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第一方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古代治疗痞证的专方。

该方为和解剂,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七味药组成,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另外还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症、口疮、疱疹等。

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消炎、抑菌、双向调节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能促进胃肠局部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

半夏泻心汤因其组方精妙,疗效显著,被广大医家所推崇。是苦辛开降、寒热(湿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有序的代表方,是治疗脾胃病的总方,被誉为脾胃病第一方。

在此,就个人学习与运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的体会,作一简述,以飨读者。

1

很多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

胃肠天下第一方

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大家都很熟,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

“痞”的原意是《易经》里面的“否”卦,就是上下不通的否,否极泰来。中医里面的“痞”也就是“不通”的意思。

从临床上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

呼吸科与消化科疾病是门诊当中最多的病类,在肠胃不调病症中,特别是胃炎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医家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

2

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效果好

半夏泻心汤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依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半夏泻心汤方: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兩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里提到一个“去滓再煎”,《伤寒论》里总共有七首方提到用这种煎煮方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呢?

一般来讲,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口感会更好,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

因为胃炎的病人,胃不舒服时,如果喝下去的东西多,胃的张力高,胃就会更不舒服。

所以很多时候张仲景考虑得更全面,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从实践当中筛选出来的。

3

哪些人群适合用半夏泻心汤?

我今天主要是讲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来用这个方。我们研究经方和运用经方,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发现符合使用此方,或者说出现此方的适用症概率很高的这些人,他们有共同的一些特征,我们是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体系,把一个人立在这里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打个比方,流感来了,同样的病毒,但一个单位的人表现出来的证有很多种,所以用方也不一样。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大家想想看,林黛玉的感冒和李逵的感冒,会一样吗?这就是体质,这就是人。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用药,很多时候可以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这就是经方体质学说的一个重要意义。

根据体质去参照的话,既可以缩小选方的范围,更快地看病,高效地应用,同时还是一个安全用药的参考和保证。

刚刚说到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也就是说它使用的概率比较高。

那么一个病人过来看病,他说上腹部不适,或者拿个胃镜单来说是糜烂性胃炎等,他适不适合用半夏泻心汤呢?

我们就要看这一类适合半夏泻心汤的人他们有什么特点。

大致上说,一个是望诊时,形貌、形色、嘴唇,包括舌质有一些特征;既往病史里还有一些特征;精神、情绪、心理方面有一些特征。

还有除了心下不适的主诉以外,往往会有大便性状的改变,这一类人适合用半夏泻心汤。

我们一个个来讲,首先是这一类人的营养状况比较好,不是非常虚弱、非常糟糕的状态。嘴唇等粘膜、包括舌头,还是充血偏红的。

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舌头红,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有胃粘膜充血等,中医是以外揣内的。

4

有是证用是方,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我要提一个观点,是关于胃镜的问题。很多人会提到,为什么我们看病用药借用很多西医的概念?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医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现在全世界都在学,都在用。

因为中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把历朝历代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吸收进来了。只是后来中医、西医出现论争,大家就觉得中西医对立起来了,其实中西医它们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关系,它们是互补的体系。

中医研究病的人,西医研究人的病,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西医研究病,所以它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得更好。

中医侧重调整人,无论疾病谱怎么变,人体对疾病损害和致病因素的反应模式是不变的,这就是经方为什么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

自然科学技术里的显微镜、X光、B超等,它本来就是自然科学的,为什么要说这是西医的呢?

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那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呢?这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把西医中医化,我们临床上要有这个观点。

5

半夏泻心汤证的舌苔与伴随症状

回过头来讲,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一类人,往往是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而且体质状态好的人群,这是望诊看到的。

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黄,有时可能是白腻的。即使是白腻,但是他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黄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

很多学者提到半夏泻心汤这一大类方都是寒热错杂,个人觉得把半夏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看作是湿热蕴结中焦可能比寒热错杂更恰当一点。

再看伴随症状。很多情况下,半夏泻心汤除了治疗胃肠疾病,还可以治疗很多其他疾病,比如失眠、头痛

病人往往是以胃肠不适为主诉,这里要强调的是痞和利,病人除了有上腹部不适,还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古代讲利,下利,是指大便的次数、性状、质地发生了改变。半夏泻心汤证往往有这个特点,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

6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史

追溯病史时,按理说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

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加大甘草的量,原方3两增加到4两,变成了甘草泻心汤。

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

这一类的人还有一个烦躁的特征,他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

总结一下,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

7

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

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

1、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比如胃炎、消化溃疡,都可以出现用此方方证的情况。

2、痞而利,就是说有大便性状改变。为什么讲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就是因为它在胃肠方面的调整功能非常好。

3、以烦躁、失眠、头痛等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主诉,往往伴有消化道的症状。

比如心下不舒服,或胃镜检查有胃炎,或有大便的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半夏泻心汤。

4、很多皮肤病,如果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

8

注意事项

再说一下几个注意事项:

1、黄连的量一般是3~5g,那么量多量少怎么来决定呢?

一是体质,二是舌质舌苔。体质越扎实,舌质越红,舌苔越厚越腻,黄连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

2、甘草的选择,个人倾向于用生甘草,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炙甘草合用也可以。

使用甘草时,熬药的量和服用的时间方面要注意,还要注意大剂量甘草或长时间服用甘草引发反酸、肿胀等情况的观察。

3、需要提醒一下。这一类方里有黄芩、半夏,特别是黄芩,现在中药质量非常糟糕,品种非常紊乱,特别是炮制不规范的大量出现,长期使用造成肝损现象也非常多,所以大家要非常小心。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一下。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

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

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

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