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帝国的悲剧

本文导读:

俾斯麦的逻辑和威廉二世的逻辑,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

在阅读徐弃郁研究员撰写的《脆弱的崛起》后,我经常感到一丝惋惜。坐拥强大的武装力量、勤奋精进的国民、雄厚的经济实力、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这些有利条件,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什么还会撞进速生速死的绝路,最终灰飞烟灭呢?我认为要回答这个大问题,恐怕还需要从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谈起。

这两个人,一位是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另一位则是帝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这两人一前一后,几乎就撑起了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全部历史。

通过前面几篇读书笔记,小编已经大略梳理了帝国兴衰的脉络。自1871年普鲁士王国借由普法战争击溃欧洲霸主法国,并在凡尔赛宫宣告帝国成立起,崭新的德国就凭借超强的陆军实力、快速整合扩大的领土人口和众多不容小觑的工商业财阀,成长为欧洲大陆新的强权。

但是,福兮祸所依,掌握实权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帝国面临的内外危机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采取了比较稳健的内政外交策略。

内政方面,他深知所谓帝国政府和威廉一世这位皇帝,只是德意志几十个弱小的王国侯国自由市出于畏惧心理臣服普鲁士后承认的一顶大帽子,所谓帝国实际上仍是相对松散的邦联国家。所以他的策略是求稳,既不急于剥夺各邦的自主权,也不急于搞改革引起恐慌,只求随着时间演进耐心寻找突破口。因为在他眼中的当务之急是外交,是谋求德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空间。

俾斯麦在外交方面施展了种种错综复杂花样百出的手法,目的就是为了孤立法国,不让法国对自己发起复仇战争。所以俾斯麦的策略简言之就是“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在他任内19年间,相继建立起德奥俄“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甚至英德同盟也大获进展。为了结盟拓展战略空间,俾斯麦不惜放弃部分海外殖民地利益,不惜在海军建设方面向英国示弱,甚至威逼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停止在巴尔干半岛的渗透,一切的目标就是通过结盟降低自己被孤立被围攻的危险。

如果俾斯麦能长期执政下去,综合德国工商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完全有可能在二十世纪初成为欧洲大陆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他们一直忌惮的法国和俄国,也完全会因为利益互锁无法脱钩而降低爆发战争的概率。但是当时间推进到1890年,一切都改变了。新近登基的皇帝威廉二世因为与俾斯麦政见不合、性格不合,毅然逼迫这位老臣辞职,随即在短短半年内对德国的内政外交进行了“格式化”型的全盘清算。

对外,俾斯麦错综复杂的结盟工具不再适用,代之以威廉二世的简单战略,那就是收紧与讲德语的奥匈帝国的关系,对其他帝国不再费劲拉拢,而是动辄宣示武力,走强硬军事外交路线;对内,放开言路管控,塑造皇帝倾听民意的形象,对任何民间团体的任何扩张诉求都收进国策,只求最大程度获得民众支持,在威望上胜过俾斯麦。

最终,符合绝大多数团体利益尤其符合工业资本家利益的“海军造舰竞赛”全面出炉。德国海军战列舰一连十年像下饺子一样入列巡航,把海上霸主英国逼到了必须反击的死胡同。至于海外殖民地、海外贸易、欧洲大陆霸权、巴干尔势力范围,威廉二世照旧寸土不让,放开手脚向全球扩张。甚至于在1900年派遣德军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时,威廉二世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匈奴演说”,将扩张争霸的欲望在全世界面前予以宣示。

当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陷入东西两线苦战之际,没有人会觉得意外。因为这个四面受敌的局面早在1904年左右就已经初见雏形,并用十年时间成为了现实。

经过上面的罗列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俾斯麦的逻辑和威廉二世的逻辑,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

俾斯麦的思想实质上杂糅了西方世界资本扩张武力征服与东方和而不同因势利导这两种逻辑思维。他那套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策略看似没有章法甚至自相矛盾,但如果对照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策略就能一目了然。他的策略中,除了扩张实力的一面,还有主动让步、求同存异的一面,建立在“知己知彼”和“以柔克刚”的基本思想之上。在十九世纪纷乱的欧洲大陆,这种策既略异于常态,也能凭借出奇制胜收到实效。我想,只要俾斯麦的策略能维持下去,德国的韬光养晦和今后的逆势生长也并非奇谈。但是,这个策略的奏效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威廉二世最不希望留给俾斯麦的。

威廉二世本人作为皇子长期养在深宫,他所接受的知识教育和社会熏陶全部来自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和祖父威廉一世的德国,他面临的任务就是大展拳脚像当时“世界第一”英国那样搞殖民扩张建立世界帝国,就是运用英国模式,以“落后民族”的血汗来供养“日耳曼民族”,就是要通过武力和资本不断地征服。这种思路不但当年的英国人用得炉火纯青,美国人的“胡萝卜+大棒”政策、“马歇尔计划”和最近的“颜色革命”也是一脉相承,用得青出于蓝更胜一筹。

但是,威廉二世没有看到这种武力与资本并重思路所无法克服的一层矛盾,那就是“僧多粥少”,零和博弈。作为后崛起国家,奉行扩张路线的德国很快就发现,富饶的殖民地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饥肠辘辘的德国想分一杯羹,就只能照搬“美西战争”的套路,为了夺取殖民地跟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这些快要被“撑死”的殖民大咖们撕破脸。这个矛盾,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欧洲政治家所能理解的极限,因为他们眼中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实力和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一旦陷入这个困境,再高明的政治家也成了风箱里的老鼠,眼里只剩下了争斗。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最根本的悲剧,执念于扩张宣示武力的唯一法则之中,生于资本武力的扩张,死于资本武力扩张引起的大战。唯一曾经看破这个机制缺陷的俾斯麦,还被赶下了舞台,所以他们只能循着“实力决定一切”零和博弈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

一旦你认准了一个评价体系,并且为了在这个体系中有所作为,必定会屏蔽一切其他信息,专心致志地寻求突破。这种思维在个人做事时可以被界定为“心无旁骛”,值得提倡,但当个人成为组织的领袖,肩负把舵定航向重任时,优点就成了缺点,专心就成了执念。

比如父母培养孩子。孩子本就是各有千秋,如果父母只把孩子放在分数、名校这个体系中衡量,结果无非两样:要么孩子成为学霸遂了父母的心愿,要么孩子既当不了学霸也没了兴趣特长。一将功成万骨枯,别总想着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光鲜,须知现代教育体系的来源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模式,在生产精英的同时还会淘汰“次品”,而且出一部分次品是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但是,孩子对于每一个家庭却不是百分比,这同样需要父母三思而行,起码不要逼得那么紧那么穷凶极恶,起码要给孩子成长适应的时间。

我想,破解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就像《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能跳出山西商家恶斗的困局,毅然开辟新的商业领域一样,决策者需要保持谦虚的胸怀、开拓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要能容人,格局要大,不要让自己被短期利益迷惑,陷入鼠目寸光你死我活的无谓消耗中。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