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东亚各国远去的记忆
作为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孝经》所记载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在古代的东亚各国,蓄发一直是他们独特区别于其余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外来文明侵入之下,断发也就成为了新旧文化交替变幻的标志,而为了保卫头顶的发髻,不仅仅是中国,东亚各国都有相似的历史。
剃发令与反抗——古老中国的悲壮抗争
在东亚各国之中,最先被剪除发髻的就是中国,而剪除发髻对于作为东亚文化宗主国,儒家文化的中心的中国而言,这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份悲伤的记忆,绵延了几百年。
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十分悲凉。
早在明清战争开始之后,在东北各地,满族即推行剃发令,因为响应寥寥而并没有太大影响,而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前明奸佞之流的孙之獬为邀功满清,特地拟了一道奏章,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摄政王多尔衮深觉其言甚是有理。
于1644年入关后颁发即第一次的“剃发令”1645年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当时的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汉族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
为反对剃发,汉族拼死抵抗,各地归附清廷的城镇亦心生复叛之意,清军随即下令屠城,对于不肯归降剃发的各地进行全面的屠杀,嘉定、江阴等地区因不愿剃发与清军数次鏖战,在击毙大量清军的情况下,清军屠城泄愤十分惨烈。朱子素《嘉定乙酉屠城纪事》称:“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屠城的惨烈显示了汉人誓死不肯屈服的铁骨铮铮,当时被屠杀的一位女子留下一首著名诗句:
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剃发令绵延日久,标志着中国从华夏变成蛮夷的全过程,后世南山先生戴名世在《画网巾先生传》中留下一则故事:由于网巾为明太祖确立的服饰,也成为明朝的正统象征,但凡赴死之士无不整肃发髻,带上网巾以殉国,故而清廷尤其恨网巾之物,剃发令发布后,清廷对于佩戴网巾者格杀勿论,文中记一江南先生头上网巾被清军撕扯毁坏,先生竟用墨迹在头上画一个网巾,以示不屈,被清军杀害。戴名世的《南山集》也有此传记,也被清廷禁毁。
剃发令从发布到实行,汉民族整整反抗了37年,死伤者不计其数,反抗剃发易服展现了汉民族不屈的意志,而此后汉族失去衣冠服饰,独留下一枚丑陋的辫子更是颜面无存,各地因此遗留下了死后入殓,都会将辫子减去,重新为老人换回汉服,再以布巾负面的习俗,以示无颜见先祖于地下。这一习俗在清末仍在浙江等地流行,章太炎亲眼目睹先祖深衣下葬,鲁迅也见到父亲剪辫入土,这都为他们此后反满之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而恶贯满盈,要求剃发的孙之獬也得到了报应,反清义军将其活捉,五花大绑以示众,周遭百姓对这个卖国求荣的巨奸佞贼无不恨之入骨,纷纷拿出针将头发缝在他身上,最后孙之獬被缝成一个毛球,活活被针扎死,全家也被杀光,孙之獬的死讯传到北京,顺治都厌恶他是个小人,不但没有给他丝毫抚恤,还将其编入二臣传乙等,可谓遗臭万年。
王常月像
经历了这次屠杀,保留发髻的只剩下了道教,这是道教用生命与尊严换来的,清朝初年的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道长,为了保住道教,发明了类似马褂的三清袍与混元巾,穿戴这身服饰前往北京求情,最终使得顺治皇帝留下了道教的发髻,而与此同时衍圣公上书留发,却被多尔衮当众训斥,此后以正统的儒家无法保住发髻,这便是清初著名的:儒从释道不从!
