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君到姑苏见

君到姑苏见

深秋的颜色,已经染满了北平各个角落。而我,却独独南下,去姑苏寻觅那遗落在小巷深处的红尘烟火。

在我的印象里,苏州是用古朴的黑与雅致的白勾勒出来的一幅水墨画。这次短暂的苏州行,我躲开大众喜闻乐见的喧哗,带着相机穿街走巷,不断流连在老城区的角落里。那一帧帧清欢,记录了我眼里的江南小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江枫渔火,谁独自阑珊?就让张继的落魄、失意、孤独等心境,永远留在寒山寺的钟声,留在我的梦里吧。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萍洲烟雨。”清晨的同里古镇有些雾气朦胧,河道纵横,拱桥密布,有的宛如半月,有的平铺直通,桥的两端必然连着长街窄巷。“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一对夫妇摇着舟筏徐徐向前,泛起层层涟漪,一摇一曳,撸桨起落间叩醒了水乡清晨的睡梦,翻阅着江南秋天的故事。

我迅疾端起镜头半按快门等待最佳构图。突然,两只鸟儿飞起,快速掠过水面,嘤嘤啭啭后又盘旋在这对夫妇头顶的上空。虽没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场景,却有着“舟人水鸟两同梦”的绝美画面定格。

河水如一条条带子穿村而过,几块条石堆砌而成的台阶,斑斑驳驳,颇有几分古朴沧桑。清晨的河埠,是一天中光景最为热闹的地方。谁家的煤炉正在燃烟,满是蜂窝煤与幸福的味道。那些涮墩布的,刷马桶的,一波又一波。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刷马桶洗衣服也就罢了,还有洗菜洗肉的,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梦想”,居然如此交织一起,这般神仙操作,这个梗让我一路带到北京。

晨起的几个老姐妹正在彼此斗嘴乐呵,夹杂着吴氏方言我听不太明白,却能看到她们一脸的灿烂。逸闻趣事家长里短之后,又拎出一堆杂乱的衣服,那蹲在河边反复揉搓的样子,在水波微澜的晨曦氤氲里,如同一幅淳朴乡俗的剪辑。随着捶衣棒不断的起落,那些衣服上的生活痕迹顿时化作尘埃,随之东流晕散开来,慢慢消失,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件往事。

拱桥边游船一字排开,静等有客渡水,小舟轻启,沿河而来。看两岸古巷枕河入梦,微波轻泛,任多少往事溅落,留下了旧匾刻画记忆的陈迹。

船夫们统一穿着土黄色的工作服,游船颜色也是统一的,商业气氛很浓。我想,如果是旧毡帽摇撸,加上沧桑的质感,这画面将会有独具风情的艺术气息。

时下,很多古镇的重建,弥漫着太多的浮躁和功利心态。殊不知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需要继承保护,需要不断滋养。而原生态的自然美,才更具有时代特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自然和谐、意境独特、情理有度的内涵,更是结构与艺术统一的美学、力学法则,这样的“物我两忘、大美无声”岂是简单一份翻修模仿了得?而同里的老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代,脊角高翘的房屋,砖雕门楼、明瓦窗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古朴而层次错落有致,它们才是同里的精髓。

依水而居的烟火人家,岁月如水,这水承托着古镇数千年的生命力量。两岸宅屋很多都有些破败了,墙面还布满许多青苔,偶有几间屋顶已经见天。斑驳的白墙,颜色早已发黄,经不住岁月盘剥而露出墙皮,甚至长出了一些杂草,在秋风里悄然宁静,如一幅老旧的画卷。深巷人家,窗下或门边、竹篱外都种殖着各种花卉,点缀了风景也装饰着生活的五味杂陈。瓦檐下的古树藏匿着多年记忆;天井里有斑竹、芭蕉几株,常常摇曳窗影听雨滴石阶;盆栽石榴羞红了整个深秋,墙角数枝梅静待冬日凛寒;乱世垒砌的矮墙上,还会不经意探出几丛繁盛的蒜香藤,婉转诉说着紫色的浪漫,仿若久居之士怀想外面的世界。

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这样的“苏式”生活正是数千年吴越文化的传承,也是多年来盛开在我心里的梦之花!

