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的5条创业公式

作为一代商业传奇人物,褚时健的存在,代表着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作家黄铁鹰说:“一个人一生在一个行业有所突破已属不易,可是褚时健这一生能在酿酒、榨糖、种烟和种橙四个不同行业中,均让同行仰视。”

在商业界,褚时健被评为企业家中的企业家。王石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当年拜访褚时健,就像拜访神一样。”

“寻褚”,曾经一度成为一种仪式”——朝圣的仪式。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不远万里跑到哀牢山拜访褚时健。如今,虽然褚时健已不在人世,但游学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大家不断到访他奋斗过的地方,揣摩他创业的精髓。

▲游学团队与褚时健、马静芬合照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如何从九死一生的创业环境中活下来,是最为考验人的地方。而褚时健的创业经历及其“绝地反弹”的精神,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褚时健的创业“绝技”,其实并不玄乎,无外乎就那么几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5条公式。

一、先算成本,再谈理想

很多人创业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先谈理想、定目标,粗略估算一下成本就开动,根本不去考虑运营成本,甚至以为考虑成本无非就是节约成本。总之,对成本的概念很模糊。

其实,成本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先天性质,这个先天性质把握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做着做着,我们发现做不下去了,或者做着做着钱没了,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褚时健被王石称为“企业精算师”,其做事之前总是要先算一算。在褚时健看来,企业盈利是包括多方面的,成本运营也是盈利的因素之一。

1963年,褚时健接手连年亏损的曼蚌糖厂,就从成本中算出来了利润。

▲糖厂车间

曼蚌糖厂是新平县的国营大企业,有正式职工200多人,以及几百名临时工。可惜让新平县领导头痛的是,虽然每年几百号人忙得不亦乐乎,生产的红糖全部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但是一年下来糖厂都只赔不赚,政府每年还要给糖厂补贴超过20万元。

褚时健到工厂后,仔细研究榨糖点附近的甘蔗种植情况、榨糖时的人员配备及开销、每年的产量等,用一个月的时间,褚时健找到了亏损的原因:成本核算没有做好。

当时100斤甘蔗才出9斤糖,一斤糖的燃料要5斤4两,再加上人工费、运输费、机器损耗费,这样下来肯定是亏损的。所以首要的任务就是降低成本。

接下来褚时健带领工人用煤炭取代木材作为燃料,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但提交上来的报表显示,燃料消耗比仍然高达1:5.4,熬1公斤糖还要消耗5.4公斤煤。

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问题出在炉子上:糖厂使用的褐煤很松,煤一倒进去还没有充分燃烧掉,就从炉膛里漏下去了。

找到问题症结,褚时健再次把土灶大锅改成锅炉,用蒸汽管道制糖,用块煤取代褐煤。

接着,褚时健又发现了甘蔗熬糖剩下的生产废料——甘蔗渣的利用价值,经过试验改造,褚时健再将甘蔗渣发酵成生物燃料和煤块混合使用,糖厂制糖生产能耗比则直接下降为1:0.8。

当年年底核算,褚时健竟然通过成本掌控,使连年亏损的曼蚌糖厂破天荒盈利了28万,不仅填平了20万元亏损,还有了8万元的盈利。

▲褚时健与王石参加《褚时健传》推荐会

在《周桦》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小细节,褚时健的外孙女想在玉溪开一家电影院。褚时健就先带着外孙女从场地、到人工、覆盖率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计算,最终算出来这个事情的盈利能力,可见褚时健算一算的功夫非同一般。

当然,褚时健的成本思维,是从生态上、效率上来考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约成本。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在员工收益上苛刻,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危害。

实际上,褚时健节约成本的方法,是投入大成本给员工提升生活质量,反过来提高效率;或者投入大成本提升技术,以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浪费。

这种成本思维,褚时健在后来的玉溪烟厂发挥到了极致,把玉溪烟厂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厂,带领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企。

二、先微创新,再大创新

在还没有能力和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先从微创新起步。这是褚时健做事的又一个重要公式。

这个创业公式,在褚时健15岁酿酒时就掌握了,他通过利用“火盆”提升发酵温度的“微创新”,就得到比别人高的出酒率和品质,从而被当地人冠以“玉溪酒王”的荣誉。

之后,褚时健在糖厂任职时,开始也只是做了一些微创新,就将糖厂扭亏为盈,这种“微创新”甚至有点土得毫不起眼。

▲熬糖

他开始就只做了三个改进的动作:

一、敲锅——把锅底厚厚的糊层敲掉,让锅底能够迅速受热;

二、改进燃料——褚时健组织工人,把糖厂榨糖剩下的甘蔗渣晒干之后,当作燃料,直接降低成本。

三、增加滚筒。他发现过去由3个滚筒榨过的糖渣还是湿湿的有甜味,说明没有榨干净,就让技术人员再加上3个滚筒,随后又加了3个,一共9个滚筒榨过,一下子出糖率就有了明显的提升。