这个辫子中国人拖了200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国家颁布剪辫令,汉人才摆脱了这一次耻辱标志。
朝鲜——断发令与义兵运动
朝鲜王朝的断发令是甲午更张的重要措施之一。朝鲜高宗三十二年乙未十一月十五日由内阁宰相金弘集倡导,该法令要求朝鲜境内所有成年男子剪断长发,易以西式平头,并以高宗诏敕的形式下达到全国各地,强制执行。断发令严重伤害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极大激化了朝鲜的社会矛盾,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义兵运动。
朝鲜高宗三十二年乙未十月八日,朝鲜发生了“乙未事变”,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为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率领日本浪人秘密暗杀,日本此举本意是打垮在朝鲜的亲俄势力,同时扶植明成皇后打压的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内阁重新掌权。
日本此举本意还是希望获得在朝鲜更多的权力,可是日本却适得其反,使得朝鲜上下形成了严重的反日亲俄情绪,朝鲜人无不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然而日本人却一再对于外交问题犯错,在高宗三十二年十一月,日本驻朝公使小村寿太郎(绰号鬼狐)便进宫逼高宗断发,被高宗借为闵妃举办国葬之故拖延。等到阳历新年即将来到时,金弘集内阁准备借颁布使用阳历的机会将断发的命令一齐颁布,终于下达了“断发令”。金弘集内阁以日本为后援,在“庶政刷新”、“移风易俗”的名义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延续“甲午更张”以来的近代化政策,历史上又称“乙未改革”,不想却引发后患无穷。
乙未事变令朝鲜人对日本上下十分不满,金弘集的断发令成为导火索,朝鲜高宗根据内阁的决议,下诏断发,并自己率先垂范断发。另外他的太子李坧、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也跟着断发。 “断发令”称:
“先断朕发于臣民,尔有众克体朕意,亦即断发,以成与万国并立之大业矣。”
随后,内阁又发布告示停用网巾等旧式衣冠,鼓励人民穿着西服,而高宗则赐给百官西式制服。 与断发令同时颁布的,还有实行阳历、建年号“建阳”等决议。
金弘集为了彻底改变局面,强制在朝鲜境内推行。关于断发令推行的过程,黄玹的《梅泉野录》有详细的记载:
十五日辛亥,上始薙发,命中外臣民,一切开剃。自周衣颁行以来,薙发之说渐作。十月中,倭使胁上早薙,上以因山后为期。至是俞吉濬等,导倭围宫城,环理大炮,宣言不剃者屠之。上长叹,顾秉夏曰:“汝可剃我!”秉夏持铰刀,手剃上发,吉濬剃太子。
令既下,哭声震天,人人愤怒欲绝,势将激变。倭人严兵待之,警务使许琎率巡检持刀拦路,逢人辄剃,又入人家,检觅殆遍,故非深藏者不得免。客于京者,出辄断髻,皆拾髻藏于囊,痛哭出城。凡被剃者非净削,但髻割发垂如长发僧,惟妇人童子不剃。
内部大臣俞吉濬出动大批巡检,并且日本兵持枪紧随其后,在首都汉城的道路上见行人即剃其发髻,拒绝者一律逮捕入狱。朝鲜各地方政府也派出“剃头官”,挨家挨户去剪没有断发的男子的长发。朴殷植形容当时的情形:“巡检周行村市,勒令剃发,呼哭相闻”。
朝鲜遵奉儒家学说,与中国古人一样一直保有蓄发绾髻的习俗。《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强制断发,就是对父母的大不孝行为,遭遇儒家士大夫为首的爱国者坚决反对,朝鲜儒林领袖崔益铉上书:“头可断,发决不可剪”。断发令强制执行之时,人民哭声震天,很多人因为反对断发而被拘禁甚至被杀害。儒臣李道宰、崔益铉等人接连上疏反对断发令,无一例外被投狱。儒生李兴宰闻知断发令后奔入山中,痛哭气绝而死;儒生李凤焕反对断发,绝食七日自尽;儒生安炳瓒自刎,并在衣袍上留下血书:“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宁为断头鬼,不作剃发人!”当时“终日风霾,哭声满城,小民被凌勒不忍愤怨,至有自决者。”人们将断发令称为“倭政”,将剪断头发的地方长官称为“倭观察使”、“倭郡守”,因而格外仇恨之。