也许,江南的美皆来源于此。即便身处生活底层,那种承袭前人空明澄澈的东方意蕴,与现代审美的交融共生,无不彰显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景。

带着这些感慨我继续前行,天气有些反常显得很是燥热。跨过太平桥,两岸崎岖不平的石板路,不知道磨平了多少岁月光阴和生活的棱角。三轮车摩托车过来,咯噔咯噔一路响个不停,那种颠簸震荡,也许就是生活应有的打开方式。幸亏我这双品牌休闲鞋不累脚,要不然这么磨砺下去也会受不了的。

忽然,河西拐弯儿地方,有棵无患子金色正浓,在黑白灰的色调里彰显出一份明快,于深秋的季节锁屏封页。我赶紧绕着河堤往前走。殊不知,很多东西明明就在眼前,等你真正走近时,才发现需要经历很多的曲折才能到达彼岸。

沿着河岸人家三回九转的巷子,一路追寻,四十分钟后我终于抵达那颗树的对岸。但由于光线太强只能放弃拍摄,树下的屋子里传来阵阵笑声。透过镜头,我能隐约看到这一家人在准备做饭,女主在案板上剁着鱼块,男主在旁边摘菜,两人聊着什么,不时摇头晃脑。不一会儿,男主出来洗涮墩布,看了看河对岸树下坐着的我,微笑着进屋了。饭菜的香味儿很快就顺着河风漂过来,我使劲咽了咽口水。

对面眼波流转,对面繁华三千!

树下简陋的长木凳上,有些落叶,看样子附近人家经常在此休憩。闭上眼睛,听河流的声音,夜空幽蓝静谧,河风拂面树叶翩然,新月如舟翘着尖尖船头,在深夜静湖中划行,噢,想起来这景我就沉醉不知归路。

远处传来苏州评弹悠扬的丝弦声,这江南水乡的清韵,如同那碗特酿米酒,微酡妩媚。

……

回到平江路,临近仓街的巷子里有家小餐馆,看得出是家庭住房改造的。靠外的半间摆着桌凳,地方不大却收拾得一尘不染,地面也是干净整洁。我喜欢这种小餐馆里各类特色小吃,如双笋、芡实糕、农家草鸡、酒酿汤团等,远胜那些星级餐厅口味。老板娘让我稍微等一等,前面有几份外卖,看样子生意不错。

言谈中得知她来自巴渝地区的农村,一个人在苏州打拼很多年,已经成了新苏州人。我留意到她穿的旗袍,她告诉我说自己一直很爱美,经营餐馆平时根本没空闲时间穿,索性就这样穿着干活儿了。听到我戏称她为“灶台西施”,老板娘眼里那份坚韧顿时柔软下来,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集老板、服务员、厨师于一身的她,额角的霜华见证了全部的操劳。她说,为了家,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了!一提到孩子,她的双眼立刻迸发出激动的光芒,自豪瞬间充满了整个脸庞。看得出她对生活热切的期望,故而经她手的每一个菜都美出一副画的模样。

吃完饭,与老板娘亲切道别。走出几步后,不经意间回头,路口几个孩童正在练习骑自行车,欢快的笑声肆意了整个街巷,不大一会儿全部散去。餐馆门前那坛长春花还在秋天里愉快地回忆着,一只雪白的猫,慵懒地躺在门口的椅子上,深黑的眼睛如一池秋水,尾巴不时在空中摇摆几下。秋阳斜照着陈年的古色窗棂,一层淡淡的金光度在老板娘脸上,布满细纹的笑容始终流露着真诚,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这一份寂静欢喜说不出的轻奢,恒久记忆我心。

再见,姑苏……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颖,笔名十月女泽,医疗机构就职,酷爱音乐、摄影、古典诗词等。行走半生,仍是檐下听雪阅梅的女子。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姑苏 里山塘

    七里山塘现在是苏州的一张名片,来姑苏旅游的大部分都会到此一游.想想是有道理的,山塘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河街相邻.小桥流水.沿河的石阶--是一处典型的姑苏水巷:同时有千年历史的山塘古街将著名的虎丘, ...

