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吴茱萸汤
从一个案例说起
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 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 生姜30克 大枣12个 法半夏12克 党参30克
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组成】吴茱萸一升汤洗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切六升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温服七合,日三服
胃属阳明,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胃中虚寒,则不能纳谷,见吞酸嘈杂,畏寒喜热;胃气上逆,故呕吐,或食后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寒性凝滞收引,故见胃脘疼痛。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出与督脉会于巅顶,肝胃虚寒,阴寒浊气随肝脉上冲,故巅顶头痛;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故吐利频作,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乃因吐利频作之痛苦所致。本方所治虽有胃中虚寒,厥阴头痛和少阴吐利之别,但胃中虚寒,浊阴上逆为其共同的病机。
配伍意义
本方针对胃寒气逆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以辛热入肝、胃、脾、肾经的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和中止呕。《神农本草经》卷2曰:“昊茱英能温中下气止痛”汪昂说:“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医方集解祛寒之剂》)。本方重用生姜六两,为本方一大特色,意在温中止,和胃降逆,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张锡纯:“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至六两,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能行”(医学表中参西录·医论》)。虚寒之证,治当温补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以复中虚,可配生姜以调胃。大枣甘缓和中,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姜以调脾胃,且可制约吴茱萸、生姜之辛燥。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抑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
本方临床上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所设,除见畏寒喜热,口不渴,手足逆冷等一般里寒征象外,应以干呕,或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证治要点。
临床应用
1、遇青光眼兼见厥阴虚寒证者,可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水液的代谢靠肾气蒸腾气化,当肾阳虚衰,水寒木郁之时可形成厥阴虚寒证。轻者可见恶心、呕吐、吐涎沫、头痛;重者可凝聚成块,形成肿瘤。正如《内经》所说“阳化气,阴成形”。水得温则化,得寒则凝。吴茱萸汤见于《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为厥阴虚寒的专方,可破冰解冻,改善脑部及眼底的水液代谢障碍,加利水明目之车前子,治疗青光眼及脑积水,临床用之有佳效。
曾治史某,女,17岁。2015年12月20日初诊。现病史:眼压高4年,视物模糊,眼胀,一直用西药和激素治疗,秋冬季加重,口不干不苦,舌淡苔白,脉弦细。辨证:厥阴虚寒。治法:温经散寒,降逆化饮。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g,党参10g,车前子20g,生姜10g,大枣20g。7剂。二诊:视物较前清晰,眼胀稍缓解,舌淡苔白,脉弦细,继以此方服用。三诊:自诉眼压检查结果正常。
2.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都具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吴茱萸汤治“食谷即吐”、呕吐酸水、干呕、呕吐清水痰涎。临床若遇这些症状属肝胃虚寒或无明显热象者,应用此方均可取得理想效果。
曽治王某,女,46岁。患慢性胃炎十余年,近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胃脘部嘈杂难受。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1982年3月16日求我治疗。
症状同前述,舌淡苔薄白、脉弦缓。辨证:肝胃虚寒、胃腑传导失司。党参12克、白术10克、吴茱萸3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瓦楞子15克、鸡屎藤30克、甘草6克。服药10剂,症状消失。
3、治疗小儿流涎 小儿神明蒙昧,神经系统尚不健全,极易出现流口水症状,这些患儿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非口疮或体征有明显热象者我常仿吴茱萸汤的意思,用油炸3~5粒吴茱萸后将吴茱萸捞出,再炸一个鸡蛋,和2枚红枣吃,每天一次也有一定疗效。
4、治疗成人睡觉后流口涎 成人睡后口流涎沫,临床并不少见,中西医均无特效疗法。我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四五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曾治高某,男,35岁。主因睡觉后流口水两年于199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两年前无故睡觉后口中流涎沫,醒后枕头弄湿一大片,很尴尬,自此以后每晚都流口水,甚为所苦。多方求治,CT、核磁检查了个遍,没查出确切病因,效果无从谈起,1999年4月8日求我治疗。
查其舌脉无特异变化,苦思无良策。忽忆起《伤寒论》吴茱萸汤,即欣然一试。吴茱萸6克、党参15克、生姜5片、大枣5。枚服药5剂口水减轻,继服15剂,口水消失。
5、治疗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的表现多种多样,若头痛部位在颠顶,痛勢较剧,四肢发冷者,可试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曾治林某,女,42岁。主因头痛久治不愈于1989年5月17日就诊。患者头疼已有两年,头痛部位以颠顶为主,素常四肢不温,头痛严重时四肢发冷,口中多唾液,舌淡苔白,脉弦缓。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6克、党参15克、藁本18克、细辛6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服药5剂,病人连呼效果好,继服10剂,头痛痊愈。
6、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血管病后遗症有的以语骞流涎为主症,有的疾病后期出现语骞流涎,凡遇此症,只要没有明显火热症像者,笔者都会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参以吴茱萸汤治疗,每每获效。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睡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7、治疗眩晕症 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症状为眩晕、耳鸣,天旋地转、吃饭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坐,欲躺不能躺。辨为本方证者,于吴茱萸汤加半夏10克。(最好用姜半夏)。
8、房事后头痛热痛,呕吐严重。
疑难阐释
关于重用生姜的意义
本方生姜 用量重达六两之多,倍于桂枝汤调和营卫时生姜的三两用量。盖因本方所治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病机均与中焦虚寒,浊阴上逆有关,故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助君药吴茱萸温中降逆之力,使逆气下降,气机畅达。
2.关于一方治三经病证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所治包括阳明、少阴、厥阴三. 经病证。即“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的阳明病证;“少阴病, 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少阴病证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生之”的厥阴病证、虽病在三经有别,症状亦有差异,但其见症均有呕吐,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且君药吴茱萸味辛性热,入肝、肾、脾、胃经,既能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可用吴茱萸汤一方以治三经病.
方论选录
许宏:“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 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 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8)
方有执:“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届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吴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寒论条辨》卷4
柯琴:“少阴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甚微之别矣。… 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于四未,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猛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 辛以散邪,则上不扰。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登,附 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生,培植下焦之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伤寒来苏集伤赛附翼》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