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在杂病中的实战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张仲景有三句话,叫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勤求古训”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学好理论,这就要读书。明朝金正希转述当时医生程敬通说过一句话是:“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矣,未有不读书而能医者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当然,不读书,做个医生,开开方子,或许可以,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医学家。“博采众方”是吸收别人的经验。“平脉辨证”则是自己的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把来自前人和别人的间接经验化作自己的直接经验。张仲景是这样学好中医,著成《伤寒论》的,现在要学好中医,还是这三句话。

尽人以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书。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只是论述外感热病,那么,只要把《伤寒论》论述六经形证的部分抽出来,如《中医学基础》当中六经辨证这一章节已足,就无需再读《伤寒论》。然而多年来的中医教学经验证明,《伤寒论》还是应该独立开课,所以然的道理,《伤寒论》的法和方,不仅应用于热病,更广泛应用于杂病,不读《伤寒论》全书,对热病,知其常而不能尽其变,对杂病,更不知道可以用伤寒法、伤寒方。

实际上《伤寒论》中所谓误治后许多变证,可以由误治所致,但又不尽属于误治,如“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麻杏甘石汤证,尤在泾就认为“缘肺气外闭之时肺中已有蕴热。”所以《伤寒论》于麻杏甘石汤证又出一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见只要肺有蕴热,无论汗后下后,都可以出现麻杏甘石汤证,不尽属于误治。又如太阳病出现五苓散证、桃仁承气汤证,从理论上说,固属随经入府,然非内有蓄水、蓄血,又何至于入府。五苓散用于蓄水,桃仁承气汤用于蓄血,蓄水、蓄血皆杂病也。太阳病篇误治条文甚多,无非以之释明病机,若竟认为都属误治,哪来这么多的误治?所谓误治后的许多变证,我以为一大部分本来就属于杂病。

现在,首先谈谈桂枝汤在杂病中的应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它有发汗作用,而实际它不是发汗之剂,是和剂。和什么?调和营卫是也。正因为调和营卫,所以服桂枝汤后通过发汗而能退热或止汗,不仅热病可用,在杂病中也可用,对于不明原因之长期低热,用桂枝汤退热有良好效果。“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我看,这里指的就是杂病。所谓甘温除热之方,首推桂枝(汤)。其次,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为治五损中之一法。

因此,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用药,可用于治虚劳,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是桂枝汤的加味。当然,桂枝汤加味或加减应用于虚劳,应有寒象。如叶天士善用黄芪建中汤治虚劳,它有一定标准:1.久病消瘦乏力。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不数。4.有操劳过度史。反之,阴虚内热者就不可用,只可用复脉汤(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实际是桂枝汤的变法,以治心律失常,有卓效,故一名复脉汤。但改善心律,不过是一种现象,有现象必有本质,它的本质方面的作用,是补心气、通心阳、滋心阴、养心血,从而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炙甘草汤为什么既用参、姜、桂、草等阳药,还有酒;又用胶、麦、麻、地、枣等阴药?尤在泾引徐氏的解释较好,他说:“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也。后人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一语,可谓炙甘草汤中用阳药之确释。但使用本方,须注意用量,炙甘草汤原方中炙甘草用四两,主药当然如此,最突出的是生地黄用到一斤,大枣用到三十枚,这在仲景方中用量如此之重,是绝无仅有的。可知本方平补阴阳,而以滋阴为主,方中阴药方面要用得重,阳药方面要用得轻。只用阴药不用阳药固然不对;在一般情况下,把位置颠倒过来,也是错误的(即阳药用得重,阴药用得轻)。

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是治虚劳病的两个重要方剂,都是从桂枝汤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后世叶天士最为赏用,称为“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桂枝汤当然有禁忌,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就是说用于阳盛者是不适宜的。

桂枝汤方加减甚多,已故老中医程门雪先生说,最重要的有四个加减法,即寒加附子,热加黄芩,虚加人参,实加大黄是也,虽然只加用了一味药,已经属于变法。桂枝汤不温阳,加附子就温阳;桂枝汤不清热,加黄芩就清热,就不忌用于阳盛;桂枝汤不补虚,加人参就补虚;桂枝汤不攻实,加大黄就表里双解。

那么,桂枝汤加其他药,比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不是因项强而加葛根,因喘而加厚朴杏子,属于随证加药呢?从表面上看固然如此,而实则还有深意。项强者,清阳不升,经络不通也,桂、芍、葛相配,诚为升阳通络之要药。故于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不忌葛根,而加用半夏之和降以制其升散太过,后世李东垣善用葛根,实已滥觞于仲景。桂枝汤本身有制冲作用,但其制冲属于制下焦之冲,喘家之冲气,不能说与下焦无关,但其病在上,还有上焦之冲气,故不用桂枝加桂,而加厚朴杏子,如是,则桂制下焦之冲,厚朴制中焦之冲,杏子制上焦之冲,上中下三焦俱治,喘斯平矣。

桂枝汤是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相合而成之复方。桂枝甘草汤意在通阳,若须专力于通阳则取桂枝汤的一半加味,桂枝甘草汤、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以及五苓散,都属通阳之方。一般来说,通阳之方都有利水作用。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斯言得之。

如意在于和阴,则取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新加汤重用芍药,真武汤中有芍药,附子汤中有芍药,皆有和阴之意。(大柴胡汤中用芍药,黄芩汤中用芍药,麻仁丸用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用芍药,那是芍药另一个作用:疏通里急,缓解疼痛)。须专力于通阳,则不用芍药以免牵制,故胸满脉促当去芍药;须阴阳相济,则当加入芍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还是去芍,争议颇多,我以为既不去桂,也不去芍,芍药能利小便,见于《本草经》,故桂枝去桂加苓术汤中用芍药,真武汤中能利水也用芍药。芍药之用有三:一、和阴,二、缓急,

三、利水。

其次,谈谈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以麻黄为主的方剂在杂病中的应用。

这一类方剂主要用于饮证,麻黄乃肺经之专药,其饮在于肺,寒用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与麻黄汤是缓急两等治法;热用麻杏甘石汤,寒而挟热者用大青龙汤,大青龙麻桂用量特重,不是因为寒重,而是因为热郁;热郁较轻者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与少阴证同见者,可用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二方亦是缓急两等治法。这类方证虽有虚实、寒热、缓急之不同,但有一共同点,即是饮证。大小青龙之命名,不是发汗,而是行水之意。如是一般感冒咳嗽,又何必用此等方。

《伤寒论》大、小柴胡以及泻心汤诸方,也可用于消化系统杂病(包括肝、胆、肠胃),现在只谈谈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经文明言属柴胡汤之变证;生姜泻心汤证,明言胃中不和;甘草泻心汤证,明言胃中虚。三泻心汤所主治,皆属胆病及胃,气机不畅,寒热错杂之证。《伤寒论》于生姜泻心汤证明言:“汗出解之后”,可见其痞不一定是误下而成。临床所见,胃病中有这一种类型,用三泻心有一定效果。胃中不和,中焦阻塞,津液不通,还可以酿成湿热,上冲下注。上冲则为呕,为声嗄,为口舌糜烂;下注则为下利,为阴疮。故三泻心不独可治胃家本病,也可用于上下交病,独治其中。张仲景于狐惑病,用甘草泻心汤,即是辛以开痞,苦以泄热,甘以和中之意,确有效果。曾治二例狐惑病人,用泻火解毒药只能暂时减轻症状,不久又增剧,后用甘草泻心汤都得到痊愈,且近期未见复发。

要之,柴胡汤这类方剂,在热病中固为常用,在杂病中亦属多用,而三泻心汤更多用于杂病。

阳明病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固属热病,然此二方亦可用于治消渴。阳明病以腑证为主,《伤寒论》于用下法,慎之又慎,但在阳明三急下条,少阴二急下条,证情也极平常,(除252条外),何以要急下?殊难索解。我意急下诸条,都是杂病,可能即指急腹症。在热病,病机尚在表者,可下之机尚未成熟,不可妄下;若在急腹症,则原属里证,实证,不通其里,不能去其病。体实者宜乘其正气未虚而攻之,此阳明病之急下也;体虚者,也必须背城借一,此少阴病之急下也。前人说:“夺实之下可缓,存阴之下不可缓”,我现在为之下一转语,夺实之下亦有不可缓者,急腹症是也。吴又可论下法,认为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是值得注意的。当然,在这些情况下用“下法”,不一定用大承气汤,用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更为对证,此则又不应局限于用《伤寒论》方。

仲景用附子方,都为温阳而设,目的在回阳救逆。

具体来说,治四肢厥逆,用附子必配以甘草,甘草为治四肢厥逆之首选药,凡以四逆名方者,不论寒、热、虚、实,方中都用甘草,如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等。虽不以四逆名方,而见四肢厥逆证者,方中多数有甘草。四逆汤方以甘草居首列,决非偶然。可见甘草一药是强心复脉之要药。目的在于增加回阳救逆作用者,不是加重附子之用量,而在配以干姜;目的在于温阳利水者,配以苓术;目的在于温阳的基础上补气血者,则配以人参,附子汤、四逆加人参汤即此意也。炮附子重用则意在镇痛而不在回阳,治风湿病三方就重用附子。至于用炮用生,《伤寒论》原意,炮则性缓,生则性急,我看,现在用炮好了。有附子诸方,在热病、杂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其方原可以通用于伤寒与杂病。所谓误治后的变证,我的看法,有的根本不是误治所致,而本来就是杂病。《伤寒论》方,如桂枝汤一类方可用于调营卫,麻黄汤一类方可用于治饮,柴胡汤一类方可用于治肝胆疾患,泻心汤、承气汤、理中丸、吴茱萸汤一类方可用于治消化道疾患,用附子甘草诸方可用以治心脏疾病以及风湿病,还有治消渴、水气、蓄血、痢疾、黄疸、蛔虫病方,等等,都是应用于杂病。

