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具捐献遗体平铺荒野,医生们从腐烂中收获知识

荒田旷野被密密麻麻地栅栏围着,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穿过丛林、淌过水塘、在一号农田中停下。

而躺在所谓农田里的,是一个老妇人:头靠在一侧,肘部弯曲,身体高度腐败,面目全非只有眼眶中还有蛆虫钻进钻出。围绕于此的,是医学生和法医师们。

以医学之名,有人在这里种下尸体,收获腐败中的学术营养。

这里是尸体农场。

从一次法医的失败中诞生

「计算死亡时间,我们说死亡后期间( post-mortem interval )是法医在刑侦案件中极为重要的手段。」

辽宁省某市刑侦支队的吴华(化名)法医师表示当遇害人身份不明时,死亡后期间可以帮助刑侦人员根据时间缩小记录来判断他们可能是谁。但这种对尸体死亡时间的判断并非一蹴而就。

吴法医举出一个在我国真实发生的案例。

1994 年 9 月 7 日,贵州某市一出租屋内发现 3 具女尸(编号 1 号、2 号和 3 号)。1 号位于床下,被纤维布和农用塑料薄膜包裹,两端用尼龙绳结扎;2 号被装于空的汽油桶内,桶盖接口处用封口胶密封;3 号被肢解为 12 块,置于塑料桶内后又套装于镀锌铁皮桶内,桶盖接口处用封口胶密封。

法医根据尸体现象推断出 1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1 个月左右;2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6 个月左右;3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10 个月左右。

但经破案查明,1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1 年;2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1 年 25 天;3 号女尸死亡时间为 11 个月 28 天。其中的时间误差可见一斑。

尸体农场的诞生也来源于一位法医的鉴定失败:

1977 年,美国警方发现了一个被破坏的坟墓和一具头部中枪尸体,委托了法医学教授巴斯进行尸体鉴定。经过评估后,巴斯发现死者肌肉状态完好,无骨肉剥离现象,肌纤维颜色健康,所以巴斯断定这具尸体的死亡时间应该在一年之内。警队随即展开大规模侦查行动。

YouTube 视频截图

但死者的牙齿分析却发现真实死亡时间应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与巴斯尸检初步推测死亡时间误差了 113 年。这具尸体之前被密封的铅制棺材埋葬,所以保存良好。

耗费巨大警力物力后被发现是乌龙,巴斯教授意识到当时法医学对死后尸体变化存在巨大认知空白,为此他向田纳西大学提交了科研申请,希望能够利用腐败的尸体继续加以观察。

而世界上第一个尸体农场也在田纳西大学应运而生。

以科学之名,让人体自由腐烂

为什么人类遗体实验会被冠以农场之名?

首先这个实验脱胎于巴斯教授自家后院的废弃农场——巴斯以合法手段收集无人认领的尸体,然后放在自己农场让其自有腐烂。

而几十年过去,尸体农场已经不再是田纳西大学的独有场所,但尸体农场的实验本质却依旧没变:尸体到达农场后会被拍照、量体并采集血液标本。之后这些遗体会依照法医团队研究计划的安排放置于任何情况:暴露于阳光、浅埋于土壤或者浸泡于水中。

医学生们在布置尸体围网 (YouTube 视频截图)

而除此之外,各个大学机构也往往会依照当地司法机构的要求开展特殊项目,比如西卡罗来纳大学于 2007 年成立了法医骨学研究站,这是人类史上第二个尸体农场设施。农场选址在海拔 692 米的山脉中。主要研究不同海拔区间对人类腐烂程度的影响。该中心还为可以检测人类遗骸的尸体搜索犬提供训练场。

有些大学也会在不同气候条件中开展尸体农场,比如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和澳大利亚都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办新的法医项目。主要目的为观测在北方冬季和灌木丛环境中尸体腐烂的具体过程。

尸体农场对于法医学环境的改变立竿见影。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微生物系博士田中有宏告诉丁香园,法医相关的科学实验在整个医学领域都偏僻冷门

「比如死亡后期间,如果我们翻看尸体农场成立之前的相关文献会发现,实验对象大多是猪。」

而尸体农场不仅仅为法医学家们提供了研究人类遗骸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法医学的游戏规则。

从农场中收获顶刊

「确定一个人何时死亡和确实死因好比定量和定性实验。」吴法医师说法医检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死者死后尸体变化来推测死后经过时间来为案件调查提供依据。

但受限制于命案的特殊性,真实情况下尸体本身能给法医的答案并不算丰富。这时候研究者们就需要用其他方式比如利用尸体产生的蛆虫,评估其生命阶段来估算死亡时间。

然而,即便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一直奏效。「如果凶手将受害者放在冰箱里或用塑料袋包裹,就可以推迟苍蝇定植,从而人为缩短死亡后期间的估计;此外下雨天气等等也会推迟蛆虫的生长。」田中有宏表示读书时他运气很好,在尸体农场中碰到了新鲜尸体,从而系统学习了苍蝇定植的全过程。

