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人生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原创 叔本华:衡量人生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世界仅有一盏天平,就是灾难痛苦和邪恶罪行对等的天平,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衡量自己幸福的标准不是受过多少享乐,而是躲过多少灾祸。”
叔本华这句话蕴含很重要的处世法。
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不是祈求来的,而是看你如何去躲过、远离那些灾难痛苦,当你排除了那个阵营,你就自然站到了幸福和快乐这边。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所谓快乐幸福是之于痛苦不幸而言的。
而我们的苦恼、苦难之处往往是混淆了这两点。
古人曾告诫后世,“趋吉避凶”为人生最大的能力。
历史有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殚精竭虑筹谋了很久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而有的人不妄不求,却是“半世浮云,一朝天命”,好事找上门来。
比如汉文帝这样的,刘邦死后,大部分子孙都被吕后一一害死了,只有汉文帝的母亲带着他远远避开了,等吕后一死,大臣一合计,根子最正就这个了,于是才有了“文景之治”。
还有南宋孝宗赵眘(shen),他本是赵匡胤的七世孙,但赵光义的那支血脉断了,所以他就做了皇帝。
类似的乾隆、嘉庆,都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所以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啊。
那么,运气从何而来?就是从趋吉避凶而来,而趋吉避凶的本质是人的思想念头,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恶本来就是一体,全看人的一念所化。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都是在讲一个人的“善护念”问题。
当年赵构找赵匡胤后人,除了赵眘还有一位,赵构本来看赵眘瘦弱不喜,心里想要另一个孩子接班,但在他们临出宫的时候,赵眘表现谦恭有礼,让赵构认为是仁义之君,而另一个则有骄横之气,所以,是赵眘成了宋孝宗。
所谓仁者无忧,一等人忠臣孝子,这就是古人用心良苦的劝诫了。
而现代人最欠缺的也许就是这种“善护念”的素质,人人都想着自己好,却又在思想行为上妄言妄行,看看朋友圈里,大都是不问是非对错只看利益的利己主义,这就搞错了“趋吉避凶”的含义。
要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做人要本分,意思就是不要有非分之想,非分之行,不然好事也许就能变坏事。
有人明明起高楼是好事,结果就因为德不配位,所以高楼转眼就倒了,人一定要明白这个规律的转化。
明白这一点,你的行为处事就会循道而行,不管此时境遇如何,都能淡然处之,《破窑赋》里有句话说得好,“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因此,无论是趋吉避凶,还是幸福快乐,人生的命运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归自己说了算的,做人做事,都是一场修行。
修行有成,自然就能“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