层做起了。
经过反复的面试最终定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PMC。试用期3个月,底薪3500,包食宿
当时对这个工作岗位并不了解,只知道是对企业制造体系的一个流程管控。
为了当初夸下海口,毕业那一刻将不会再要父母一分钱。我决定“先做着”。
怕父母担心,在入职后第一通电话就是告诉他们,我找到工作了,工厂做PMC。对于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岗位,唯一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么多年的学没有白上,可以在大公司上班了。
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后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的学真的是白上了。除了电脑还能勉强制作一些表格,工作报告写的还算有条理,其它一律用不上。而且一起工作的同事基本上都是高中学历,甚至还有初中学历。当时给我的感觉并没有很骄傲,反倒是让别人在背后说:一个本科生跟我们做一样的工作,看来上学再多也没有用。
这些话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投入,我没有什么高尚的品德去教育一帮人一定要多读书,但是我一定让他们知道读书多一定是有优势的。
一个月后,我熟悉了公司生产产品的80%的材料名称,并能掌握了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的生产能力及产品的额定工时。
两个月后,我能独自编排生产计划,并熟练对接业务跟单、生产、采购等各个部门。
这也让我3个月的试用期直接提前了一个月,2个月转为正是员工。工资上涨500元。毕业以来,第一次感觉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差劲,第一次相信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并不是大家眼中看到的读书没用。
工厂的人并不像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在学校每天除了上课还能去打打球,做一些社团活动。这样适当运动外,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与创新思维。工厂的环境造就了人就像机器一样,非常机械的完成当天的任务。这是我进入到工厂的唯一一件比较有感触的事情。
从那时,脑子开始有一个想法“怎样才能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呢?”“如果工厂一直这样安于现状会不会被淘汰呢?”“公司发展需要创新,我们公司的创新在哪里?”当然,这些问题只是我自己琢磨,并没有提出来或者拿出来做深入研究。
人心不古
可能是我表现的比较上进,也可能是我做人不知道收敛。总之,我遇到了入职5个月的第一次公司内部投诉:为了得到产能绩效,同制造中心管理一起虚报产量。
投诉我的是我直接上司,我的部门主管。而且是直接越过部门经理投诉到总经理那里。偏偏总经理是眼里揉不得沙的人,最讨厌弄虚作假的事情在公司发生。虽然感觉有点大题小做,但是“有举报,必调查”也是企业文化之一。
被人事约谈并拿出生产报表一一核对,最终确定数量有30件差异,而这30件差异是因为制造部由于物料损耗未结单,因为赶在月底最后一天就报了,等着物料退换后第一时间补齐入库。
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争辩。虽然30件并不能决定绩效奖的金额,但是账物不符是铁打的事实。
第二天人事部通告,相关部门绩效奖金取消。而我直接被调制造部,做制造计划,具体跟进生产计划排序与生产进度确认,也让我到生产部好好学习和反思一下。我的部门主管能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想办法杜绝,绩效奖照发并奖励500元。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我一定会辞职。当时我的第一想法也是如此,但是辞职的话会让别人感觉我是做贼心虚,对于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也会是个污点。所以我还不能走!
简单的做了交接以后我便去了制造中心。
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情绪低落,虽然我做不到圣人的胸怀不去恨那些陷害我的人,但是这也提醒我以后在工作中要严谨、严谨、再严谨。
制造中心的经理比我大十多岁,姓赵。是一位很有管理经验的前辈,负责一个600多人的制造中心。手下2个主管,一位主管前端组长半成品,姓刘;一位主管后端成品到入库,姓王。整个部门在他的带领下井井有条。虽然人多,但是一点都不显得杂乱。
我的直接上司就是赵经理,可能我的调动和制造部有直接的关系,到了制造中心后经理和两位主管都格外的关照我。而我除了下发生产计划外车间便成了我的根据地。每天至少在车间呆上6个小时,从第一个工序开始,了解产品产品结构,熟悉产品的组装方式。甚至成了车间顶岗的首选人。
一个月后,我把一份《生产车间额定工时表》交到了赵经理手中。具体内容就是每个岗位完成本岗位操作的时间需要多少,取5-10次平均值就。折合一台产品需要的总工时。
很庆幸,赵经理看完后无条件支持我的工作,3天后便按照《额定工时》开始实施。
刚开始车间所有人员都持反对态度。毕竟一直以来大家都安安稳稳的做着事,一下子让整个流水线都紧张起来了,让很多人都适应不了。而我再去车间的时候就成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对象。
一次闲暇,赵经理简单的跟我聊了几句:人们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到来,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听”。新政策既然实施,那就肯定是适应工厂发展的,所以不管有任何阻碍,都是要实施下去的,所以我们就要选择性“不听”。只要尽力去做就可以。
果然,半个月后怨声平息,唯一能听到的是大家热火朝天工作的声音。当然,这与赵经理的一项附加政策脱不开干系“在新产能运用的同时,大家完成当天的计划后可以提前下班,工时照算”。对于工厂流水线的年轻人来说,这项政策无疑给了大家无尽的动力。
月底总结出来了,当月总产能比上月增加了30%。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5%。赵经理也在公司高层月终总结会议上受到了董事长的点名表扬。据说这是他进入公司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受到董事长的表扬。
当晚赵经理约我和两个主管一起吃饭。
酒过三巡,赵经理提议,大家一起敬我一杯。
“兄弟,哥在这个公司这么多年了,今天是唯一一次被董事长表扬。大家都说做生产的是最低下的部门,是出力不讨好的部门。我做了生产管理十多年了,就不信这个邪。”
“我是从最底层做起的,我在流水线做了5年。有今天都是我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
“我跟你讲,我当初做经理的时候没有人服我,就连销售部的一个跟单员都敢扯着嗓子跟我吼”
“所以,哥就想告诉你:踏踏实实的,不要急躁。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我一点支持你的工作。你的起点高,以后肯定有你的一片天”
........
吃完饭,我拒绝了他们相送。一个人沿着马路往前走着,顺便给父母打了个电话。挂了电话一阵心酸。没有控制自己的,蹲在路边放声大哭起来。
无视了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年第一次想好好哭一次。腿麻了,就顺势躺下来继续哭,别人只知道有一个醉汉喝多了,在路边发酒疯。
哭的挺疯的......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