以上还只是举例,并不完全讲到。至于把《伤寒论》方灵活应用,如刘老(赤选)把栀豉汤用于精神病(癫证),也有人把桂枝甘草汤用于低血压症,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怎样把《伤寒论》方应用于杂病,怎样辨证用方,非读《伤寒论》原书不可,所以不能认为《伤寒论》仅仅是论述热病的专著,更不能抽出六经辨证一个内容来代替学习《伤寒论》。

经方实战训练案例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感冒(风热型)。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

银花15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6g(后下)竹叶12g甘草6g荆芥6g淡豆豉8g牛蒡子12g

用法:水煎服。

治法: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咳嗽(风邪犯肺)。

治法: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药:止嗽散

桔梗12g荆芥8g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甘草6g陈皮9g

用法:水煎服。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咳喘(外寒内饮证)。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6g桂枝9g半夏9g五味子6g

用法:水煎服。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感冒(气虚外感风寒证)。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药:败毒散

柴胡10g前胡12g川芎12g枳壳12g羌活15g独活15g茯苓15g桔梗

12g党参1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

治法:峻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12g(后下)芒硝6g(溶化)厚朴18g枳实12g

用法:水煎服。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肠痈初起。

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2g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子30g芒硝9g(溶化)

用法:水煎服。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热人血室(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9g党参9g法半夏12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胁痛(少阳湿热证)。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9g(后下)黄芩12g淡竹菇15g法半夏9g茯苓12g枳壳9g陈皮

3g滑石30g青黛6g(包煎)

用法:水煎服。

例9.李XX,女,41岁。

主诉:心下痞满,呕吐下利3天。患者3天前因受寒而见头痛,寒热往来,胁痛,脉弦。曾自服牛黄解毒片、大黄苏打片等治疗,病未见效,反而下利呕吐多次,遂来门诊治疗。来诊时,患者自觉心下痞,但满不痛,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肠鸣下利,每日泻下3-4次,粪质稀烂,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痞证(寒热互结,肠胃不和)。

治法:平调寒热,散结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12g黄芩9g黄连9g干姜9g党参15g大枣4枚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10.蒋XX,男,36岁。

主诉:恶寒,发热,泄泻,腹痛,口渴2天。缘患者4天前始患感冒,头痛身热,恶寒,咽痛,经治疗后恶寒头痛等明显减轻。因食油腻煎炸食品,感冒未愈而又见腹痛、肠鸣、泄泻。来诊时诉:发热4天,微恶风寒,胸脘烦闷,泄泻数次,泻下秽臭粪便,但无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肠鸣,口中作渴,舌红苔黄,脉浮滑数。

诊断(证型):泄泻(表热兼肠胃湿热)。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燥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葛根30g黄芩12g黄连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11.陈XX,男,30岁。

主诉:发热不退,口渴,汗出2天。时值盛夏,患者劳作田音,下蒸日晒,汗出颇多,一时贪凉,遂致外感,初恶寒发热,头痛咽干,自服退热镇痛药2天,病未效而反加剧。近二天发热至39度,不恶寒而反恶热,口渴引饮,心烦面红,大汗,脉洪大有力。

诊断(证型):·气分实热证。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

生石膏30S(先煎)知母12g粳米30g(包煎)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12.高XX,男,41岁

主诉:头痛目赤,口苦胁痛已二周余。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常易发怒。近几周来,因工作繁忙,休息欠佳,经常发脾气,血压不稳,自服降压药以降血压,血压虽降,但自觉头痛,胁痛,口苦。来诊时,诉头痛已2周余,闯甚时如劈,胁痛易怒,心中烦闷,口苦咽干,耳鸣耳胀,面戏目赤,夜睡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稍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诊断(证型):肝胆实热证。

治法:清肝泻火,泄热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9g黄芩12S山栀子9g泽泻12g车前子9g木通9g柴胡9g生

地黄12g当归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13.林X X,女,28岁。·'

主诉:腹痛,泄泻,泻下脓血便1周余。患者由外地来穗打工,舟车劳顿。1周前在车站小食档食饭后,腹中疼痛,下利泄泻,发热。曾自服藿香正气丸等,病未好转,但亦无积极治疗。昨天始病情加剧,腹痛频作,肠鸣腹泻,泻下脓血样大便,赤多于白,量少而不畅,里急后重,发热,口渴,渴欲饮水,舌红稍降,苔黄,脉弦数。

诊断(证型):热毒血痢。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

白头翁15g黄连9g黄柏9g秦皮9g(可酌加木香6g后下白芍12g银花15g

用法:水煎服

例14.刘X X,男,52岁。

主诉:身热汗多,口渴,体倦少气已5天。患者平素体弱,甚少户外劳动。1周前参加义务劳动,时值仲夏,中午气温达32度,下蒸日晒,汗出频频,头晕脑热,口渴引饮,回家后突然发热头痛,以为休息后即可恢复,并不惟意。第二天始发热约38.5℃,面红心烦,口渴引饮,仍汗出较多,体倦乏力,气短,精神不振,脉虚数。.

诊断(证型):暑热病(暑热未清,气津两伤)

治法: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王氏)

西瓜翠衣30g西洋参9g(另炖)知母12g黄连6g竹叶12g石斛12g

麦冬12g荷梗15g甘草6g粳米30g(包煎)

用法:水煎服。

例15.黄X X,女,26岁。

主诉:发热,烦躁不安,时有谵语,斑疹隐隐1天。患者1周前始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曾服感冒药,但汗出不畅,热时退时复。昨天始突然加重,发热不退,夜间为甚,心中烦热,躁动少寐,服用退烧药(不详)而热不退,渐见神志改变,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紧闭,唇干口渴,皮下斑疹隐隐,但无紫斑,舌绛而干,苔少,脉细数。

诊断(证型):热人营分证。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方药:清营汤

水牛角20g(先煎)生地黄15g玄参12g麦冬12g竹叶心9g丹参9g黄连6g银花12g连翘9g

用法:水煎服。-

例16.张X X,女,36岁。

主诉:头顶痛加剧,呕吐心烦3天,患者近两年来经常头痛,以头顶痛为甚,伴有脘闷欲呕,心烦,渴不欲饮,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弦细。

诊断(证型):呕吐(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9g党参12g生姜18g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例17.黄X X,男,47岁。’

主诉:胃痛2天。患者胃病已10年,曾作过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在饥饿时作痛,喜温喜按,遇寒则甚。两天前吃大量绿豆糖水,胃痛又作,胃纳差,食后胃脘胀,嗳气泛酸,口淡多涎,便溏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诊断(证型):中焦虚寒之胃痛。

治法: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药:理中丸

干姜15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18.平X,文,16岁。

主诉:胁痛3月余。1年前全身面目俱黄,住某医院治疗,诊断为“急性黄疽性肝炎”,黄疽消退后出院,继续门诊服药治疗半年余,除劳累则觉右上腹胀痛外,别无不适,最近因学习紧张,更觉两胁胀痛,胃纳欠佳,口干心烦,午后微热,夜难人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证型):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胁痛证。

治法: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方药:一贯煎

北沙参12g麦冬10g当归6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10股

用法:水煎服。

例19.刘X X,女,29岁。

主诉:心悸、失眠、皮下出血已半年。近半年来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稍有碰撞则有瘀块,曾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注射维生素K之类止血药后稍有好转,但瘀点或多或少,仍反复出现,近来健忘失眠,心悸易惊,食少体倦,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证型):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出血证。

治法:益气摄血,养血补心。

方药:归脾汤.

白术15g茯苓12g黄芪15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党参15g木香5g(后下)甘草6g当归10g远志10g生姜6g

用法:水煎服。

例20.潘X X,男,X岁。

主诉:咳血,咽干3天。患者3年前曾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病史,一直采用抗痨治疗,但病情不稳定。近3天来胸部闷痛,咳嗽气喘,并咳出鲜血.四口,到某医院急诊,经注射止血针后,咳血减少。现觉咽喉燥痛,手足烦热,咳嗽气喘,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证型):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

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麦冬15g百合10g白芍10g当归5g川贝母12g桔梗6g玄参15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例21.陈XX,男,22岁

主诉:口渴,多尿5年余。5年前突然头晕眼花,耳鸣,神疲肢倦,渴喜冷饮,烦躁,尿多,常有饥饿感,体重逐渐降,经某医院检查拟为“糖尿病“。现患者面色潮红,头目眩晕,腰酸腿软,心烦多梦,睡眠欠佳,渴饮溲多,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诊断(证型):肾阴亏损,虚火内扰之消渴证。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25g山萸肉12g山药15g泽泻10g丹皮10g茯苓10g

用法:水煎服。

例22.李X X,女,45岁,

主诉:月经不调半年,近两g月来又心悸失眠。患者半年来自觉倦怠乏力,纳少腹胀,便溏,月经先期色淡,淋漓不尽,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白带增多,近二g月来又少寐多梦,心悸健忘,舌胖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证型):脾虚气不摄血,兼心血不足之月经不调证。,

治法:补益心脾,摄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

黄芪15g龙眼肉12g当归10g白术12g党参15g茯苓12g酸枣仁12g木香6g.(后下)炙甘草6g远志6g生姜2片大枣3枚

例23.崔X X,男,40岁。

主诉:腹痛,泄泻约2月余。患者2月前始,每日泻下约12次,排出水样大便,伴脐腹冷痛。曾在当地医院服用过数种抗生素而无效,结肠镜检:符合慢性结肠炎改变。来诊时,泄下仍不止,次数频多,腹中冷痛,肛门下坠,不思饮食,食后不消化,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迟细弦。

