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99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鲁慕迅传》之《乡情老更深》【上】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DkvMjE1MDM0NTQwXzFfMjAyMTAyMDcxMDAyNDc0MTI=.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DkvMjE1MDM0NTQwXzJfMjAyMTAyMDcxMDAyNDc1MDU=.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DkvMjE1MDM0NTQwXzNfMjAyMTAyMDcxMDAyNDc1OTk=.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DkvMjE1MDM0NTQwXzRfMjAyMTAyMDcxMDAyNDc3MDg=.jpg)
昔饮汝河水,
水清印我心。
水改人未改,
乡情老更深。
——鲁慕迅
一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对于河南省汝州市文学艺术界乃至勤劳勇敢的八十五万汝州人民来说,却又是个不平常的日子,一个值得纪念和大书特写的日子。
这一天,由中共河南省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市文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汝州市宋宫酒厂、种鸡场、水泥厂、土地局等十四家共同协办的《鲁慕迅乡情诗画展》就要在汝州古城隆重开幕了。像鲁慕迅先生这样闻名海内外的知名画家在家乡举办这么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的个人诗画展,在汝州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于是,省内外文学艺术界的数十名专家、名流,风尘仆仆,从山南海北、四面八方汇聚汝州,参加隆重的开幕仪式。
当第一缕霞光染红了高高的楼顶,古城沸腾了!声声鞭炮,如同雷吼;满城欢歌笑语,热气腾腾。汝州,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到处是歌山诗海,春光更艳,春色更浓。鲁慕迅先生的家乡塔寺街组织的鼓乐队,扛着彩旗,举着“鲁慕迅先生,家乡人民欢迎您”的大横幅,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列,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大街像一条满载花朵、歌声、笑语的大河,腾起了一道道彩色的波浪。一路彩旗,一路战鼓,一路豪情,一路凯歌。
“5·2 6”的太阳是那样的艳,那般的红。
“5·2 6”的太阳是专门为汝州骄子鲁慕迅升起的。
一切都是那么有意、无意地期待着什么?
几缕彩虹般的金霞蒸腾在远远的天际。
楼是那样的高,巍巍峨峨地立。
花是那样的红,颤颤悠悠地笑。
当省内外来宾、各级领导在开幕式上讲话、致词完毕后,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在与会者一双双热情目光的注视下,一位60岁挂零的老人站在了麦克风前。他的顶发已经稀疏,两鬓已见苍丝,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他满怀激情的答辞立刻传遍了会场上空:
汝州的水,汝州的土,汝州的情,哺育了我和我的艺术。
十二岁离家,萍泊四方,屡遭坎坷,风风雨雨磨砺了我的胆气和筋骨,也锤炼了我的艺术素质。
虽然处处都有友情和温暖,而乡土之情却未尝稍淡;虽然我曾饱游饫览,远涉重洋,而家乡却始终离我最近也最美;虽然家乡变了,我也老了,但我却觉得永远是它怀抱中的孩子,永远需要她的温情和鼓励。
此次回乡展览是我多年的宿愿,衷心感谢汝州市领导、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美协的盛情邀请并细心安排。愿借此机会向家乡人民致以深情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向河南省美协、湖北省美协以及热心帮助这次展览的单位和朋友表示真挚的谢忱。
故土情深,故乡人民的情更深。故乡是我艺术灵感的源泉,是我生命之树的阳光和雨露,这次回乡汇报,虽然我的成绩十分微薄,但是受到了家乡如此盛情的接待,……使我非常感动,我表示深深的感谢,我只有用自己的行动和更多的创作来回答大家的盛情。
这次展出的五十件作品,展后全部留赠家乡妥存,以表示我对家乡的一份情意。
如鼎沸腾。镁光闪闪。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位历尽种种困厄、磨难,颠踬、冷眼,在画坛笔墨耕耘近半个世纪,以其血、泪与汗的交融,创造出成千上万帧出神人化的画品、成百上千首匠心独运的诗歌,以及不计其数的铁钩银画、力透纸背的书法,从而在搏击艺海中,集绘画、诗歌、美术理论、翰墨于一身的艺术家,对生他养他的故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其情之切,其意之浓,尽在其中。
那么,这位填补汝州历史空白的丹青大师是如何用那支饱蘸激情的七彩画笔,来勾勒家乡乃至祖国妖娆秀美的山川,来描绘人世间的真善美,来谱写他自己七彩的梦幻、七彩的生命乃至七彩的艺术成就的呢?
