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哈尔滨学院不为人知的历史 曾是最强间谍学校
摘要:历史上的哈尔滨学院,是一所由日本人创办的特殊学校。哈尔滨学院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日本领事馆、特务机关、军事机构、满铁调查部、哈尔滨邮政局(专门负责检查往来信件书刊,收集情报)。
新晚报4月13日讯 历史上的哈尔滨学院,是一所由日本人创办的特殊学校。其建校目的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既对俄罗斯人感到亲切又具有谍报员素质的的人”。二战后,前苏联认定该校为“擅长俄语者辈出的间谍培养学校”,美国军方也将该校毕业生列入追捕名单。
哈尔滨学院建于1920年9月,由日俄协会创办,初始校名为日俄协会学校,学制三年。学校最初选址在俄罗斯海参崴,后因局势变化改在哈尔滨。1933年4月更名为哈尔滨学院,隶属关系由外务省日俄协会转为日本文部省,学制四年。
1939年5月,哈尔滨学院改称满洲国国立大学哈尔滨学院(以下统称为哈尔滨学院)。自1920年建校至1945年学院解体,总共招生26期,毕业学生合计1412人(不包括特修生和专修生)。
哈尔滨学院的直接策划者后藤新平是日本侵华战略中的重要人物。1906年11月担任满铁首任总裁。在他的亲自协调下,日本政府出资25万日元,满铁投资5万日元,在哈尔滨建设起了一期校舍(现位于南岗区中宣街24号)。
哈尔滨学院的招生对象面向日本应届高中生。招生的方法是推举加考试,1920年首届招生53名,其中日本国内37名(每县一个名额),中国东北16名。
由于条件比较优惠,既公费出国留学,又享有政府津贴(月薪55日元),故报名踊跃。基本上是十里挑一。几年下来,哈尔滨学院被评价为“俄语教育水平,要比东外大(东京外国语学院)好数倍”。
学院实施强化俄语教学。第一学年的周课时为36小时,其中18小时是俄语教学,包括读解、听写、语法、会话、翻译阅读、日译俄等。学员们在俄籍教员用俄语不间断地“填鸭式”强化教育中,开始了艰难的学习。二年级增设俄罗斯史、亚洲商业习俗等课程。接着,开设第二外语,从英、法、中、蒙古语中选学一课。从1928年开始,二、三年级的学生都住到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家里(房钱加茶钱每月7-15元,学院支付约10元的食宿费),以此增强学生的俄语会话能力,同时了解俄罗斯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增加亲近感。如此强化教育,学生的俄语水平提高很快。
学院实施军事化管理。新学期伊始,入学新生都要在哈尔滨火车站祭拜伊藤博文胸像,并有关东军高级军官亲临学院,参加升旗仪式。学生集中食宿,每天清晨6点半起床,7时集合向日本天皇遥拜,夜自习后集体熄灯就寝。
学生毕业分配,为学院命令方式。1941年6月德苏战争爆发,正度暑假的20期学生接到了院长手塚省三的机密通知,让学生提前返校,提前毕业。尽管哈尔滨学院是所四年制的满洲国立大学,“但在其历史中,没有一个人完完整整地读完四年。”
哈尔滨学院院长由高级军官担任。如最后一任院长涩谷三郎,任警务厅长,清剿东北抗日联军,是他下令将赵一曼押回珠河县示众处死。1945年日本投降,涩谷三郎烧毁了有关资料,全家三口自杀。
岸谷隆一郎,哈尔滨学院一期生。他是杀害杨靖宇将军的凶手。日本投降后,他与妻子、两个女儿一起服毒自杀。
胡麻本茑,哈尔滨学院二期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师。战后被苏联红军押往西伯利亚,被判处25年刑期。回国后,在拓殖大学和爱知大学任教。
成田精雄,哈尔滨学院六期生。1945年5月,德国投降,他第一时间从柏林赶到新京。把“苏军必会进攻”情报报告了军参谋部。
佐藤四郎,哈尔滨学院第八期生。毕业后加入军界。哈尔滨沦陷前,是他独驾摩托车驶入市区,联络日侨,先行侦察,传递军情。
加藤幸四郎,哈尔滨学院第十期生。他通过双语教学,练起一支75人的哈尔滨特务机关对苏情报的队伍。他1943年出生于哈尔滨的女儿加藤登纪子后为日本著名歌星。
据有关资料,哈尔滨学院的毕业的1412名学生中,有238人被苏联红军逮捕,押往西伯利亚服劳役。
战后,哈尔滨学院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活跃在外交、外贸领域。直至目前,每年的4月16日,哈尔滨学院的校友和家属仍在东京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