诊断:久泻(脾肾虚寒,关门不固)

用法:水煎服。

诊断:久泻(脾肾虚寒,关门不固)。

治法: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方药:真人养脏汤

.罂粟壳6g肉豆蔻10g诃子15g肉桂3g(局服)党参20g白术15g当

归12g白芍20g广木香10g(后下)

例24.梁X X,女,48岁。

主诉:经行量多,漏下约10余天。患者近半年来,经行不定期,每次经行时,量多如崩,经色暗淡,继则淋漓不尽,或一月二行。10天前来经,初经血暗淡,暴下量多,伴头晕心悸,面色觥白,体倦乏力,神疲,胃纳减少,腰膝疫软,舌淡红,脉微弱。西医初诊为: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前两次来经不止,均以刮宫为治,因病者害怕手术而转中医诊治。

诊断:崩漏(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治法: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方药:固冲汤

白术30g黄芪30g山萸肉20g白芍2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

(先煎)棕榈炭6g五倍子末15g(冲服)海螵蛸15g(打)茜草12g

用法:水煎服。

例25.陈X X,女,32岁。

主诉:失眠月余。患者因近半年来工作繁忙,休息欠佳,致一g月前始出现失眠,入睡较难,睡而易醒,伴噩梦纷纭,心慌心跳,腰疫痛,经服“七叶安神片”、“谷维素”、“脑力宝”等药罔效,渐至患者神疲,精神欠佳。来诊时症见:失眠,心悸,虚烦神疲,健忘,腰痛,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诊断(证型):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c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10g柏子仁10g当归10g麦冬12g天冬12g生地黄12g党参12g

丹参10g玄参12g茯苓12g五味子6g远志6g桔梗10g

例26.罗X X,女,28岁。

主诉:悲伤欲哭,不能自主3g月余。缘患者三g月前因工作上失误而成天忧心忡忡,渐至精神恍惚,5:故悲伤,睡眠不安,记忆力减退,在当地医院按“神经衰弱’’治疗,遍服中西药无效。来诊时,患者精神恍惚,心中烦乱,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诊断(证型):脏躁(心阴受损,肝气失和)

治法: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方药:甘麦大枣汤

小麦30g大枣8枚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

例27.赖X X,女,36岁。

主诉:高热,神昏2小时。患者外出旅行,时值仲夏,天气炎热,初感头痛,发热,口渴,肢体疫痛,自认为''感暑”,未加注意,只服感冒退热药。第二天始发热更甚,头痛如劈,时有谵语,烦躁不安,继则神昏,气粗口臭,痰鸣,舌红,脉弦数有力。

诊断(证型):热闭证。

治法:清热开窃,豁痰解毒。

方药:安宫牛黄丸(中成药)

用法;每次3g,开水送服。

例28.柯X X,男,40岁。

主诉:咳喘气急,伴咯黄稠痰,胸闷3天。患者自诉每年气候变化之季,每易发生喘咳。近因游泳时,适逢下雨,回家后即感恶寒,微发热,无汗,气促,大便不畅,舌暗红,苔黄白腻,脉浮滑数。自服抗生素及氨茶碱未见好转而来诊。

诊断:哮喘(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治法: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以解表散寒

方药:定喘汤

麻黄6g白果15g(打)法夏10g款冬花15g北杏12g(打)苏子12g

黄芩12g桑白皮15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例29.刁X X,女,25岁。

主诉:嗜食瓜子仁1周后,反复呃逆,呕吐痰涎,不思饮食,胃脘胀闷,痞硬。自服西药胃舒平未效来诊。大便烂,

诊断:呃逆(胃虚、痰阻气逆)。

治法: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12g(另包煎)代赭石20g(打,先煎)党参15g大枣12g法夏

12g生姜15g炙甘草6g

例30.洪X,男,30岁。

主诉:腹痛拒按3天,阵发性加剧,伴呕吐,便秘,烦躁不安,夜间发热,纳呆,舌暗红,苔黄白厚腻,脉沉弦。患者因跌倒,股骨颈骨折1周后出现上述症状。西医拟诊骨颈骨折合并肠麻痹。

诊断:下焦蓄血证(瘀热线结,腑气不通)

治法:逐阏泄热通便。

方药:桃核承气汤

桃仁15g(打)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2g(溶化)桂枝12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例31.陈X X,男,60岁。

主诉:(家人代诉)半身不遂1天。素有高血压史,昨夜因忘记关风扇,今早则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清,二便失禁。查:右侧肢体软瘫,舌淡,苔白,脉缓。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络阻)。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黄芪60g当归尾10g川芎10g赤芍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

用法:水煎服。

例32.杨XX,女,15岁

主诉:咽痛一周,伴眼睑浮肿,小便频、涩痛、色如浓茶,量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尿分析:红细胞大于250 ;白细胞100 ,蛋白1.5/L。

诊断:尿血(热毒内陷,瘀热互结,灼伤血络)。

治法: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药:小蓟饮子。

生地30g小蓟15g藕节15g蒲黄6g(包煎)滑石20g木通8g山栀子

8g竹叶10g当归10g

用法:水煎服。

例33.张X X,女,33岁。

主诉:带下量多3月余,加重5天。患者素有阴道炎,时有带下量多,清稀色白,时伴腰疫肢软,每因劳累或受寒湿而诱发。5天前因在上班途中遭遇暴风雨,回家后第二天就发现带下明显增多,清稀如水,以至不得不垫上卫生巾,并伴有明显的腰膝疫软,疲乏无力,胃纳差,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弱。

诊断(证型):白带(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治法: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

白术30g(土炒)淮山药30g(炒)人参6g苍术9g白芍15g车前子

9g陈皮2g黑芥穗2g柴胡2g甘草3g

用法:水煎煮2次,早晚温服。

例34.王X,男,27岁。

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吐泻2天。患者素有胃炎,时有腹胀,纳差。前天晚上因天气异常闷热而过食雪糕及冷藏雪梨,当夜即感恶寒,发热,头痛,周身疫楚,自服保和丸1次,病未好转,今晨并见恶心呕吐,吐出胃容物,头痛加剧,微恶风寒,脘腹胸胁痞满胀痛,大便泻如水样,舌质淡红,苔白浊腻,脉浮而弦。

诊断(证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

藿香15g白芷5g紫苏5g厚朴10g半夏曲10g陈皮10g大腹皮5g白术10g茯苓5g桔梗10g生姜3片大枣1枚炙甘草6g

用法:水煎煮,分次热服。

例35.胡X,女,42岁。

主诉:午后发热3天。患者素有慢性结肠炎,时有腹泻、肠鸣等。3天前因暑热难耐,遂过食吟饮之晶,当晚即觉脘腹不舒,大便溏泻,第2天开始感到头痛恶寒,身重酸楚,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午后发热(体温38.5℃),口不渴,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细而濡。

诊断(证型):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方药:三仁汤

杏仁12g白蔻仁6g(后下)生苡仁18g滑石18g通草6g竹叶6g厚朴

6g制半夏10g

用法:水煎煮,每日三次。

例36.易XX,女性,58岁。

主诉:咳嗽、咯痰1月余。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每遇天气骤变之时,咳嗽即作。此次患者因摄生不慎,感凉之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处理塞等,前医予“百服宁“、“感冒通“等药治疗,发热、头痛等症消失,唯咳嗽不减。来诊时症见:咳嗽,咳痰清稀,量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证型):湿痰咳嗽。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药:二陈汤

制半夏12g橘红10g茯苓12g甘草6g生姜3片乌梅1g

用法:水煎服。

例37.林X,女,51岁。

主诉:头晕伴头痛1周余。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以舒张压高为主,多在12.6-13.3之间波劝,平素常感头晕,头晕甚时觉天旋地转,不敢站立睁眼,但服西药“开搏通“倍他乐克’’等即可控制症状,此次眩晕发作后服上述药物无效,遂求诊, 症见:眩晕,如坐舟船,天旋地转,伴头痛,耳如蝉鸣,胸闷,呕吐胃内容物2次,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证型):风痰上扰证

治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制半夏9g天麻12g茯苓12g橘红6g白术15g甘草3g生姜3片大

枣2枚

用法:水煎服。

例38陈某,女,25岁。

主诉:月经先期三年余。三年来月经常先期而至,每次行经需十余日方止,量多色淡,皮肤经常出现紫斑,并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少神疲,皮肤枯涩,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证型):气不摄血,心脾两虚证;

2.治法:从益气摄血,补脾养心立法;

方药:归脾汤加减;

方药:人参6g炙黄芪12g炒白术9g当归6g

茯神6g龙眼肉9g酸枣仁6g远志6g

木香3g仙鹤草9g炙甘草3g

用法:上11味,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日2次,分上、下午。共10剂。

一、肺卫风热

牛阳医案:王某,男,24岁,学生,1989年4月9日初诊。昨日活动后汗出当风,今晨起发热恶寒(体温38.7℃),伴见头痛,咽痛、口渴,轻微咳嗽无痰。舌苔薄白,舌尖红,脉浮数。

证属风热袭肺,肺卫失宣。治宜:辛凉宣透。方选银翘散加味:

银花、连翘各12克,杏仁、桔梗、牛蒡子、芦根、玄参、竹叶各10克,豆豉、荆芥穗、薄荷、甘草各6克。

服用2剂后,恶寒罢,发热除。仍感口渴,伴轻咳。以原方去豆豉、芥穗,加桑叶10克宣肺止咳,天花粉15克生津止渴,再服1剂而愈。

(中医药学报1993;?5?:22)