让我们还是循着先生漫长的人生轨迹,来寻觅此中颇具特色的七彩人生吧!
二
昔饮汝河水,
水清印我心。
水改人未改,
乡情老更深。
这是鲁慕迅先生《乡情诗草》中一首题名《乡情》的诗,既没有奇特的想象,又没有华丽的词藻,寥寥二十字,纯用口语白描,只写了见汝水而回忆往事的极常见的题材,却道出了人心共有的思乡深情,感情真挚,激动人心。
我最初认识鲁慕迅先生,还是一九八五年年底的时候。他为了祝贺故乡成立文联,特意从湖北赶回汝州。会议期间,他画了一幅题为《清风朗月》的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和哲理。这幅画装裱后就悬挂在汝州市文联的办公室,我每次上班看到它,就有一种“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的诗意。他的“清”,一如元代大画家赵松雪的“清”。由心灵之清,人生之清,观照自然世界之清,“清气所萃,乃臻瑰奇”,于是便形成了他作品之清,清则远,则淡,一洗俗垢,纤尘不染。给人一种单纯、明朗、萧条淡泊的感觉,使人阅之清心,骨气自高。我是通过读先生的《清风朗月》而初识先生的。
一九八六年,我筹办《风穴文艺》刊物,先生被聘为我们的顾问,他在百忙中又连明彻夜赶画了一幅画寄了回来,题为“为我乡风穴文艺创刊而作”。我先把这幅画发表在《风穴文艺》创刊号上,装裱后又挂在了文联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画面上一串串红艳艳、甜蜜蜜的柿子压弯了枝头,每片蓝叶都闪耀着力的旋律,每颗金果也都流溢着诗的情韵。这不正像征着故乡的文学艺术事业也将要在金色的秋天 里结出累累硕果吗?
为了沟通顾问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加深了解,我写信约先生寄回他的《顾问简介》。先生很快就寄来了一份很简短的简介,我把它编发在了《风穴文艺》1989年总第6期上:
鲁慕迅,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生,河南汝州人,早年从师石磊园、谢瑞阶先生学画,一九五O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曾在中南大区《长江日报》及武汉《长江日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十余年。一九七九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曾任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东湖书画院副院长、湖北省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中国花鸟画刊授学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从事中国花鸟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其国画追求生活的诗意美和形式的力度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及人民大会堂收藏,曾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一九八四年曾赴英国、荷兰作艺术考察。
先生非常关心《风穴文艺》这个小刊,不断写信指导并寄回大作。我们在1990年总第7期刊发了《鲁慕迅山水绝句选》,包括《水乡》、《清溪》、《秋山》、《松泉》、《秋林》、《竹泉》等一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我们举办“保险杯”评奖活动,还给他评了个奖呢!
后来,我渐渐动了写写先生的念头。先生几次回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在短暂的接触中,先生那生性宁静、待人宽厚而仁慈,甘于淡泊,襟怀高远,心胸豁达,潇洒飘逸,追求真善美,炉冶画书诗,透视历及,拥抱自然,咀嚼生活,直面人生,以寻求艺术的真谛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真是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跟着先生学艺术,学做人,受益匪浅。正像先生所说的那样:“艺术是人的艺术,不论诗文、歌舞、绘画、山川、草木、鸟鱼,处处可以见人的情性,人的品格,人的才力。才力固不可少,品格尤为重要。固然有人品高而艺术未必高者,而人品不高则艺品必不能高。所以治艺与做人实不可分。”
为了对先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查阅了《慕迅的艺术成就》,《借得梅花一缕魂》、《鲁慕迅京山诗画展专辑》等有关资料,看到了先生以格调高雅的艺术创造在故乡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光彩照人的丰碑,故乡人民为有这样的艺术大家而骄傲和自豪!
