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在古代,儒学一直处于一个正统的地位,属于官学。在汉武帝时,更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之广大。
而到了魏晋时期,社会上、士大夫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学风——玄学。
玄学出自道家,被称为“新道学”,是一种形而上学。
魏晋时期,正是士大夫、文人被正统的儒学观念长期束缚,得不到性情释放的转折期。很快,玄学便取代了儒学的地位,是历史上唯一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玄学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哲学、还有艺术等等。
朝廷选拔人才,不再以道德、操守为主要根据,而是开始看重一个人的才气、情怀、格调、思想等等。
而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就像从一个守规矩的孩童走向了自由奔放的青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等为中心的一种思想潮流。而玄学属于道学的一种,出自《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提倡“无为”、“自然为本”。玄学自然继承了它的衣钵,进而形成了更幽深的一种学问。
玄,顾名思义,是那种缥缈、虚幻、高超、琢磨不透的东西。玄学是一种形而上学。
何为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哲学名词。“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指无形的或未成形的东西,与有形的东西形成上下的关系。形而上的,是一种更高远的境地。
当时的玄学家大多是风雅名士,人们对于之前的儒学思想已感到日渐寡淡,开始追寻另一种不一样的哲学境地。于是形而上的玄学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倡导。社会风气开始转向自由、奔放,追求个人情怀。形成了一种魏晋风度。
那时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玄道,被称之为"清谈"或"玄谈"。到了东晋,玄学的风潮更是不减反增。
玄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晋时期的书法
魏晋时期,是行草书开始兴盛的时期,打破了之前篆隶为主要书体的局面。
之前篆隶书体的流行,是符合儒学严谨、端正、不苟的思想。但篆隶书体写起来繁琐、不便,逐渐地人们愈发喜爱书写简便、流畅,并更能够抒发性情的行草书。
渐渐地,行草书成为了书法的流行风尚,有的豪迈,有的妍美,有的更是潇洒不羁。书家们从书法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抒发自己的情怀,向这个自由豪情的社会发出强有力的号召。
在魏晋时期,更是出现了一位书法史上了不起的人物——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是魏晋风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兰亭序》文中表达了活在当下、享受自然的感情。句句都是王羲之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
那个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与好友们在兰亭集会,兴正浓,拿起笔便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据说事后,王羲之又重复写了好多遍,但都不及集会那天所写的。
书法,难的是心到手到,心手合一。
他当时的情感通过毛笔,从内心流露到了纸上。这幅作品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天下无双的行书。
人们欣赏行草书不仅看字形、章法,更关注这幅作品整体的形而上的神韵。因此,在魏晋也形成了一种“尚韵”的审美。
超越字形、形体的本身,追求形而上的虚幻的韵味。这与玄学的思想不谋而合。
玄学与书法的关联
书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象形字,众所周知,象形字是取自形和象,取法大自然。
文字取自自然,就是指书法也出于自然。这恰恰符合玄学的“以自然为本”。
书法是有哲学依托的,在古代书论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书”与“道”的关系。技道两进,才是理想的人格境界。
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于书法形成了“尚韵”的审美。
书法的神韵不是指字的形状,形是看得到的,而神是没有具象的,只能去感知的,形而上的东西。
这与玄学的超脱具体物象,去感知更高深的境地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形而上学。
王僧虔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书家们把“神韵”放在了第一位,而把“形”排在了后面,可见一件书法作品神韵的重要性。
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明白了书法作品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学会用心去感受。感受它的境界,感受书写者的心境,感受雅俗、巧拙、无意于佳乃佳……
胸次高,书乃不俗。魏晋文人们在流行玄学的环境下,他们的豁达、豪情、洒脱,无疑都跳跃到了纸上,留下了千古绝笔。
结语
在魏晋之前,人们都是规规矩矩地写着一丝不苟的书体,而到了魏晋,玄学兴起,影响了书家们的书写方式,人们更注重表达自己的个性、情怀、精神。
形而上学,成为了魏晋时期的一种风度和精神,令后人羡慕和仰望。
因为玄学,书法的历史出现了转折,出现了巅峰,出现了一位又一位留名传世的书法家。他们个个洒脱飘逸,足以让我们尊敬和钦佩。
正是自由开放,追求个性的环境,才塑造了这一位位灵动的书家,写下了鲜活的书法。
后人常常瞻仰魏晋的书法,那是触摸不到的高峰,而我们却可以通过留下来的书法作品,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