按语:温病初起,病在肺卫,尤以肺有郁热为病理关键,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亦云:“凡病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本案为风热上受,肺卫郁热,其治之之法,重在开宣肺气,透邪外达,以达清透郁热之目的,方用银翘散加杏仁、玄参清透并施,宣开肺气,待肺气宣,郁闭开,则邪热自然外透。

二、风热喉痹(急性咽炎)

王雅玲医案:某女,30岁,1994年10月12日初诊。咽痛3天,伴咽痒,咳嗽,口干,自服草珊瑚、感冒清病情无好转。夜寐欠佳,纳可,二便通调。检查见咽粘膜急性充血,后壁散在淋巴滤泡增生,侧索充血,肿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风热邪毒侵袭肺卫,上扰咽喉。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处方: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10克,薄荷6克,芦根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2克,元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嘱其先以中药蒸气熏喉后服。

患者服药3剂后复诊,诉咽痛缓解,咽痒、咳嗽、口干等症减轻,药已中的,原方再服2剂而痊愈。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4?:571)

按语:《喉科心法》:“称风热喉痹为阳证喉痹,属急性实热病证。本证为风热邪毒侵袭肺卫,上扰咽喉而致。故遵吴氏“桑菊饮”加减。桑菊饮以疏风清热,加牛蒡子、元参利咽消肿止痛,重用甘草以加强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之功。并在内服药基础上配伍药物蒸气熏喉,使药气直达病所,内外合治更能获效。

三、空调伤寒

温生福医案:王某某,男,38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畏寒,无汗,恶心欲吐1月,加重3天,现全身畏寒,头困身重,胸腹满闷,恶心欲吐,纳呆,大便不爽,排便时间长,小便尚可。能坚持工作,体力劳动后症状反觉减轻。近2年来,入夏均有轻微畏冷感,曾在数家医院诊治均未显效。细询得知4年来均在沿海各城市宾馆装修,入夏总居空调房间,饮食多为肥甘厚味。舌淡红、有齿痕,苔厚腻,脉软滑。检查体温38℃,血压14.7/8kpa,一般情况尚好。

西医诊断:空调症;中医辩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治宜解表散寒,化湿健脾,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藿香、白术、茯苓、桂枝、大腹皮各12克,厚朴、半夏、陈皮、苏叶、桔梗、生姜、大枣各9克,炙甘草6克。5剂。嘱进食清淡饮食,不住空调房间。

5天后复诊,上症基本消失,能正常饮食,脉较前有力,苔腻基本消退。嘱藿香正气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连用半月,诸症完全消失。

(新中医1994;?3?:53)

按语:夏季炎热,腠理开泄。空调实为夏行冬令的人造环境,长处期间,腠理开泄之体,久受风寒侵袭,与外感风寒机理一致,复加肥甘厚味戕伐脾胃,化湿生痰,内伤湿滞证候因此而成。治以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化湿健脾,加桂枝通阳化气,使湿邪得化,脾得健运,加之外来致病因素消除,故结果较好。

四、乳蛾(急性扁桃体周围炎)

李桂英医案:张某,男,21岁,1998年5月27日初诊。患者述发热、咽痛2天,疼痛偏于一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语言含糊。检查:体温38.2℃,患侧喉核、喉关明显红肿突起,尤以喉核后上方为甚,喉核被推向前下方。触诊患处坚硬,血化验:WBC13.3X109/L,N0.90,L0.10。

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周围炎。中医辩证为外感风热邪毒,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而致喉关痛。此时脓未成,如不能早期消散,五六日可成脓,急拟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味主之。

金银花、蒲公英各20克,归尾、赤芍、乳香、没药、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各15克,白芷、陈皮、防风、甘草各10克,3剂水煎,分3次服。

5月30日二诊:体温37.3℃,诸症明显减轻,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

6月4日三诊:诸症缓解,患侧红肿消退。查WBC7.4X109/L,N0.64,L0.30。守方加减继服5剂,以善其后。

(湖北中医杂志1999;?9?:425)

按语:本病案因内外热毒搏结所致。李氏认为应用本方治疗耳鼻喉科急症,药量宜重,特别是喉科急症;每能力挽狂澜,顿挫病势,收到良好疗效。

五、天行赤眼

徐金波医案:王某,女,34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近两天渐觉双眼痒涩交作,红肿刺痛,多泪多眵,怕光,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治疗无效,眼睑肿胀,目不能开,白睛红赤,耳前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疏风,消肿止痛。以普济消毒饮化裁:

黄芩、玄参各15克,桑白皮、黄连、白菊、板蓝根、牛子、连翘各10克,陈皮、甘草、僵蚕、桔梗、葶苈子各5克。

2剂后红肿痛明显减轻,多泪怕光好转。原方黄连5克,黄芩、玄参各10克,服2剂,病情基本痊愈。

(陕西中医1987;?10?:459)

按语:脉证所现,为风热疫毒上攻头目,见有红肿热痛的表现,按本方即效。

六、烂喉痧(猩红热)

张福荣医案:林某,女,5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流涎,咳唾,面红,烦躁不安已3日。检查:双侧扁桃体肿大,表面附有白色脓点样渗出物,悬雍垂、软腭充血红肿,双侧颈前淋巴结肿大,耳后部、颈部、胸背部有大量猩红色痧疹,两腋下、肘窝及腹股沟等处有较明显的线状疹,舌质红绛,苔灰白,脉浮数。血WBC13X109/L,N0.80,L0.20;尿蛋白(+);C反应蛋白(+)。

治宜疏散透邪,清化热毒。选用普济消毒饮(儿童剂量),水煎服,日1剂。外用锡类散吹喉,扫痰腐、消恶毒。连服5剂,热退、咽利,痧疹依次脱屑,复查血尿均恢复正常。继服养阴清肺汤以固疗效。

(中国中医急症1994;?2?:74)

按语:猩红热与中医“烂喉疫痧”相似。在治疗上初起宜透邪外达,毒邪入里宜泻火解毒。本例咽肿痧疹较密,故崇陈耕道“疫痧重者,宜疏散清化并进”,选用本方,果能切中病机。

七、口疮

陈建明医案:张某,女,2岁。因发热三天在门诊给予肌注洁霉素及口服退热剂后,发热退,出现口腔、舌粘膜糜烂,散在浅小溃疡,已经锡类散、西瓜霜等治疗五天,五明显效果,遂来余处就诊。症见口舌糜烂,张口困难,流涎,口渴烦躁,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证属邪热炽盛,心胃受灼,因口服汤剂不合作,遂以凉膈散30克,煎水100ml,分上下午各一次保留灌肠,并用细辛末1克敷脐,每日更换一次,经治两天,口渴烦躁消失,大便通畅。2~3次/日,连续治疗三天,口疮完全消失。

(黑龙江中医药1996;?3?:23)

按语:小儿口疮,临床颇为多见,大多归结为心脾实热与虚火上浮两种证型,用方不外乎导赤、知柏地黄之类,成药有锡类散、珠黄散、西瓜霜等。而作者认为小儿口疮临床以心胃实热居多,且以胃热为主,胃属阳土,其性燥热,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由于某种病因引起胃热炽盛,邪热循经上炎所致之口疮,热盛于胃,肠中津液受灼而致烦渴便秘等,故治疗上应遵循“热者寒之”“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清泄胃中之热,使邪热从阳明而解,凉膈散正是具有清泄心胃之郁热,使膈上之实热从下而解的一张良方。

八、心悸(心脏过早搏动)

孙国医案:孙某,男,46岁,唐山酒厂工人。病历号13309,初诊日期1991年4月29日。主诉心悸,心脏有停跳感10余天。患者半年前因患心肌梗塞住院治疗4个月,出院后一直感觉良好。近十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怔忡,心脏有停跳之感,心前区无疼痛,住院时曾出现过类似症状,服用心得安、心律平效果良好。此次发病亦曾服用心得安、心律平每次各一片,一天三次。症状不减。检查:舌尖红,苔薄黄,脉促,血压16/10kpa,心电图有陈旧性前侧壁心急梗塞改变并伴有频发房室交界性早搏。

脉证合参,证属心阴亏损不能自养,心火内动扰及心神而致。给予朱砂安神丸,每次1丸(首次加倍),1日2次。改药服用两天后心悸怔仲逐渐平稳,心脏停跳感明显减少。1周后复查心电图示早搏消失,症状全无。停用朱砂安神丸,给予复方丹参片服用以改善心脏供血。多次随访一年未出现早搏。

(河北中医1993;?4?:10)

按语:心脏过早搏动,属祖国医学中的心悸、怔仲范畴,历代医家对此都有详尽的论述,如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认为惊悸为“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治宜宁其心以壮胆气。金·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惊悸怔仲门》说:“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总之本病临床观之虚(气血阴)是其本,悸是其标,因此补虚是治疗本病之基本原则,但病者悸动不安的症状必须及早控制,采用标本兼顾之法。朱砂安神丸有良好疗效。孙氏等用本方治疗54例早搏,结果: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89%。

九、低热

吴锦发医案:林某,男,51岁,教师,公医证0685号。1995年7月13日初诊:每日下午发烧在38.2℃左右已月余。伴形寒畏风,咳少量稀白痰,入夜较著,头重胸闷,咽如有物梗,脘痞口淡,心悸形羸,曾服诸多中西药未效。有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史。舌质红,苔白灰滑,脉细滑数。(心率112次/分)。

辨为脾虚湿困,湿郁化热母病及子,治以泻白散加味:

地骨皮、桑白皮、粳米各12克,甘草3克。白蔻仁、半夏各6克,砂仁4克,紫苏8克,白术10克。

服3剂发热除,余证亦减,灰白苔渐退,脉较平(心率110/分)。后以原方为主继续调治,咳痰等亦渐尽除。低热亦终不再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63)

