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隔离失效了?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能自由交配,原因何在
我们常将按照肤色的差异将人类区分为“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但其实生物学范畴内,并没有“三个人种”这种说法。
那么这三个人种按照肤色区分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中被普遍接受的一个“三分法”。社会学中根据不同外貌特征和肤色差异来区分人种,人类学中加入了“人类种族”这个概念,于是就可以将地球上所有人类分为三大人种。
而这“三大人种”之间之间是能够实现自由交配的,混血儿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实现自由繁殖,似乎并不受“生殖隔离”的影响。
难道在这些不同肤色人种的繁衍过程中生殖隔离已经完全失效了吗?又或者说,不同肤色的人种在基因交流过程中不受影响?
人种起源
根据人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由智人繁衍而来的。
“智人”是现代生物学分类中人科人属下的唯一一个现存的物种,根据进化阶段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到5万年这段时间里,是有直立人直接进化而来的。而我们现在的人类从在生物学意义上属于晚期智人,也叫“现代人”。
和早期智人相比,我们现代人有着很多显著的变化,如身体毛发大量退化,手臂变短,面部变小,同时具备了完整的语言系统和劳动技能,生产力的形成也帮助现代人建立了不同等级的社会。
这三大人种分别是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和蒙古人种,分别对应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欧罗巴人种发源于北非地区,根据迁移方向的差异可以区分为北欧罗巴人种和南欧罗巴人种。定居在北欧的北方支系肤色很浅,头发呈现出淡黄和金黄色。南方支系位于西亚和北非,地中海南部,肤色相较于北支而言更深。在两个支系主要分布地的中间地带还分化出了中欧支系,他们的肤色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大体上呈褐色。
在15世纪航海路线开辟出来以后,白种人跟随着早期的殖民活动向不同大陆迁移,例如美洲大陆、大洋洲(澳大利亚)和亚洲西部地区。
尼格罗人同样也分为两个支系,与白种人(欧罗巴人种)迁移方向不同,它们演化出了东西两个支系。
早期尼格罗人聚居在非洲中部和北部的热带地区,以撒哈拉沙漠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
他们的外貌特征显著,肤色为深棕色或黑色,头发短且自然卷曲。
尼格罗人的东支最早在亚洲南部定居,而后向南方迁徙,最终在澳大利亚形成了新的分支,因此东尼格罗人也称“澳大利亚人种”。
蒙古人种起源于蒙古高原而不是非洲,在经过数万年的不断种群迁徙后大致形成了四个分支。
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美洲印第安人支系、定居在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支系。如今生活在北亚、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基本都是蒙古人种的分支,黄色人种的皮肤为棕黄色,脸部较宽且平,体毛较少。
肤色差异来源——太阳辐射与黑色素
除了“三分法”以外,人类学中还存在“四分法”。即欧洲白色人种、亚洲黄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和美洲红色人种,这是按照世界人口分布较多的几个大陆来做区分的。不论如何区分,都绕不开肤色这一标准,因为肤色就是各大人种中最显著的特征。
如今白色人种在世界人口中占比为43%,黑色人种占比为16%,黄色人种占比为41%。肤色的差异受到环境影响最深,其中太阳辐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距今约1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和森林中的黑猩猩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在这之前,人类还没有“肤色”这一概念,只有“毛色”的存在。因为人类祖先的身体除了面部、臀部、四肢前端等部位以外都覆盖着厚厚的毛发,所以皮肤表面的颜色都是白色。
走出森林之后,早期人类不断解放双手,开始掌握更多生存技能,而此时散热能力的强弱对人体进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进化道路中,人体体表汗腺不断增多,体表毛发不断减少,最终形成了能保持身体热量平衡的散热系统。
体表毛发的缺失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抵御太阳辐射。随着人种的迁徙,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太阳辐射的强弱也有了差异。人体对于不同波段紫外线的照射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短波对于人体来说并无影响,人体表皮可以直接将其吸收,适量的紫外线照射还有益于人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波段在280纳米到320纳米之间的中波紫外线也能被我们的皮肤吸收,但是长时间吸收会直接影响皮肤正常功能的运行,严重时可造成皮肤癌。长波紫外线的波段在320纳米以上,可以直接破坏人体皮肤,并造成人体细胞的异化。
黑色素作为人体中可以吸收紫外线的“秘密武器”,为人类抵御太阳辐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紫外线照射较强的地区,人种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就会更加活跃,产生的黑色素分子就会更多更大,分布更广,肤色就会更深。
肤色深浅分化现象——叶酸与维生素D
进化到这儿,早期人类又遇见了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在遗传过程中如何保障人体所需的必要维生素不受太阳辐射影响。
