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茂盛 【散文】梦回小庐山——老师们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任茂盛 【散文】梦回小庐山——老师们

文//任茂盛 (湖北利川)
沿“高大上”的石梯下来,通过操场向右走去,那常被春风吹皱的鱼塘还在,只是原来的土堤变成了水泥石块。
记得毕业时,为准备毕业“晚宴”,老师让我们自己捞鱼,哈哈!兴奋的我们,脱衣下水,赤手抓鱼。那翻腾的波浪、欢快的笑声、被鱼儿拍打在身上麻酥酥的感觉犹在,岸边捡鱼的女同学们兴奋的欢呼声,还在耳边回荡......
鱼塘下那眼清泉还在,青石雕刻的鱼嘴还在冒着水呢!只是有了自来水,这里再无人问津,鱼嘴上布满了青苔。那淘米、洗菜、洗衣、打水仗的情景呢?只能在梦中萦绕了……
岸边的垂柳已被其它景观树取代,沿岸原来的学生食堂、教工宿舍也变成了整排的楼房。可当时,这是一栋围绕鱼塘呈“7”字型的建筑,也不知是房屋因鱼塘而建还是鱼塘因房屋而修?反正两相配合,珠联璧合!鱼塘的正面是“7”的长边,为“大礼堂”兼学生食堂。每每大的活动,如文艺演出、集会等都在这里。那舞台上正上演“小阿哥”的“三才板”《普及大寨县》和晓月她们的舞蹈《白族姑娘上苍山》。那“优美的舞姿、清亮的歌声”恐早已随房屋拆去了!
舞台对面靠教工宿舍那一端,是一排木架,每到开饭时,师傅们吆喝着端上热气腾腾的饭屉往木架上一搁,同学们蜂拥而上哄抢自己的饭盒,这时也是值周师生最紧张的时刻,往往有同学误抢了别人的饭盒,老师的饭盒也在一起。有一天在小黑板上出现一位老师发布的消息:哪位好心的同学帮我吃了饭?请速将饭盒归还厨房,否则......我就没饭盒了!“7”的短边是二层楼房,两栋房屋连接处是楼梯间,一楼是厨房,二楼是“双职工”教师住房。
楼梯旁第一间就是班主任赖生桂老师的住房。赖老师是成都人,肄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因文革中断学业),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谋道高中当老师。他长得斯文、秀气,待人随和而又严谨。他上课,语言精练,逻辑性很强,听课者只要一走神,完了!再也听不懂了!呵呵!我就是喜欢走神因而物理成绩一直很差,高一时,参加1977年高考,物理部分考了个“大鸡蛋”。直到在大学学习《普通物理》,力学部分都是补考才勉强及格!
他体力不是太好,农活也不太懂。那时劳动课较多,每个班都有“责任土”,他往往是带头参加并谦虚地向农村来的同学请教,但挑粪施肥的工作,同学们坚决不让他干,为此他还十分不高兴呢!记得有一次,我们挖开“窝肥”(窝肥是将土坎和地里的杂草铲除堆放到土坑里,浇上粪再盖上土、让其自然发酵后,作为肥料使用,它还有疏松土质的功能呢),赖老师抓了一把闻闻说:“一股清香!”惹得同学们一阵笑声,我也抓了一把闻闻,的确有一股泥土的芬芳……
作为班主任,他不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那种,而是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他常常调侃道:“班长是最高长官,班主任只是助手。”每周日召开班委会,听汇报、作指导,安排本周工作。在他班上当学生干部很累、责任很大,但又充满自信!这也成为了几年后我被校领导调侃为班主任中“遥控派”掌门人奠定了基础。
1978年后,赖老师考上研究生到武汉了!2019年的夏天,阔别40多年后、满头银发的赖老师来到利川,我赶快召集了在城里的几位同学共进晚餐,完成了向“老掌门人”敬一杯“谢师酒”的心愿!当赖老师看完了我的初稿后满意地说:“谢谢你帮大家完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改成小说,丰富一些人物的形象、性格,多一些故事情节就好了!”
我笑道:“现在的小说,都离不开恋爱的情节,有的甚至是以恋爱为主题。如郑世平(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几乎和《小庐山》同时代,他有这段经历,我却没有呢!”
“没有可以编呀!”坐身旁的晓月插话道。
“呵呵!”我“坏坏”一笑:“那就编和你谈恋爱,又被赖老师发觉。”
“这么说来,我当法海了?”赖老师笑道。
“编不像的,那时没有想到过呢!”晓月笑道。
“哼!还有你编不出来的!”伍明愤愤地说道。
“ 哈哈哈哈哈”!同学们大笑,还没忘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第二间,便是数学老师苏子梅一家人了。苏老师一家是河南人,也是“知识青年”下乡来到谋道。她是一位亲切、随和,让学生们十分依恋的美女老师。从来偏爱文科的我,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但因为喜欢听苏老师讲课,数学成绩才有所提高!