按语:湿热蕴伏脾肺,以咳痰、胸闷、脘痞,舌红苔白,脉来滑数为辨,故治以泻白散泻肺热,加白蔻仁、半夏、砂仁、紫苏、白术化脾湿,和胃气,母子同治,湿去热孤,则伏热自除。

十、头痛

黄兴理医案:王某某,男,50岁,工人,1976年3月10日就诊。阳旺之体,素患头痛。值此初春木气升发之时,巅顶剧痛,牵掣两颞,耳中轰鸣,面红口苦,心烦易怒,便秘尿赤,舌质紫红有刺,苔干黄,脉弦洪数。

证属厥阴、少阳之火循经上冲,邪实火盛,营阴已伤。宜清泄之中佐以育阴潜阳。处方:

龙胆草15克,焦栀子12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羚羊角3克(先煎),石决明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丹皮1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2克,夏枯草20克,苦丁茶10克。另用生大黄6克泡开水去渣,分二次冲服元明粉30克。

服药2剂,头已不痛;继以甘咸育阴潜阳。余症渐退而愈。

(四川中医1984;?3?:16)

按语:肝火头痛多见于阳盛之体,其痛在巅顶,每有面红目赤、心烦口苦、舌尖边红、脉细数等证。本例厥少火冲、邪亢尤甚,故与龙胆泻肝汤合方化裁;更用大黄、元明粉泄热通便,使上亢火热从下而泄,乃釜底抽薪之法。龙胆泻肝汤药极苦寒,虽阳盛之体也不可过剂,中病即止,转归甘咸育阴潜阳,余邪自退。

十一、脊背痛

许秀平医案:熊某某,男,64岁,1984年9月5日初诊。背脊热痛,日夜不休已三天,余无不适。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证属肾阴亏虚,督脉失养。法宜滋肾阴,调督脉。

方用六味地黄丸20克(分二次吞服)加葛根24克,川续断15克,怀牛膝10克。服3剂而愈。

(江西中医药1989;?3?:23)

按语:《杂病广要·肩背痛》:“背痛,肥人多痰,……瘦人多是血少阴虚……。”又谓:“脊者,督脉之经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也,故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本例背脊部热痛,日夜不休,证属肾阴亏虚,故用六味地黄丸加葛根、川断、牛膝治之,药证相符,遂收全功。

十二、不寐

王自立医案:杨某,女35岁,1994年8月4日入院。患者失眠7年,夜寐梦多,甚至彻夜不眠,神疲乏力。略感口干,心中烦闷,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王师观之言:“此属肝胆郁热,肝肾阴亏所致之不寐,当予龙胆泻肝汤一清其热,二养其血,热去,血沛则心神自宁。”方用龙胆泻肝汤去木通,加生龙牡各5克,服药3剂,患者喜告:“昨晚睡6小时。”复投上方10剂,以固疗效。

按语:肝胆火热扰乱心神则不寐,其特点是不寐伴见心烦、脉弦,用龙胆泻肝汤撤其肝火则心神自宁,不寐可除矣。

十三、耳鸣耳聋

徐云生医案:刘某某,男,35岁,工人,1995年10月诊。患者因突发耳聋,在某医院五官科经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服西药治疗,耳聋见好,继而出现耳鸣,经西药治疗无效而就诊中医。症见耳鸣不已,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夜间难以入睡,苦恼不堪,伴面红,汗出烦躁,口苦口粘,尿黄,纳可,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平日喜饮酒。

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清泻肝胆湿热,予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苍耳子各10克,泽泻12克,柴胡、当归各8克,茵陈、生地黄各15克,甘草、木通各6克。服上方7剂后,耳鸣见减,大便变稀,舌苔见退。守上方加郁金10克,又服10剂,耳鸣痊愈。

(新中医1997;?6?:54)

按语:耳鸣耳聋为临床常见症状。因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多从肾论治。足少阳胆经循行耳后,肝胆又互为表里,肝胆火盛或肝胆湿热,循经上犯,亦可致耳鸣耳聋。本例因饮酒滋生湿热,湿热蕴结于肝胆,循经上犯故突发耳鸣耳聋。其特点是突然起病,耳鸣声响如潮,或耳聋无所闻,脉实有力。面红,烦躁,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属肝胆湿热之证,故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加茵陈以增强清热利湿作用,苍耳子祛风解毒,直入病所。药后苔黄腻渐退,尿转清,大便变稀,乃湿热从

二便而出,湿热一去,耳鸣自除。

十四、发热

尚炽昌医案:李某某,男,71,岁,1997年五月12日就诊。四月某日因洗头受凉,病发热恶寒如疟状,一直按感冒治疗,注射青、链霉素半月,热仍不解。又服中药解表剂,辛温、辛凉皆尝用,病无起色。现已发热25天,体温38.5℃,并伴有恶寒。身重,头目不清,口渴不欲饮,脘闷不饥,大便不实。体检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苔白腻,脉濡。

尚师曰:此湿温证也。遂处三仁汤原方:

杏仁10克,白蔻仁12克,生薏仁12克,半夏10克,滑石15克,厚朴10克,通草6克,淡竹叶6克。

服1剂即热退。三日后热虽又起,但温度偏低,续服1剂热退身畅而瘥。

(黑龙江中医药1998;?5?:2)

按语: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因于湿温之发热往往缠绵难愈,其治既不宜辛温发汗,又不宜辛凉解肌。唯宜芳香宣化,畅达气机之法。用三仁汤以祛气分之湿邪,则气达津布,发热自除。

十五、小儿多发性抽搐

倪晓红医案:祁某某,男,10岁,1995年2月5日初诊。患儿三月前始出现挤眼、举眉、口周抽动,近月来发作加剧并渐出现肩部抽动并伴喷鼻音、清嗓音等,近日适逢期末考试,精神较紧张,发作更不能自制,影响学习。曾在外院诊治,脑电图示有非特异性慢波,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查见:抽动发作频繁,约5~6次/分,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予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5克,黄芩、焦山栀、泽泻、柴胡、生地、白芍各10

克,全蝎2克。5剂。

复诊抽搐已停止,再予5剂巩固治疗,临床治愈。一月后随

访诉未复发,3月后复查脑电图已正常。

(四川中医1997;?8?:39)

按语: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皆因阴液不足,肝热内盛,柔不济刚,筋脉失濡而致。治疗上当标本兼治,用龙胆泻肝汤为主出入,5剂为一疗程,倪氏共治疗38例,全部获效,其中26例经一个疗程治疗即停止发作,12例二个疗程亦完全控制发作,平均治愈时间为6.6天。为巩固疗效,缓解后患儿均再予—个疗程调治。1月后随访全部病例无一例复发,15例脑电图异常患儿3个月或半年后复查脑电图的均示正常。

十六、自汗

刘咏医案:黄某,女,50岁,1998年7月29日初诊。日间多汗,动则更甚,伴阵发性烘热,随之汗出浸衣,日发数次,腰腹胀满,口干欲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微数。

此乃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三仁汤化裁。

处方: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12克,竹叶12克,厚朴10克,通草12克,滑石12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8月1日二诊:药后热气下行,汗出减少,口不干,腰腹仍胀满,苔转淡黄腻,此为湿热下移,气机不畅,继清热利湿行滞,上方加枳实10克,苍术10克,加强燥湿行气化滞之功。

8月4日三诊:热平汗止,腹胀已消,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微腻,系余热未清,去厚朴、枳实,再进3剂,病告痊愈。

(河南中医1999;?4?:63)

按语:临床上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肺气不足所致,治疗以益气固表为多。本案为湿热郁遏,均为热迫津外泄致汗,故用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而取效。

十七、顽固头痛

老玉铎医案:马某,女,55岁,工人。患者偏头痛病史10年,以右侧为重,反复发作,无明显诱因,近半月再次复发,头胀而痛,连及目珠,恶心,呕吐痰涎,脘闷不舒,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滑。

证属痰浊头痛。治宜化痰降浊。以温胆汤加芎、菊。

药用:陈皮、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竹茹、枳实各12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菊花12克。水煎分两次服。

服药3剂,头痛减轻,再服5剂,头痛霍然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8;?5?:229)

按语:头痛一证,当辨虚实,然临床所见多为实证,顽固的反复发作的头痛,多系痰浊、瘀血为患,祛痰降逆、通窍活血不失为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本案患者头目胀痛,伴呕吐痰涎,温胆汤清胆祛痰降浊为其正治,然病延十载,久痛入络,活血通窍不可忽视,故加入川芎,既活血通络,又为止痛圣药;另加菊花以清头明目,如此配伍用药,痰瘀兼顾,其效立彰。

十八、热入营分(上呼吸道感染)

邝国荣医案:曾某某,女,6岁,1993年5月2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素体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伴有头痛,咳嗽,流涕,欲呕,烦躁不安,胸腹隐见针尖样大小的红点。其母即找西医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复方安基比林1.2ml、柴胡注射液2ml混合后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O.1克,强的松5毫克,每日3次。经上述治疗后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体温。可是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的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用药时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常规:WBC8X109/升,NO.5,L0.48,E0.02。由于患儿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风温,证属气营同病。治以凉营解毒,透热养阴,方选清营汤加味。

处方:水牛角(先煎)60克,银花6克,连翘、竹叶各5克,玄参、丹参、麦冬、生地各10克,黄连3克,板蓝根15克。每日1剂,3碗水,先煎水牛角20分钟后加余药煎成1碗,分作3次服,每次间隔3小时。在煎煮中药的同时,针刺患儿十宣穴放血泄热,然后接着推按大椎、曲池、合谷等穴,致患儿微微汗出时为止。