因此断发令颁行后不久,各地儒生和百姓就组织义兵,揭竿而起,不仅反对断发令,也提出驱逐倭寇、为国母报仇的口号,历史上将其称为“乙未义兵”。义兵处决断发官吏,杀死前来镇压的日本兵,其势迅猛异常。使得金弘集内阁风雨飘摇。
崔益铉与柳麟锡是义兵运动的总领袖,他们二人都是华西李恒老先生的弟子,李恒老先生是朝鲜“尊明”派的领袖,一直对于满清不满,更厌恶西方,尊奉明朝正朔。而崔益铉以铮铮铁骨著称,在朝堂之上屡屡上书弹劾权势滔天的大院君,最终使得大院君还政下台,崔益铉也因此被流放,即便如此他仍然倡导“尊周大义”坚持正道,此后更是弹劾闵氏宗族,强调国际交往必须以平等为本,不可屈尊于倭。
此次断发令下,崔益铉不顾年迈,兴兵反抗,使得义兵运动声势浩大,最终日军与朝鲜政府将其镇压下去,崔益铉也被俘虏,崔益铉宁死不屈,被日军押回汉城的路上吟诵《离骚》和《出师表》以明死志,朝廷大员无不劝其只要断发就能活命,崔益铉将他们一一斥责而去,宁死不可断发。断发之倭巡检闻其声则肝胆欲裂(黄铉《梅泉野语》),连日本人都敬佩崔益铉的气节,凡是过其据所,无不下马拜之。
最终朝鲜政府将其放逐到对马岛,崔益铉离开故国,心知只有一死明志,写下:起瞻北斗拜琼楼,白衣蛮衫涕泪流。万死不贪秦富贵,一生长读鲁春秋的诗句后绝食殉国,崔益铉死时,日人击节以庆:勉庵(崔益铉的号)一死,朝鲜儒林再无可畏者。而朝鲜百姓无不哭号先生,哭声震天彻地,1962年后大韩民国成立时追授崔益铉建国勋章,至今崔益铉在韩国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此后高宗逃往俄罗斯公使馆,废除亲日内阁,彻地废除了断发令,金弘集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索性不逃,被朝鲜百姓群殴致死,断发令得以废除。但1907年,大韩帝国纯宗李坧破天荒地举行了一场“断发戎装”的登基大典。尽管大韩帝国时期不断发布断发的命令,但大韩帝国始终没有强制百姓断发,因而断发的只是上层人士,绝大部分百姓都没有断发,1910年日韩合并以后,断发才在朝鲜半岛各个阶层全面推广。1911年6月有报纸曾形容:韩国人掀起断发风潮,不论城乡,断发都很盛行,甚至人们还把剃掉的头发卖到鸭绿江对岸给清朝人做假辫子。 日本殖民机构朝鲜总督府并未强制朝鲜人断发,但是在1937年12月向朝鲜民众发出了削发、易服、使用阳历的总动员。直到现在,蓄发绾髻的习俗还存在于朝鲜半岛的一些农村中。
日本——断发脱刀令
1870年,明治天皇在改革之时颁布了《废刀令》禁止除皇室成员,警察,军队之外的人佩刀,但武士阶层并没有强行禁止。1871继1870年禁止一般人带刀之后,又公布武士禁止带刀。刀,对于武士来说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生命的一部分。1872年又再次颁布《散发拖刀令》,武士的标志性发鬓也被要求剪下。这导致了部分地区的下层武士甚至起来暴力对抗。但是冷兵器是打不过现代火器的,最后传统武士在外在形象上被彻底抹去了,但可想而知有多少武士为此丢了性命,往日荣耀的象征都没了,很多切腹自尽,随了旧时代。
越南——没有剃发令的反抗
(阮朝启定帝阮福映西式军服像)
在东亚国家中剔除发髻,唯一没有太过发生反抗事件的就是越南:这与越南被法国殖民有关,安南国俗本为背发黑齿,在明属之后受宋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影响开始束发,此后黎朝建立时一度恢复披发黑齿的行为习惯。但是到西山朝后期,阮朝标榜继承中华文化的正统,开始主张束发网巾以驱中国,至法属后渐剃发。越南成泰十九年(1907年)三月,河内东京义塾提倡维新变俗,维新派青年掀起了一场反对“旧制”的运动,鼓吹穿短衣、不染牙齿,服用国货,废除乡饮。并要对几个蒜头般的发髻宣战,向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宣战。有些省份发生了强剪行人的发髻、长衣摆,撕毁蓝衫,折断官吏牙牌的事。1919年,印度支那总督沙罗迫使启定帝废除了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使顺化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丧失。为表示恭顺法国,启定帝剃发,此后群臣效仿,越南发髻的历史就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