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目前楷书练习者日渐稀少的原因
任波涛
近几年,无论书展、笔会还是春联,不难发现:写楷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书体难学而评者众。楷书法度严谨,难以掌握。楷书结构端庄方正,点画准确精致,因章法古板,形式单调,加之有些字过分强调笔锋、骨力和提按顿挫,初学者很难掌握,不太符合当今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故学习的人较少。
另外,人们对楷书的基本认识和了解远超其他书体,任意一幅楷书作品,特别是大厅参展作,稍有不妥之处,便会暴露无遗,缺点被无限放大,就像众目睽睽下的裸体。不爱学楷书,如同现在很多音乐人不爱学美声一样,唱起来费劲还容易跑调,要求高、难度大、进步慢。
二、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难以超越古人。学楷书者多推崇欧褚颜柳,他们作为初学楷书的范本,当之无愧。四大家,用笔技巧性强,点画精微细致,结构规矩严谨,特别是柳公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张志和先生说他是“唐代楷书艺术的最后完善者”。要想在楷书技法上超越唐人,真是“难于上青天”。既然唐楷已登峰造极,无法超越,宋人知难而退,另辟蹊径,不尚法而尚意,“唐人把楷书都写成这样了,我就勉为其难吧”。宋人都无法超越,今人如何超越?何苦徒费力气。
三、快节奏生活下的过渡。现在学习书法的好多人,认为楷书只是初学打基础的“过渡性”书体,只是“一时性”的应用。许多人临写了一段时间的楷书,就改换门庭,转写其他书体。更有部分人不愿意写楷书,认为是学生的初学字体,属于小儿科,登不了大雅之堂,是“丈夫不为也”。
四、书体本身的特点不利于抒情。如有人认为草书可以抒发狂放之情、张扬个性,而楷书“艺术基因不多”,会束缚个性,表现性不强,局限性又较大,不利于抒情发挥和创新发展。
以上种种,有多少认识上的误区不在此深究,回顾书法历史我们知道,楷书使汉字标准化, 它删繁就简、规范统一,从而形成了汉字独特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是一种通行的字体。凝聚其内部的书法理论非常丰富,是各种字体的集大成者,楷书书法艺术中的意境、神采、趣味、气韵和风度都值得我们认真体味。
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佳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知难而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天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任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