次日早上再诊时,其母谓昨晚经中医诊治服药后,患儿慢慢安静入睡,体温亦渐下降,现体温38℃。效不更方,嘱仍按原方药续服1剂。是日晚顺访,患儿体温已正常,红疹消退,并与邻居孩童在玩耍;

(新中医1994;?10?:37)

按语:风为阳邪,百病之长,挟热相助,传变较速,入营而化生红疹,加之患儿禀赋不足,卫外抗邪之力较弱,故起病突然,反复高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致出现身热夜甚,口渴烦躁,胸腹斑疹隐隐的热灼营阴之候,故选用清营汤凉营解毒,透热养阴。方中重用水牛角60克代犀角凉解营分之热毒为主药;辅以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佐以川黄连、竹叶、连翘、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透热于外;使以丹参协助主药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和凉营解毒之效。本例因辨证准确,方药契合,同时施以推按大椎、曲池、合谷和针刺十宣穴放血泄热等中医综合疗法,故获效快捷。

十九、耳聋

李松贤医案:邰某某,男,51岁,初诊1984年11月16日。患者因结核病肌注链霉素而致两耳耳聋,经治疗无效。证见两耳闭塞如聋,时觉鸣响;胸膈痞闷,口唾痰涎,时时作呕;平时胆小怕事,夜寐辗转不安,甚则惊恐;苔薄黄腻,脉滑。

处方:茯苓、茵陈各20克,半夏10克,荷叶、竹茹各15克,枳实、陈皮各6克,蝉衣、石菖蒲各5克,五味子3克。

服5剂后两耳听力已有知觉,患者喜形于色,原方加减治疗20多天告愈。

(四川中医1994;?10?:22)

按语:耳聋见胸痞作呕,唾痰,胆怯易惊,苔腻,脉滑,乃痰热上扰,蒙闭清窍所致,故用温胆汤以宁胆除痰热,加菖蒲、蝉衣等以开窍安神。

二十、不寐

孟宪民医案:唐某某,女,43岁。二年前因其姐患癌症病故后,惊恐不安,彻夜不眠,恶梦,心烦欲哭,忧郁缠绵,怕见人,常服镇静剂无效而来诊。查:神情慌张、惊恐,面色萎黄,舌黄腻,脉弦滑。

综观脉症,因惊恐、忧郁,气机逆乱,神不守舍而致之不寐。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宁心安神。

方药:半夏15克,竹茹15克,橘红15克,茯苓30克,生牡蛎30克,生龙骨30克,甘草10克。

连服6付药痊愈。

(黑龙江中医药1993;?3?:2)

按语:该患因惊恐忧郁所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乃致气机逆乱,心胆失衡,神不守舍。在温胆汤中重入生牡蛎、生龙骨镇静宁神,收敛心气。

二十一、嗜睡

黄凤楼医案:女患,45岁,于1988年4月初诊,患者体质肥胖,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伴有神疲乏力,胸闷不舒,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细。前医曾投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疗效欠佳。

据舌、脉、症合参,虑为痰湿内阻,升降失调所致,改用温胆汤调治。

方药: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大枣3枚,甘草3克。3剂后病愈大半,再以六君子汤5剂调养而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27)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血证论》即谓:“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本病例系湿留日久,寒凝成积,痰湿留滞三焦,阻遏中阳,故令其瞑目嗜卧。投以温胆清痰湿而去其邪,用竹茹、生姜、甘草和胃补脾而安其正,全方合用能令其积湿去而三焦畅,浊阴能降,清阳能升,故睡眠随之复其常矣。

二十二、心悸

王兆奎医案:钱某某,女,42岁,工人,1982年9月30日初诊。患者证见心悸怔忡,夜寐欠安,触惕易惊,心中儋儋有如他人逐捕之感,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试投天王补心汤(丹)两剂,不效。

细参脉证,系胆虚痰热,神明受扰所致。故投滋养阴柔之味,其证反剧,方用温胆汤加减。

陈皮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10克,竹茹15克,生龙牡各30克,天竺黄12克。

上药服3剂后,诸症悉减。前方加郁金12克,继服5剂告愈。

(山西中医1985;?2?:30)

按语:胆虚之体,又加痰热扰心,是发心悸而恐人将捕之,温胆汤与之最为合拍,加生龙牡等以镇心神也。

二十三、肾虚腰痛

王悟云医案:陆某,女,45岁。症状:腰痛酸软、腿膝乏力、遇劳更甚、稍卧则减、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软略数。

腰为肾府,肾主骨髓,肾精亏虚,骨髓不充,故腰酸腰痛,膝腿无力;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阴虚津亏、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咽干燥,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软略数为阴虚火旺之征。治法:补肾滋阴。药用六味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8丸,连服1月,诸症消失。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3?:95)

按语:脉证所现,肾阴虚无疑,虚火明显者,可改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二十四、遗精

王悟云医案:周某,男,42岁,(患者原有慢肝病史)症状: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阳事易举、梦遗或早泄、头晕目眩、心悸心烦、口苦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略弦。

本症由心肾阴亏、肝火偏旺所致。治法:滋阴清火、补益心肾。用六味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8丸,服药半月后病势已去大半,嘱再续服1月后随访诸症消失,且无复发。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3?:95)

按语:慢肝不愈,乙癸同源,肝病及肾,肾阴虚火旺,令精关不固,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愈。

二十五、阴虚胁痛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35岁,北京人。患慢性迁延性肝病,服药二百余剂,效果不显。观其所服之方,不外疏肝理气而已。其人两胁闷痛,脘腹胀满,呃忒时作,格格有声,饮食衰少,体力日渐虚衰,夜晚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诊其脉左弦而右滑,视其舌光红如锦而无苔。

刘老辨为胃阴不足,肝气横逆,三焦气滞之证。方用:

川楝子10克,白芍12克,麦冬30克,川石斛15克,青皮9克,荷蒂9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川贝6克,木瓜10克。

服3剂药后,呃忒明显减少,口舌干燥、五心烦热亦有所减轻,乃守上方加减进退。并嘱勿食辛辣食品。服至二十余剂,症状皆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74)

按语:本案为胃阴亏损,肝气横逆,叶天士所谓“胃汁竭,肝风鸱”是矣。细审其因,乃过服疏肝理气药物,内劫肝阴所致,而且阴血愈虚,则肝气愈旺,反更加戕伐肝脏阴血,故见胁痛、脘闷、腹胀、呃逆的肝气横逆证,又见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如锦无苔的阴虚之证。治当养胃阴以制肝气之横,仿魏柳州一贯煎之法,使胃阴充则木自敛。

肝病重在调肝气,世医皆知,而调治之法,灵活多样,不止于疏散之一途。肝病不及,其气郁而难伸,用辛散疏达之法,则使肝畅而气达,《内经》谓“以辛补肝”,即此意也。然肝脏其性刚躁,易动难静,许多情况下为病肝气太过。治疗总宜酸柔平抑,以逆其横,此即《内经》“以酸泻肝”之法。若再用疏散,则必助纣为虐,使肝气横逆莫救。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若其人并无所制,而善于动怒,性不平和,愈怒愈甚,以致肝气肆横,肝火化风,平之不及,而犹治以辛散,譬如一盆炭火,势已炎炎,而更以扇扇之,岂有火不愈炽而病不加甚耶?”“然而庸庸者,大抵以破气为先,……至不应,则以为病重难治,岂不冤乎?”其言契合肝病治疗之旨。

二十六、闭经

钱天相医案:丁某某,女,28岁,1978年7月诊。一年前开始经汛延期、量少,经行时腹痛喜按。自3月上旬行经后,至今已4个月未潮。自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腰酸膝软,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而燥、中有裂痕,脉弦细略数。

处方:生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杞子、川楝子、丹参、白芍各9克,龟板15克。

服7剂经行,唯量少。原方略事加减,共服27剂,经汛应期而下。

(江苏中医杂志1982;?6?:39)

按语:肝肾阴亏,血海不盈,则经血不潮。今按“乙癸同源”之理,用一贯煎加减,滋肾涵肝,养血通经则经期正常而至。

二十七、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忻德宇医案:徐某某,女,16岁,住院号24617,1982年9月26日入院。4天来,自觉劳累后疲乏头晕。今晨解暗红色糊状血便3次,全身泛布出血点与乌青块,口吐粉红色液。齿龈有渗血,咽峡充血。头昏,面色苍黄。肝剑突下4厘米。血检:血红蛋白11.2克,红细胞36万,白细胞8700,中性52,淋巴46,酸性2,血小板1万,出血时间10分以上,凝血时间2分。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月29日会诊:鼻衄,牙龈渗血,左眼球结膜下出血,大便色黑有光泽,皮肤有较多紫色出血点,注射孔有溢血,旁有大片紫癜。舌质淡、尖绛,脉虚数。

此营血之热迫血妄行,成为大衄重症。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方用 广犀角(先煎)8克,大生地、仙鹤草、白茅根各30克,丹皮6克,川连3克,赤芍、焦山栀、侧柏炭各10克。

2剂后血小板升至30万,齿鼻出血已止,体温正常,自觉有发热感,汗出,舌质淡白,脉数。前方广犀角改水牛角,去侧柏炭、川连,加陈棕炭、党参继续调治。

(浙江中医杂志1984;?6?:274)

按语:本例体质素虚,邪热迫血妄行,来势猛,发病急,故经用犀角地黄汤加味先治其标,待出血情况好转后,再参入补气止涩之品以图本,在治疗过程中,曾配合氢化考的松、输液、输血等,有相辅相成之功。