之后,褚时健才派两名技术人员坐飞机到福建学习高技术,他自己到别人的糖厂去考察,才再次改进熬糖技术。

微创新是对现有资源的低成本操盘,整合微调,这样即能够快速的产生盈利,又能快速的进行试错迭代。

很多创业者,往往一开始,在宏大理想的诱惑下,一下子就想要彻底的创新、改造,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需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成本支撑。

微创新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路径,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

三、先安人心,再谈管理

褚时健受命改革烟厂的时候,当时的玉溪烟厂内部管理混乱、决策迟钝、执行力差,到处破破烂烂,产品全是中低端产品,而且退货率居高,有时候比销量还高;厂区内成群的鸡鸭到处乱跑,厂房内烟丝遍地,散落的烟支东一根西一根,地面好像很久都没有清理过,职工祖孙三代住在28平米的小房子里。

后来褚时健用一句话来总结当时的玉溪卷烟厂:员工是软、散、懒,车间是跑、冒(气)、滴(水)、漏(原料)。

面对这种情况,褚时健首先想的不是重点去抓产品、抓质量,也不是立什么规矩,而是让职工能够“安居乐业”。

▲褚时健在玉溪烟厂车间

褚时健首先做的大事,就是给职工盖住宅楼,同时着手改善员工的伙食,用串换的方式,为职工换来低价生活用品等等。

之后,褚时健才开始完善落实管理、发展技术,逐渐把一家管理混乱的企业,改革成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典范。

无论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创业更是如此。

对于企业领导者,如果面临着管理难题时候,可以停下来想想,是否在这一条上出现了问题。

四、先小试错,再大发展

74岁的褚时健和老伴马静芬到哀牢山种植褚橙的时候,两个老人对种植技术是零起步,他们边学边干,边干边调整,用十年的时间,才全面摸准一棵果树工业标准化:统一间距、结果数量、叶子数量、果汁甜感度等等,这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在这个过程中,褚时健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光砍掉的果树就上万棵,历尽艰辛,才最终形成了一本种植手册。在种植手册里,单单一个修剪枝条就详细到:每年每棵树要剪几次?每次修剪要具体到离树干几厘米?提高产量怎么剪?防治病虫害怎么剪?为了树的生长量又该怎么剪等等。

这里面的每一个“标准值”,都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些工作无疑是一种折磨。

为了制作种植果园的精益管理操作手册,褚时健练出一项本领:老远望一眼,就能大概知道一棵树结了多少果,误差也就四五个。

▲褚时健在褚橙基地作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学访问教授黄铁鹰,曾非常怀疑褚时健有这份本事。但在他上到哀牢山之后,亲自见证了褚时健的能力,不得不对眼前这个老人充满折服。

如今,靠一个标准手册,褚橙已经发展上万亩褚橙种植基地。

先小试错,再大发展,这里面考验的不是决心,而是忍耐力、毅力、定力,很多创业者,往往在各种的压力下,可能忍不住就“算了”或者“将就了”。

褚时健用十多年的时间试错总结,才开始规模化,这种精神已经不是可以用一般的企业家来衡量了。

所以,难怪很多像王石一样的著名企业家,都对褚时健推崇备至,一次又一次上哀牢山拜访。

五、先平衡利益,再谈合作

1950年,褚时健所在的边纵队在云南解放后就地进行了整编。因为其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被分配到了宜良县工作,由原来连队指导员身份转为宜良县墩子村的征粮组长。

那时,征粮不是一件小事,由于刚刚经历战乱时期,农民粮食收成少。很多征粮干部想尽各种办法,就是达不到效果。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农民公然与征粮干部对抗的事情。

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褚时健设定了“平衡利益、让农民也有饭吃”原则,他经过对每家每户的田地测量,再按人头计算,在保证农民一年的口粮的基础上,计算出每户应该缴的量。

当地农民见这个农民出生的征粮官很“懂行”,很支持他的工作,原本规定两个月要完成的征粮任务,褚时健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

▲褚时健、马静芬参加活动

回忆征粮的经过,褚时健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要为对方着想,懂得和他们商量,把双方利益摆平,做实事,说实话,大家就都信任你了。事情做公平了,利益平衡了,农民心里舒服,你喊他乱,他都不想乱”

后来在烟厂的时候,褚时健需要洽谈的合作就更多了,有时候是跟政府合作,有时候是跟企业合作。但每次合作,褚时健都是把利益平衡好,一谈就成。

褚时健靠谈判,利用“串换”的方式,买到了进口的烟纸等,还用串换的方式,为职工买来低价的猪肉、粮油、日用品等。

褚时健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人,但他被公认为谈判高手。在一次访谈上,有人问褚时健谈判的秘籍,褚时健笑说:哪有什么秘籍,不过是平衡利益而已。

利益平衡是谈判的最高境界,对于创业者来说,在谈判之前,想一下利益平衡,或许才是谈判的制胜关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