高一时参加高考,数学只有3分,半年后的1978年高考还得了42分,超过上线均分呢!记得刚上高中时,数学第一章函数,都学完了,我还是弄不清函数究竟是什么?跑到苏老师家请教,苏老师想了想说道:其实,函数就是指数与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如初中学习的方程,实际上就是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即函数关系。我恍然大悟 !呵呵!学习了知识,苏老师还请我吃了她家做的凉拌“冻”呢!(就是一种动物胶,煮猪脚、猪头的汤冷却了再去掉猪油后的一层)。在那时能吃到肉就是奢侈的年代,能吃到这东西简直就是超级奢侈哦!苏老师的丈夫王老师,也是数学老师,有一次,苏老师病了,王老师代课,可他总喜欢将对数的符号log“罗格”读成“老格”,上课的声音也没苏老师的好听,同学们常常不买他的帐,呵呵!其实,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应该是“羡慕嫉妒恨”吧!后来苏老师一家人调到市一中,我还携妻前去拜访过。再后来他们回河南老家了!也不知有不有机会再见到他们……
第三间,是地理、历史余唯鉴老师一家人,师娘冯老师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他个头不高,戴一副厚厚的眼镜,斯斯文文的。印象最深的是,当学校推荐我参加1977年高考时,他知道我偏爱文科,所以,一大早就抱了几本复习资料在上学的路口上等我,还为我准备了复习计划。但我是报考的理科。只好谢绝了他的好意!他失望而去的身影,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直到几年后,我们在二中共事,谈及此事仍是“”唏嘘”不已!是哦!高一时参加高考,我的语文得了75分,政治得了54分,可是当年的高分啊!作文还被老师们作为“范文”呢!但数学3分、理化5分。想想如果是报考文科......唉!生活没有如果!
高挑清瘦的初中语文丁常隧老师一家人是在我上初中时,从忠路调过来的,他们是四川人,想通过“步步逼近的方式”调回四川。他身体较弱,上课声音不大,但有一种“磁力”,让你只能按照他的思路细听。也爱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故事,如在讲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刻,讲了一个故事。在提倡文明生活,不随地吐痰时,有一位开店的老板在大门前写道: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吐痰!一个人专门跑到门前响亮地吐了一口痰,老板生气了:“你不识字吗?””认识啊!”“那你你读读这个内容。“”好吧!”那人读道:“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吐痰!我就等不得了!”
在当年号召“普及大寨县” 的宣传时,丁老师自编歌词,教我唱“三才板”,希望我能学会并传承。“三才板”是流行于忠路、小河一带的民间艺术。道具很简单,就是右手一长一短两块竹板,短的一块靠食指向上推,打出“打、打、打”的声音,左手一块竹板,击打右手长板的底部,发出“哧、哧、哧”的声音,同时还配合左手比划动作,像山东快书一样,开头和段落之间打,唱时,右手打节奏。如:“打哧、打哧、打打哧打哧”这样反复三遍,就是开场了!唱腔呢,抑扬顿挫、如诉如泣又慷慨激昂!可惜,我没怎么学会。在全区“普及大寨县”的文艺演出时,就是丁老师在幕后唱,我在前台表演,来了个“双簧”呢!这种表演形式不知忠路文化站的艺术家们是否注意到?算不算“非遗”呢?
丁老师有一儿一女,女儿丁燕是老大,初中时和我同班,高中时被分到另一个班。她身材高挑,能歌善舞,特别是会打篮球(呵呵!这可是我一辈子都没学会的项目,还常常自嘲是因为篮球没把,抓不住呢!)。也不知丁老师是否“重男轻女”?并不主张她当学生干部。但高二时他们一家回四川老家了。不幸的是前些年听说丁老师已去世,那我脑海中的“三才板”会不会就是“绝唱”了?
英俊潇洒而又学究味十足的高中语文罗祖高老师,那充满智慧的亮亮的前额、抑扬顿挫的声调,讲台上有力挥动的手臂, 玉树临风的身姿,用现代网络语言说:岂是一个“帅”字了得!记得在讲到毛主席诗词时那句铿锵有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毛主席那自信、豪迈的伟人气势演绎得酣畅淋漓!
由于罗老师常常神经性头疼。记得有一次上课时。罗老师突感不适,便示意我到讲台上去,将备课本交给我,让我替他上完课,他在旁边休息。罗老师的备课笔记,字迹端正,条理清楚(这是我教师生涯中永远没能办到的),我照本宣科又大胆发挥地讲完了一节课。感觉不错,或许这就是我立志要当老师的原因吧!
还有小学语文许远龙老师,那韵味十足、雄浑低沉、如诉如泣的二胡声还常常在脑海萦绕;当年文教站张尚斌站长在高考动员会上,讲解《哥德巴赫猜想》后朗诵的: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常常是我遇到困难时的精神力量!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上许许多多的好老师 ……
(未完待续)
编审:赵志云
作者:任茂盛,湖北利川人,土家族,60后。  毕业于湖北大学化学系,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利川市分局高级工程师、宣教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主编了《利川市中小学生生态环境知识读本》《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画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手册》和反映利川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绿色家园》等。是湖北民大化环学院兼职副教授,利川市委党校外聘教师,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利川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摄影作品及宣传报道、散文、游记等分别在中国环境报、中国法制报、湖北日报、蚂蜂窝旅游网站、恩施日报、恩施新闻网、利川新闻网等媒体发表。2019年被评为恩施日报优秀通讯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