二十八、小儿夜热

杜志中医案:侯某,女,1岁,1991年10月25日初诊。其母述:患儿于半月前患扁桃体炎发烧经中药治疗好转,近一周来,每晚9~10时始发烧,伴面赤气粗,倦怠嗜睡,无汗,体温38℃~39℃,约1小时后热自退,每夜如斯,白天如常。刻诊:形体较胖,面色红润,扁桃体略大但不红赤,舌红苔白而干,指纹沉而紫滞。查看前医处方尽银翘、豆根、黄芩、青黛之属。

拟养阴透热之法。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6克(后下),炙鳖甲、白薇、知母各8克,丹皮、银柴胡、秦艽各5克,白前6克。

1剂尽,当夜即未发烧,后亦未再发而愈。

(四川中医1998;?12?:53)

按语:此患儿常因感冒咳嗽发烧,迭进寒凉,伤其“稚阴”,阴虚内热,夜热早凉,此“热自阴来”是也。

二十九、小儿久咳

陈明医案:男,10岁。初患感冒,咳嗽气急,服银翘丸、急支糖浆及西药(不详),感冒症状基本消失,唯遗咳嗽不已,已近月余,其间服多剂止嗽散及化痰止咳平喘之品不效。查患儿呛咳无痰,声音微有嘶哑,夜晚出汗沾衣,精神萎靡,诉咽喉干痛,似有物堵塞,饮食不佳。咳发时弓腰曲背,不能自已。望其舌红但尚不乏津,脉来虚大。

此久咳肺之气阴两伤之候,当益气养阴,处生脉散加炙百部。

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炙百部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3剂即咳止气复,夜晚不再出汗,再服上方2剂,诸症皆瘥,脉来有力。其父问其还服药否?答曰:不服,唯以清淡而富有营养饮食养之可矣。

(录自临证验案)

按语:吾于临床用本方治久咳伴汗出气短,脉大无力,咽干口燥者,屡用屡验。

三十、燥咳(上呼吸道感染)

印会河医案:张某,男,29岁。因感冒引起咳嗽已1年,咳吐白沫不爽,胸闷气短,口干、便调。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燥热咳嗽。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宜清热润燥。

桑白皮15克,桑叶12克,杏仁12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阿胶珠10克(烊化),黑芝麻10克(杵),黛蛤散15克(布包),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

二诊,服药7剂,诸证减轻,再服原方7剂。

三诊,诸证减轻,仍感咽部不利,原方加川贝母10克、玄参10克,继续服10剂。

四诊,症状基本消失,苔少,脉细数。守原方7剂以资巩固。

(中级医刊1997;?10?:50)

按语:本病属温热在肺,温热之邪灼伤肺津,久而导致燥热咳嗽。咳吐白沫不爽,质轻而粘,为“肺热叶焦,因而成痿”之肺痿,较之干咳无痰,更为燥热。咳吐白沫有以下特点:①中间不带痰块;②胶粘难出;③同时伴有口燥咽干;④白沫之泡,小如粟粒,轻如飞絮,与水泡痰届寒饮者不同。因水泡痰咳时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因此,白沫与痰饮,乃一燥一湿,有如水之与火,冰之与炭,不可混为一谈。治疗燥热咳嗽,基本采用以清燥救肺汤为主,方中桑叶、枇杷叶宜肺透邪,杏仁、桑白皮、生石膏清降肺气,以去耗津之热,黑芝麻、阿胶珠养肺润肺,沙参、麦冬、石斛甘不碍胃,润能保肺,青黛退热,蛤粉散结润肺;若有咽痛、鼻塞等症状者,可加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凡遇外感热病为主的杂病,有咳喘吐白沫不爽和口燥者,以本方治疗一般都有良好疗效。

三十一、暑热

谢兆丰医案:魏某某,女34岁,农民,1978年7月4日就诊,自诉:两天前外出受暑,当晚纳凉感寒,昨日高热畏冷,头痛、胸闷、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温39.8℃,X线胸透(—),血检:白细胞5.2X109/L,中性0.54,淋巴0.46。

证属感暑受寒,暑热内伏,复为寒闭所致,治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处方:香薷10克,厚朴6克,鲜扁豆花30克,银花、连翘各15克,加生石膏40克(先煎)。 ’

服药2剂,身出微汗,体温降至37.9℃,原方又服2剂,热退身凉,诸症悉除。

(四川中医1994;{9}:36)

按语:本例先感暑热复受寒邪,故证见表邪郁闭而头痛,畏冷,暑热内炽而高热,加石膏者,增强清泄暑热之力。

三十二、暑泻

谢兆丰医案:单某某,男,30岁,农民,1980年7月25日诊。主诉:劳动受暑,又进瓜果生冷不洁之物,于今日凌晨3点多钟,突然恶寒发热,随之腹泻稀水如注,昼夜已泻10余次,肛门灼热,口干渴饮,食纳不思,小便短少,舌红苔黄稍腻,脉濡数。查体温38.3℃,粪检:粘液(—),白细胞(+),红细胞(—)。

证属暑热泄泻。治宜祛暑化湿,清热止泻。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香薷、炒扁豆、银花、连翘各10克,厚朴5克,加六一散(布包)、葛根各10克,黄连3克。

服药3剂,泄泻减少为4、5次,体温降至37.6℃,原方再进2剂,泻止热退。

(四川中医1994;{9}:37)

按语:本例初起发热恶寒,旋即暴泻如注,乃暑邪伤及脾胃,清浊不分,邪热入里,下迫大肠而致。故用新加香薷饮加味,祛暑化湿,清热止泻。其中香薷辛香,发散阳气以除热;连翘、银花、葛根、黄连解表清里;扁豆、厚朴健脾化湿而理气;加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方药切中病机,连服5剂,热清而泻止。

三十三、外寒内湿证

彭述宪医案:黄某,男,40岁,干部,1978年9月25日就诊。4天前,夜间受寒,次日早餐过食油腻,至中午遂恶寒发热(体温38℃),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无汗,脘腹满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浮紧滑。

证属寒邪客表,食滞停内。治宜解表散寒,化滞畅中。用藿香正气汤加减:

藿香、厚朴、化橘皮、姜半夏、湘曲、焦山楂、枳壳各9克,紫苏叶、白芷各6克,砂仁3克,生姜3片。

服1剂痛减,进2剂痛除。

(湖南中医杂志1998;(6):47)

按语:本案为寒邪外侵,郁闭卫阳,内伤饮食,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而见高热无汗,脘满呕吐之表里皆病。用藿香正气汤去茯苓皮,加湘曲、山楂消食化滞;枳壳行气宽中;生姜发表散寒,温胃止呕。表解寒散,滞化胃和,则诸症霍然。

三十四、舌体灼热

李天杰医案:赖某某,男,72岁,1984年10月20日诊。一月来感舌体灼热如火燎,昼甚夜轻。伴口干苦,喜张口呼吸及含漱冷水。诊见:舌尖发红,舌边尖稍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黄连9克,生地30克,当归12克,生甘草、竹叶心各10克,朱砂2克(每日冲服1克)。

服4剂,舌灼热症退。半年后复发,又用上方两剂获愈,至今未再复发。

(四川中医1986;?9?:7)

按语:舌为心之苗窍。此例患者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灼其苗窍是为病因。朱砂安神丸养心阴,清心火,折其火势,故病瘥。

三十五、倒经

乔艾乐医案:乔某某,43岁,农民,1983年7月就诊。患者身体强壮,面色红润,但每次月经前2~3天,出现头晕头痛,口苦心烦,旋即鼻内出血,阻塞鼻孔则血从口出,有时挟有紫块,已达半年之久。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诊见一派肝胆郁热之象,予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12~15克,生地12克,栀子、泽泻、黄芩、当归、车前子、木通各10克,柴胡6克,甘草3克,怀牛膝24克,荆芥炭10克。

服药3剂即效。连服3个月经周期痊愈,迄今未见复发。

(浙江中医杂志1990;{4}:157)

按语:倒经亦称逆经或经行吐血,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32例,据长期观察,远期疗效甚佳。个别患者数月后可能复发,但投以本方仍然有效。一般加怀牛膝以引血下行,荆芥炭以止血。

三十六、中风(脑溢血)

鲍益铭医案:陈某,男,64岁,1992年7月12日入院。2小时前在马路上突然跌倒,不省人事送我院急诊,予利血平,甘露醇等治疗,神志清醒后转入病区。查即24/14kPa,神清,颈项稍有抵抗,左侧鼻唇沟浅,左上肢肌力0度,左下肢肌力Ⅱ度,左下肢病理征(+),腰穿脑脊液血性。头颅CT:右基底节血肿15ml。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检查:面红目赤,口角歪斜,语声謇涩,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证属阳亢化风,风火相煽,气血逆乱。急拟泻火熄风,引血归经。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甘草3

克。煎服,并配合20%甘露醇250ml静滴,q8h。3天后血压降至22/12kPa,停用甘露醇,原方黄连改5克,连服2个月,左侧肌力均恢复至Ⅳ级,语言基本清晰,症情好转出院。

(陕西中医1996;{9}:388)

按语:作者采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意外45例,总有效率82.2%。认为本病病机为龙雷之火亢极生风,风火上扰,气血逆乱,络脉痹阻。本方具有苦寒直折龙雷之火,熄火灭风的作用,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

三十七、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两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之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卫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三十八、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啜粥,连进2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福建中医药1964;〈5〉:35)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旧,当查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者,……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令卫与营和则愈。

三十九、百日咳

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七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断,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汤与之:

麻黄1.5克,桂枝2.4克,细辛1.5克,五味子2.1克,半夏3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七剂痊愈。

(福建中医药1965;〈5〉:38)

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四十、胃脘痛(胃黏膜脱垂)

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具有汗出恶风,脉缓之症。

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服六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行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经方传真》1994:38~39)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焦,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四十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

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一剂,则痞利皆减。凡四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四十二、泄泻