尸体上长出的蛆虫 (YouTube 视频截图)

「而尸体农场除了研究昆虫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推动点,就是微生物种群。」

田纳西大学尸体农场项目中,就有大量微生物与法医交叉学科的项目开设,其官网介绍到:

随着 DNA 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的突破,识别与腐烂相关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并寻找可预测的模式正在诞生,这些模式最终可能提供一种更精准确定死亡时间的方法。

2016 年, 一微生物学家团队在 Science 上就发表一项从尸体农场中脱胎的研究,作者通过检查实验室中的老鼠尸体和休斯顿州立大学尸体农场的人类尸体,绘制了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图。发现由尸体腐败中衍生的微生物可预测性极强,即使经过 25 天的分解,追踪尸体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研究人员也可以在两到四天内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估算出死亡时间。

Science 截图

在这篇文献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法医学工具概念——「微生物钟」,并表示这项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法医工具,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用于死亡调查。

甚至尸体农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正在改变法医判断的标准,2020 年 8 月,澳大利亚尸体农场的研究团队利用延时图像技术捕捉了尸体 16 个月内的死后运动。

他们惊讶地发现尸体在腐败过程中四肢确实会出现自行挪动,运动程度最大的解剖结构是桡骨右侧茎突,距离可达 51.65 厘米。另一个令人惊讶地发现是,尸体的大多数死后运动发生在晚期分解阶段,尤以下肢最为活跃。

尸体自行挪动示意图(参考文献截图)

该论文编辑评论到:「这一发现很可能改变现有刑侦评估方案。」

放任动物啃食尸体:农场的争议不断

从巴斯教授创立初代农场到现在已过去几十年,这项特殊的遗体捐献处理项目也从出生时就伴随着争议。

如最开始的田纳西尸体农场,至今仍被附近居民以「散发恶臭和吸引食腐动物」为由强烈抵制。而在其开设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设施被居民非法潜入或蓄意破坏的新闻。

这些抵制也并非全部是空穴来风,比如 2017 年美国某大学尸体农场就产出了一篇动物学论文,记录了一种白尾鹿啃食人类尸骨的行为调查。但这项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强烈抨击。

参考文献截图

要知道,尸体农场本质上仍是一种遗体捐献项目,其中的所有遗体和医学院中的大体老师一样,高尚而尊崇。群众在捐献自己遗体成为尸体农场标本时,也会被告知自己遗体的处理方法,但这些条件中都并不包含允许自己的遗体被野生动物侵扰。

很多学者指控该团队为了一篇文章就让野生动物肆意啃食捐献者遗体,是对尸体农场规矩的无视和公然践踏。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对这项医学项目感冒。

近年来荷兰和澳大利亚纷纷创立自己国家的尸体农场,但在医疗科研水平较高的英国,法医学专家却为了这个项目打了近十年的嘴仗。

以胡佛汉顿大学法医系教授 Chris Rogers 的支持派认为,法医仅能在猪、狗、羊尸体上做研究远远不够,即便在学术成果共享的前提下,像美国、澳大利亚等产出文献的数据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一所本土化尸体农场为自己国家的法医提供培养。

但兰卡斯特大学法医人类学家 Sue Black 却在自己的著作《All that Remains》中表示强烈反对:「这个想法(指兴建尸体农场)既恐怖又残酷,老年人尸体能否代表谋杀受害者还是个问题。」她对尸体农场本身的科研价值持怀疑态度,因为从中产出的论文大都证据质量偏低,「都是小样本研究且结果高度多样化。」

在我国,尸体农场类似于「曝尸荒野」的处理方式还很难被主流道德观接受。2017 年《河南省居民遗体捐献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仅 17.60% 河南省居民具有遗体捐献意愿。在总体捐献意愿较低的情况下,兴建尸体农场也并不符合实际。

但吴法医师表示,没有尸体农场并不代表着我国法医学就存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国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就申报了相应研究项目(200408)。

从早期尸体现象观察到晚期尸体现象直至全部白骨化为止,每一时段的尸体现象均拍照固定,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试验成果已编撰成《尸体变化图鉴》。

吴华法医师供图

致谢:本文经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微生物系腐败生物学专攻 Arihiro Tanaka 修士  专业审核

题图:YouTube

策划:Origami,gyouza

参考资料:

1、Miles KL, Finaughty DA, Gibbon VE.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design in forensic taphonomy: moving towards forensic realism. Forensic Sci Res. 2020 Aug 13;5(4):249-259. doi: 10.1080/20961790.2020.1792631. PMID: 33457043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871X19301421

3、https://doi.org/10.1016/j.fsisyn.2020.07.003

4、White-tailed Deer as a Taphonomic Agent: Photographic Evidence of White-tailed Deer Gnawing on Human Bone.

5、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1111/#article-23616.s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