  • 行走丨龙潭水乡

    这个秋日,闲暇之余,应成都几位诗友的邀请,远郊农舍小聚,彼此开怀畅饮,各自感悟人生,叙谈过往岁月,娓娓道来几年前盛极一时的龙潭水乡. 大家顺着蜿蜒的河道,沿着河岸缓步前行,观赏着水乡几座建筑形式大同小 ...

  • 尤慕达:姑苏水乡 同里古镇

    苏州不仅是园林闻名于国内外,而且古镇也特别有名气.同里古镇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特意抽了一天时间前往那里,走进这一方水土,去寻觅,去体验那些生动的故事.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里写道:& ...

  • 高建新:明丽的江南水乡风俗图

    出身寒微的杜荀鹤生活在晚唐,诗以写动荡的时局及百姓遭遇的苦难为人称道,如<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题所居村舍>等,感情悲凉,风格沉郁,但<送友游吴越> ...

  • 江南三叠

    <苏州日报>2021年10月05日 A04版 梦里江南,心上姑苏.一幅<姑苏繁华图>流传至今,依旧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又沉淀了多少岁月旖 ...

  • 散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梦里几度到苏州,乌鹊桥红看晚霞" 对苏州的向往由来已久,并不仅仅是那里有我忘年之交的朋友,也并不仅仅是那里有渔火荧荧的枫桥和钟声悠悠的寒山寺.我总觉得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东西,和一 ...

  • 心灵在路上| 七月,君到姑苏见(下)

    秋日的暖阳总有股神奇的魔力,再不堪或是再疲乏的心灵,在她的眷恋下都能有所舒展,而那股穿透心扉的暖意,将我们平凡寸金的小时光也包裹得极为结实. 许久不曾有闲散漫步的时光,中午从公司食堂吃完饭出来,蹭着大 ...

  • 【散文随笔】又见丁香花开

    五月的北方,又到了丁香花开的季节.丁香,历来被冠以春天的使者.当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丁香树就会第一时间感知,第一时间开始孕育新的生命.一个不经意间,人们会惊叹于落了一冬尘埃的纤纤枝丫,怎么会瞬间长出旺 ...

  • 散文天地|清明时节见炊烟 作者:王鹏寰

    清明时节见炊烟 没有一丝丝的风,白花花的河石,清潺潺的河水,临河低垂的柳枝上,洒满了柔和阳光.蹲在枝头的鸟儿,时而晃动一下尾巴,时而抖动一下翅膀,时而又跳到另一枝头上,是在尽情的欢娱吗?远处农牧民的点 ...

  • 吴和君:又见清明(组诗)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投稿邮箱 1019474369@qq.com 又见清明(组诗) 吴和君 对一块墓石的敬畏 叮当,一声撞击 开了石纹的花 一脸瘦削的石匠 让一个男人的愁眉与 ...

  • 散文看似很好写,但是千百年来散文名家不多见,经典作品至今都熠熠生辉……

    李建先生篆刻作品<天道酬勤>. 这一两年来,我无意之间在地铁上挣扎着,用手机和闲下来的大脑,落实"我手写我心",在微信中完成了几篇散文.从<门前的花椒树>& ...

  • 【纪行·纪游】高庙“西地红”成为网上的“俏佳人”(散文)/于廷见

    8月8日,西平县作家协会采风团一行10余人,先后深入焦庄乡红薯小镇高庙村和席王寨村调研采访.淅淅沥沥的小雨似一场电影的背景音乐,如影随形,始终紧跟着整个活动.阵阵风儿吹来,暑热消散,一缕清凉的气息悠悠 ...

  • 孙君梁 | 又见炊烟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又见炊烟 文|孙君梁 当疲惫的心乘着一叶小舟,那炊烟便是指引故乡的信使.我逆风而行,才能捕捉炊烟的影子,才能品咂炊烟的味道.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 ...

  • 散文||君家住东坡

    君家住东坡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更钦词中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古韵悠扬,聆听一曲没有文字的诉说,感受人间悲喜. 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今日再听<暖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