三
古塔巍峨耸碧天,
沧桑阅尽历千年。
青阴匝地掩碑碣,
丽日清风在绝巅。
这是鲁慕迅先生为屹立于汝州古城东北隅法行寺中的法行寺塔而题写的诗句。法行寺塔,建于唐代。塔平面呈方形,高30米,上为八角形涩檐九层,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宝顶用迭涩砖层砌筑。塔身下为方形,上为八角形,造型奇特。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唐代风格。街因塔而得名。1928年12月26日,鲁慕迅就出生在这法行寺塔下的青龙街42号,他一名鲁立,早年名中立、思渺,肄业于临汝县立第二小学。12岁离家。
就地理环境而言,这一带既无黄山的云海,匡庐的劲松,又无泰山的雄浑、华山的惊险,更无漓江的烟雨、阳朔的秀峰,有的只是恬静、幽雅、闲适的田园风光:阳春三月,春风和煦,紫燕呢喃;夏日炎炎,红荷出水;秋高气爽,遍野果压枝头;隆冬季节,一片银白。城南的汝河,每逢夏秋之季,更是风烟俱静,绿水凝碧,河清鱼跃,直视见底;急湍似箭,激浪若奔,好鸟和呜,啁啾成韵;横舟上蔽,白昼犹昏,疏枝交映,有时见日。沿河景色更是一幅活的山水画屏;朝暾晚霞中更是仪态万方,沁人心脾。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摸螃蟹,“打瞎驴”、捉泥鳅、打水仗……正像他在《童年》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记得当年作学童,
世情未谙学未工。
最喜假日戏游乐,
风雨不避无暑冬。
偕伴歌呼过街市,
意兴神彩顾盼中。
荒滩野地卧沙草,
天上人间话多少。
说到侠义增慷慨,
肝胆意气云水渺。
几日课业半日了,
家居不耐闲烦恼。
张罗布机捕雀虫,
攀枝爬树摘梨枣。
衣破骨折犹不悔,
入水登山何能改。
黄土岗上放风筝,
清溪石下摸螃蟹。
无拘无束无缰马,
无虑无忧只自在。
三五朋辈颇相好,
而今存亡俱不晓。
少年情怀皆依旧,
只是心少人已老。
这里是美丽且诱人的。她是鲁慕迅生命的摇篮。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不仅从小滋润着鲁慕迅天真纯洁的心灵,而且赋予他艺术之树长青。他艰难而漫长的艺术道路,正是从这里迈步登上艺术殿堂的。他从三、四岁开始,便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启迪着他稚嫩的心,吸引着他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童心。
故乡那神奇迷人的风光,悠久辉煌的文化,可歌可泣的人民,甘甜醇美的汝水,古刹风穴寺的流泉飞瀑,危崖幽谷,乡村田野的缕缕炊烟,声声鸟啼,那一个个淳朴厚道的村民,一道道清冽纯净的山溪,都给了小慕迅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他聪明伶俐,见啥画啥,画啥像啥。
他沿着故乡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径,饱蘸着故乡明丽的色彩,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笔耕不辍,心甘情愿地用肉体去撞击着有尖锐的棱角和钉子的艺术之门……一切苦的和甜的,他都无暇回味,生活的目标完全集中到了一点——努力画出好作品!
