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青桥村:石关建有明代章侨墓道坊
走进杨青桥村:石关建有明代章侨墓道坊
杨青桥村与灵洞乡政府驻地东面相接,村民委员会驻石关自然村。地处丘陵,有部分属三江冲击平原。区域面积为3.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亩、山地1330亩。村以所属自然村杨青桥为名。下辖石关、杨青桥、河里、赶山和章宅5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664户,2147人。村民大多以兴办实业和务工经商为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立马集团和六洞山水泥厂建在本村。
石关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因村口有明奉正大夫福建左布政使章侨神道石牌坊,且地处古代兰溪县城通向金华府陆路的关隘,故村名石关。现村中居民以赵、王两姓为主。有4个村民小组,159户,537人,耕地150亩。村中有福建左布政使石牌坊遗存,浙能兰溪电厂建于村西。
石关宋代即有聚落,明代建村,清代已有街市,为铜山乡清江里属地。民国初隶属城东区,民国二十年(1931)属一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为灵源乡属地,1950年1月,归属灵洞乡。1958年以后建立人民公社,石关为灵洞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1983年,恢复灵洞乡建制,石关为灵洞乡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乡镇区域调整,板桥乡并入灵洞乡,石关仍未灵洞乡人民政府驻地。2003年,浙能电厂占地面积0.34平方公里的工程开始建设。
杨青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400米。世居章姓,南宋时迁来杨溪边定居,建桥溪上名杨青桥,后雅称杨清桥,村以桥名。有5个村民小组,164户,558人,耕地160亩。村中尚存石人、石兽等古代遗物。
河里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50米。世居严姓,宋时自张坑聚凤严衍分迁入,因处婺江与杨溪交汇地之内,故村名河里。有6个村民小组,220户,652人,耕地80亩。
赶山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南700米。世居郑姓,宋末自邑城迁入,定居于赶山之下,村以山名。有4个村民小组,91户,305人,耕地50亩。
章宅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北1000米。世居章姓,南宋时自渡渎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有1个村民小组,30户,95人,耕地60亩。
章侨(1488~1543),字处仁,号蓉峰,前阳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行人。嘉靖元年(1522)擢礼科给事中,疏劾中官萧敬、芮景贤等。言三代以下正学莫如朱熹,近有聪明才智倡异学,好高务名者靡然宗之,请帝禁革。又请依祖宗旧例,早朝班退,许百官以次启事,经筵日讲赐清问密勿,大臣勤召对。选任儒臣十数人,轮流值殿,以备咨询。不久,言添设织造弊端良多,内臣贪横殊甚,至行户废产鬻子,唯急停革。历礼科左给事中,出任衡州知府。治衡政清,讼平费减,盗息都邑,乡闾咸怀其德,服其公。吏部考核全国第一。擢广西按察司副使、补河南按察司,除山东按察司使,莅政3月,出滞囚10多人。寻进山西右布政使。时鞑虏入寇,逼近太原。侨布设方略,悉力备御,虏旋遁去。抚院交章荐功,转福建布政使,夙夜勤瘁,不避炎瘴,以疾卒于官。《明史》列传。
章侨官至福建左布政使,在明朝属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章侨墓道坊,位于石关村,为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造的牌坊,现保存较完整,石仿木榫卯结构,二柱单间三楼式,柱子为讹角方形青石柱,柱下置方形柱础,柱子前后嵌抱鼓石稳固,饰卷草纹样,下垫须弥座勒脚,屋顶用石板拼合成歇山顶,举折平缓,翼角起翘,刻画出瓦垄、戗背、勾头滴水等,每楼正脊饰鱼龙吻(正楼正脊已失),定盘枋上用四攒三翘偷心斗栱撑托,花板镂空雕刻,骑门梁横跨正楼之下,两端饰丁头栱,上花枋正反面浮雕仙鹤祥云等图案,中枋镌刻楷书“明正奉大夫福建左布政使蓉峰章公神道”,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十月吉旦立”,下枋正反面雕刻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下枋两端设卷草纹雀替,中枋与下枋之间用两攒隔架科(已失一攒)。
章侨墓上的石像生现保留四对八尊,已做移位,分别是文臣、石马、石虎、石羊,除一尊石马被埋、一尊文臣头部被毁外,均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