影响人体肤色出现颜色深浅分化的两大原因出现了,那就是叶酸和维生素D。
叶酸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在人体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遗传过程中的首要“保护对象”。
同时它对于紫外线的破坏无抵抗力。紫外线能将人体中的叶酸稀释分解,使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大幅降低,此时紫外线的照射对于人类繁衍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素。
为了保护叶酸,确保基因的延续,人类祖先不得不根据紫外线的强度调整体内的黑色素细胞,使其能产生更多的黑色素颗粒来吸收紫外线,保护叶酸。
维生素D是人体骨骼发育的重要保障,这种脂溶性维生素能调节钙元素的代谢,提升人的免疫功能。
位于纬度较高地区的早期人类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影响较小,这也造成了人体维生素D的生成和功能都受到了影响。
人体获取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接收太阳光照,因此这些早期人种吸收紫外线的程度比较深,以此来维持体内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的正常运作。
而他们居住的地区的太阳辐射活动很弱,本身不需要太多的黑色素来抵御紫外线照射,所以最终皮肤颜色会越来越浅。
生殖隔离是什么
生殖隔离是一种独特的生物隔离机制。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物种不会交配,即使是交配后也不会繁衍出后代。
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具有亲缘关系的生物种群之间。这些生物分类中很亲近的动物不会杂交,即使在杂交后也无法正常生育杂交种类,或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具备生育能力,这些现象正是由生殖方面的复杂原因构成的。
生殖隔离的原理就是在长时间的物种演化中积累变异,最终量变引发质变,基因功能出现根本差异。
总的来说,生殖隔离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情况,例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者染色体变异,这些基因异化现象会使得物种的有性繁殖受到影响。
这些产生异变的基因有一部分会在物种进化过程会被保留,这样就实现了遗传差异的累积,最终产生亲缘相近动物之间无法进行基因流动的后果。
在物种之间出现差异性极大的基因类型后,那些主导生殖繁育的类型基因也会在生殖行为中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物种之间在生殖活动中的基因交流受到了隔离。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殖隔离看作不同生物物种在演化过程中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生殖隔离的存在,生物物种越来越多。
在生殖隔离之前,地理隔离是出现物种隔离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隔离是生物隔离现象出现的先决条件。受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生物物种之间处于各自的、独立的生态环境中,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失效了吗?
其实人类之间能够实现自由交配并不是因为生殖隔离失效,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受到生殖隔离的影响,换句话说,生殖隔离现象并不存在。
科学家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为代表的大型动物出现生殖隔离现象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人和大猩猩为例,早期人类与黑猩猩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这是经过了500万年以上的物种演化后产生的结果。
而作为智人,现代人类的出现和分化历史还不到40万年,并不符合生殖隔离出现的时间规律。
此外,人类三大人种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只有0.5%不到的细微差异,这也是人类生殖隔离失效的基础因素。
在生物学上“三大人种”同属于智人种的亚类,且智人种下只有现代人类这一个分支。换句话说,肤色差异的存在并不能说明不同肤色人种具备产生生殖隔离的条件。人类与其它生物都出现了生殖隔离,但三种肤色的人类之间遗传基因和生理结构都是一致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只有标志性差异化基因的存在才会使不同物种实现生殖隔离,不同肤色的人类同宗同源,自然可以自由交配,而不用担心无法进行生殖活动。
结语
不同肤色如今只是代表人类不同体质、外貌等方面的一个标准,但地球上的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大陆,从南方古猿到直立人再到智人,最后演化成了现代人类。
智人在演化过程不断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也会与其它人种交配,在这几万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孕育出出现生殖隔离的条件。随着智人的迁徙,即使实现了地理隔离,基因交流的现象也不会断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交通运输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人种交流会更加方便快捷。在将来不同肤色人种之间不仅不会出现生殖隔离,基因交流还会越来越频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