四
鲁慕迅的童年也是悲苦的。
在他仅仅一岁的时候,他那身为小文书的父亲,惨死于军阀混战之中,连遗体也没找到。年轻的母亲就带他到外婆家生活。他的外祖父去世早,由舅父管理着一家人的生活。舅父粗通文墨,是他的启蒙老师。他教少年慕迅读《四书》、《千家诗》、《幼学琼林》,特别引起他兴趣的是芥子园画传和海上名家画谱。他便常常临摹起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和画谱来。
慕迅很难忘记这一段生活。这对他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花鸟画家不是没有影响的。妈妈带他在舅父家生活到十二岁。妈妈是个人穷志不短的年轻妇女。即使在娘家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但她还是用自己日夜织发网、纺花换来的手工钱供慕迅上学念书。对无父的独养儿子从不娇惯,管教十分严厉。
自古贫寒出俊才!慕迅上学后,犹如吃着一截又甜又脆的甘蔗,年年以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向疼他爱他的母亲汇报。那一年,母亲捧着儿子的成绩单,像捧块黄金,满心高兴;又像捧块废石,满脸愁云。她守寡十一年后,终因生活无着,改嫁了。慕迅告别了幼年时的第二个家,随母远去了……
那年慕迅刚满12岁,他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再有几个月就要领到毕业证书的临汝县立第二小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离开了那些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和欢蹦乱跳、一块下河摸鱼捉蟹、上冈放风筝的小伙伴们……他怀着离情别绪,在妈妈的陪伴下,泪流满面,和亲朋好友们依依惜别,真是愁肠满腹,如泣如诉,难道尽,难说完,热泪一滴又一滴,一行又一行……
母亲的改嫁给少年的慕迅曾经带来十分的痛苦。他的继父是位看守所长,大他母亲十余岁。虽然继父待他不错,慕迅仍心情抑郁,这种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养成了他倔强孤僻的性格。他既离不开母亲也离不开外婆家,母亲更是离不开可怜的儿子。每次分离,母子俩都要抱头痛哭一场。这些使这个刚刚十几岁的少年早熟,感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酸楚艰难。他一心只巴望自己快快长大,即使闯荡江湖,也不愿在这个家里多留一天。
后来,慕迅就到了他的姨父家。这个家他逗留的时间虽短,然而对于他的毕生影响却不可低估。他姨父姓石,号磊园。早年他在慈禧太后的禁卫军中当过一名兵卒,以后做官回到陕西。杨虎城当年当省主席时,他是财政厅长。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放逐海外,他就弃官隐居,从此远离官场。他在书画方面有很深的修养和造诣。齐白石曾在他的一本画上题字“画石当以石磊园为师。”华山“镇岳宫”三个大字就是他所书,华山入口处的一块大石壁上至今仍留有“脱俗”二字,也是他的翰墨。
慕迅在绘画方面受姨父石磊园的熏陶培育实在太深了。他和华山道土交谊甚深,慕迅和他一起上华山度暑学作画和学书法。华山那又圆又明的月,又清又醇的泉,姿色醉入的峰,神韵飘逸的雾,孕育了慕迅的聪明和智慧,滋生了他粗犷的豪气,锻铸了他男子汉顶天立地、坚如磐石的骨气和志气!
慕迅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经历过四种家庭生活。四个家庭四个层次,但每一个家庭都为他日后的画家生涯打下了深浅不同的烙印。从老祖母的民间剪纸、外婆家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继父家学唱京戏,直到姨父家那个石头花园,都令他毕生难忘,受用终生。
他非常爱读鲁迅的杂文,仰慕鲁迅的铮铮铁骨,尤其是当他看到官场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义愤填膺,从1948年初开始,便以鲁慕迅的笔名,在《中国时报》、《民权新闻》发表杂文、诗歌、漫画,抨击时弊。他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由于他发表作品时用了鲁慕迅这个笔名,参加工作填表时,那个编发他的作品的编辑,是个地下党员,正好主管填表,就欣然在表上写下了鲁慕迅三个字。他说:“我的真名叫鲁中立呀!”那位地下党同志说:“鲁慕迅这个名字多好,多响亮,就用这个名字吧!”从此,鲁慕迅就成了他终生经常用的名字。
1949年初他考入中原大学,南下武汉,1950年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文艺学院美术系,先留校美工队工作,后调中南大区《长江日报》及武汉市《长江日报》工作。
从此,鲁慕迅进入了他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代!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
(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在一个月内超过500,留言点评达到50条奖励10元,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留言点评达到100条奖励20元,依次类推。
(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8)优秀作品推荐给《智泉流韵》合作媒体发表并组织研讨活动和结集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举办评奖活动,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
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
《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
《鹰城》杂志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
中华文学艺术圈
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
《鹰城企业家》杂志
《晚晴诗词》杂志
《鹰城炎黄》杂志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