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7岁,1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喝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

(陕西中医1992;〈1〉:35)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益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施治。

四十三、高热不退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汗出,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惊厥之变。处方:

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按语:

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愈。

四十四、少阳病气上冲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汗,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兼见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更觉烦悸不安,倍感痛苦。脉来时止而有结象。

此为少阳气机郁勃不舒,复感风寒,由于心阳坐镇无权,故见脉结而挟冲气上逆。此证原有风心病而又多郁,外感内伤相杂,治法: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处方:

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3剂后诸症皆安。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0~91)

按语:本案治疗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法。加桂枝一药,起到治疗三种证候的作用:一、桂枝解表,二、桂枝通阳下气,三、桂枝又治风心病。柴胡汤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不渴,为邪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故以小柴胡汤去人参之雍补,加桂枝以解外。可见本方是用于少阳病兼表邪不解之证。本案患者素有心脏病又兼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胸胁发满、心悸等少阳气机不利而兼表证不解。此外,患者还突出表现为“气上冲”而致烦悸不安。桂枝于解表之中又善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下气。刘老常将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用于治疗少阳病又兼有心悸、气上冲等症,疗效确切。

四十五、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沈中林医案:张某某,男,32岁。1984年11月8日诊。三日前下乡寒温不适,遂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自服APC三片,药后大汗淋漓,外症虽去,继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不敢启目,口苦咽干,恶心欲吐,经某县医院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给注射葡萄糖并口服鲁米那数日,其症不减,遂来中医科就诊。刻诊:患者紧闭双目,主诉如前,苔薄黄,脉弦,余虑其过汗伤阳,阳虚水泛所为,处以真武汤温阳化水,其症非但不解,反而加剧,除上述诸症外,又增心烦不寐。

反复思考,此症由外感误汗而致之变症,不似内伤之眩晕,参阅仲景《伤寒论》少阳病篇颇有所悟,仲景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眩、呕、咽干、口苦、脉弦、苔黄诸象,显系邪传少阳之证,乃拟小柴胡汤和之:

柴胡12克,黄芩9克,党参12克,姜夏9克,大枣12克,甘草6克。

服1剂后诸症悉减,再剂而愈。

(四川中医1987;〈9〉:36)

按语:眩晕,乃少阳主证,由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所致。临床上,凡属少阳枢机不利之眩晕,用本方和解必愈。

四十六、眼睑瞬动

黎明质医案:李某某,女,56岁,1989年10月8日初诊。自述左侧上下眼睑动三年余,多方治疗罔效。近月来病情加剧,一日之间瞬动发作数十次,每次3~5分钟,瞬动时畏惧视物,以手覆压左眼,终止家务,直待瞬止。视力不减,无羞明眵泪,食、便正常,惟素易怒易郁,情绪不稳,舌淡、苔白润,脉寸浮尺沉。

推论病机,当属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拟用真武汤增减。处方:

制附片6克,白芍20克,茯苓、谷芽各15克,白术、僵蚕、防风各10克。5剂。

服用第3剂后,瞬动大减,尽剂而病告愈。又拟柴芍六君子汤5剂善后,随访7个月病未复发。

(新中医1991;〈11〉:41)

按语: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方中用附片微量,恰如春日迟迟,使冰冻缓缓而解,泽土荣木;白芍重用,直取涵木息风;谷芽以助茯苓,白术复苏土运制水泛滥;僵蚕、防风从标而治。共奏阳气健运,水润木荣,其风自息之效。

四十七、不寐

赖良蒲医案:何某某,女,32岁。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弦细,两颧微赤。

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拟用养心宁神法,以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磨冲服。连服13剂,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症豁然。

(《蒲园医案》1965:116~117)

按语: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失眠伴多梦、眩晕、脉弦细。正为酸枣仁汤所主之证。

四十八、崩中

丁小燕医案:赵某某,44岁,1983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一年来月经量多,经潮10~12/15~20,末次月经10月14日。此次月经10月30日来潮,量甚多,昨夜下血200余毫升,色淡红,质稀,有小血块,面色恍白,头眩心悸,手足冷,少腹坠痛,自觉寒凉,喜暖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查血色素7克。

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治以温补脾肾,养血止血。

处方:伏龙肝30克,黄芩6克,生地15克,白术25克,附子10克,阿胶珠15克,炙甘草10克。

服药2剂后经量大减,继服原方3剂,经水已净,手足温,小腹下坠冷痛大减。查血色素9.5克。后每于经前服此方,追访4个月,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杂志1985;〈1〉:56)

按语:唐容川《血证论》说:“崩漏者……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临床多选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统摄血液。但脾不统血进而可分为脾气不足和脾阳不足,脾气不足选用归脾汤尚可,至于脾阳不足,则宜选用黄土汤温阳补脾,养血止血。

四十九、脏躁(癔病)

丁德正医案:文某,女,27岁,1978年1月14日诊。数年来,因家事不睦,患者多愁善郁。近年余觉胸脘满闷,气急痰多,叹息不止。八日前,偶谈起邻村某妇被扼死事,患者颇为之痛怜。是夜如神魂所凭大作。始则神情忿郁而迷惘,自称“扼死妇”,仿其语,泣诉其被害经过,继之,做被扼死状而面青目突,伸颈吐舌,喘促声粗,痰声漉漉,顷刻,憋闷昏厥。呼更后,大呼“胸闷喉紧”,以指探喉,吐出痰涎盏许方安。不发则一如常人,惟胸闷气急痰多而已。如是,入暮辄作。曾诊为脏躁服甘麦大枣汤罔效。诊之,肤胖,面滑多垢,目光呆滞而惶惑,舌质红,苔白浊腻,脉沉滑,

诊断气郁痰阻。予半夏厚朴汤加郁金20克,菖蒲、远志各15克,琥珀6克。并作劝解工作。服3剂,如神鬼所凭之发作得止;继服12剂,愁闷痰多等症亦释。后又予六君子汤以巩固之。随访至1990年10月31日,未再发作,精神状况良好。

(河南中医1991;〈3〉:21)

按语:丁氏认为,癔病属痰凝气滞者为多,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治愈100多例,疗效较冬眠灵等西药为优。

五十、伤寒戴阳

患者,王瑞亭,年四十余,京都贡士,住前门外戏珠市口。

原因:仲冬之时,感受风寒,两三日间,烦躁无汗,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误投以桂枝汤,烦躁益甚。

症候:表里俱觉发热,头微觉疼,舌苔白而微黄。

诊断:脉象洪滑,两尺似不任重按,此乃伤寒成温,热入阳明之府,而又微兼表证也。

疗法:宜以大剂凉润之品,清其府中之热,而稍加表散之药辅之。

处方:生石膏三两玄参一两青连翘三钱粳米五钱

煎至米熟,取汤两茶杯,为其两尺脉象不实,嘱其分多次,徐徐温饮下,不欲其寒凉下侵,或致滑泻也。

效果:孰意病家忽愚所嘱,竟将其药顿饮之。药力直趋下焦,上焦之燥热未除,下焦之泄泻转增。半日之间,连泻数次,多带冷沫,面色红似火炙,鼻孔黑似烟熏,关前脉大于从前一倍,数至七至,其精神躁扰不安,知其已成戴阳险症。急用野台参一两,煎汤冲通便(须四岁以上童子)半茶盅,置药碗凉水盆中,后极冷顿饮下。又急用玄参、生地、知母各一两,煎汤一大碗备用。自服参后,屡诊其脉,过半点钟,脉象渐渐收敛,至数似又加数,遂急将备用之药熬极热,徐徐饮下,一次只饮一口,阅两点钟,将药服尽,周身微汗而愈。

(0)

相关推荐

  • 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

  • 《伤寒论》经方在杂病中的实战…………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张仲景有三 ...

  •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在杂病中的运用,一文说清!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 张仲景有 ...

  • 扎根农村的老中医,一生用经方治杂病的经验(干货)

    前言:这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后来在广大农村默默行医的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一窥,其很多关于经方和名方的使用句句箴言,其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学参考. 介绍欧阳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 作者/欧阳錡 先伯欧阳履钦先生, ...

  • 学了就用丨我这一生用经方治杂病的经验

    来源|经方学苑  导读  这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后来在广大农村默默行医的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一窥,其很多关于经方和名方的使用句句箴言,其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学学习.曾经听到很多同行抱怨,学医数年,临证时却不 ...

  • 一生用经方治杂病的经验

    先伯欧阳履钦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对日人信仰我国医学,有深刻感触.归国后潜心祖国医学,年近四十,医道大行.生前著有<伤寒折中>.<金匮折中>.<药性表解串要>.< ...

  • 【李培生】伤寒论方治杂病论

    读<伤寒论>,必须认识到伤寒方不仅可治伤寒(广义),而且可治某些杂病并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范围.苟能深明此理,通达要妙,将伤寒方广泛运用于临床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自能处理裕如,应 ...

  • 扎根农村的老中医,一生用经方治杂病的经验(欧阳履钦)

    导读:这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后来在广大农村默默行医的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一窥,其很多关于经方和名方的使用句句箴言,其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学参考. 介绍欧阳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 先伯欧阳履钦先生,早年留学日本, ...

  • 李培生---伤寒论方治杂病论

    读<伤寒论>,必须认识到伤寒方不仅可治伤寒(广义),而且可治某些杂病并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范围.苟能深明此理,通达要妙,将伤寒方广泛运用于临床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自能处理裕如,应 ...

  • 扎根农村的老中医,一生用经方治杂病的经验!

    这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后来在广大农村默默行医的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一窥,其很多关于经方和名方的使用句句箴言,其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学参考. 欧阳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 欧阳履钦先生,字煌,号逸休,湖南衡阳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