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46–民族大迁移
上篇《巴黎和会》里面咱们谈到,经过一番番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签署,拿破仑三世对此表示非常满意:法国获得了想要的尊严,而款待了俄国代表,铺平了战后同俄国和解的道路。英国人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不满意,该要的差不多都得到了。要说不满意的,那就要算撒丁王国了。俄国不能算,战败了还有啥话可说?不平等条约是必须滴。撒丁王国本想在意大利问题上获得些东西,但这必然要让奥地利让步。此时的撒丁王国不是意大利,跟奥地利还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想让英法为撒丁王国背书,还需要自己再做些努力。
一个没有讨论到的问题是波兰。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波兰,符合拿破仑三世想改变欧洲版图的想法。另外也想给堂弟,外交大臣瓦莱夫斯基谋个做王的位子。您问这瓦莱夫斯基明明是个波兰姓,怎么能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论上堂兄弟?您别说,还真是堂兄弟,瓦莱夫斯基的父亲,就是那位威名显赫的拿破仑·波拿巴,母亲是波兰人玛丽·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 Walewska)。拿破仑同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私下里有了交往,就有了瓦莱夫斯基。当然拿破仑本人一直是不承认的,但这事谁不知道呢?然而除了法国,其它列强对这个都不感兴趣。奥尔洛夫说俄国对波兰的权力,不是1815年条约赋予的,而是1830-31年镇压波兰暴乱的结果。由于拿破仑三世希望俄国在意大利的问题上牵制奥地利,也就给了俄国人一个面子,没有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缠。一直想削弱俄国的帕麦斯顿,在波兰问题上给克莱伦登下的指示也是不必纠缠,原因也如奥尔洛夫提到的那样,恢复波兰相当于对1815年条约的承认。
可怜的波兰就这样被忽视了。
和平的消息立即通过电报传遍世界各地,2点钟巴黎鸣礼炮庆祝和平。大街小巷里挤满了欢呼的人群,夜晚巴黎放礼花庆祝。第二天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法国军队列队从皇帝、小皇子、将军、外国使节,以及数以万计的巴黎市民面前通过,拿破仑三世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和平的消息第二天传到克里米亚,4月2日联军最后一次放炮,庆祝战争结束。还在1月底,和平谈判的消息传开时,联军同俄军之间就已经实现了和平,开始相互走动。最开始隔河对峙的双方,互相扔小礼品,俄军扔十字架、硬币等,法军扔香烟、小皮包、小刀、钱等,后来双方开始互访。
协议签署后,联军有六个月的时间从克里米亚撤军,联军利用塞瓦斯托波尔港运送部队。在撤走前最后一刻,将俄军的工事、码头以及其它军事设施炸掉。联军带走了大量的战利品,不过很多自己的东西不要了,比如英国军队的木屋,都卖给了俄国人,或者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人,大量的骡马也被贱卖给或者送给当地人。从巴拉克拉瓦到前线的那一段铁路也卖了,买这段铁路的是英国人,买来想用来铺设从雅法(Jaffa)到耶路撒冷的朝圣铁路,不过买了后一直没有修。
撤军的速度很快,7月12日科德林顿就要把巴拉克拉瓦交给俄国人,结果俄国只派了30个哥萨克骑兵和50个步兵来接收,让想搞个仪式的英国人大失所望,只好悻悻地上船离开了克里米亚。你们侵略者临走了还想再风光一把?做梦!
当然,成千上万的联军将士再也不能离开克里米亚了。
随着联军撤走,担心俄国人回来会遭到报复的鞑靼人开始大量逃亡。这些人在战时给联军提供食品、情报和运输,西方列强的外交官们并没有考虑对他们如何安排,只考虑了巴尔干的基督徒。俄国人回来说鞑靼人触犯了俄国的法律,俄国法律规定鞑靼人离开自己的家园,需要向所在地的军事当局申请。触犯了法律就要被惩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打仗的时候军事当局在哪儿?还不是都跑了?去哪儿申请去?
联军离开克里米亚,鞑靼人也离开克里米亚。4月22日4,500鞑靼人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他们相信土耳其政府会欢迎他们。大量鞑靼人的逃亡,给克里米亚经济造成影响,当地官员请示上级是不是要阻止?沙皇说不管他们,还要“加快从半岛上赶走这些有害人口”,结果俄国地方官员开始用各种办法驱赶穆斯林。传言四起,说哥萨克骑兵抢劫鞑靼人的村庄,强迫鞑靼人学俄语,要求改宗基督教。俄国人给鞑靼人加税,给他们的村子断水,用各种办法逼他们走。
从1856年到1863年,大约15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和5万诺盖(Nogai)鞑靼人,离开了克里米亚和俄国南部,逃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大约是那里鞑靼人口的三分之二。准确数量无法得知,有些历史学家估计的数字更高。1867年俄国人做了个普查,结果是104,211男人和88,149女人离开克里米亚,784个村庄被放弃,457个清真寺被遗弃。
随着鞑靼人被赶走,1856年后俄国引入大量基督教人口,克里米亚成为基督教的克里米亚。为了鼓励基督徒移民克里米亚,1862年沙皇颁布法律,给移居克里米亚的基督徒以特权和补贴。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克里米亚,占据了鞑靼人放弃的土地。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巴尔干人,甚至日耳曼人和爱沙尼亚人,都被廉价土地和补贴吸引而来。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把塞瓦斯托波尔和叶夫帕托里亚变成贸易中心,老的鞑靼城镇开始衰落。比萨拉比亚还给土耳其后,很多当地的巴尔干基督徒也来到克里米亚,俄国政府把他们安置在330个鞑靼人放弃的村庄,把清真寺改为教堂。当然,逃离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有些也被土耳其政府安置到基督徒放弃的比萨拉比亚。
整个环黑海圈儿掀起了移民大潮,基督徒跑到俄国,穆斯林前往土耳其。数以万计的希腊人从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迁往俄国南部,跟他们方向相反的是数以万计的波兰难民,这些波兰难民有些是为土耳其而战的,被叫做“奥斯曼的哥萨克”的波兰兵团战士的一部分。他们被苏丹安排在了多瑙河三角洲的多布卢加、还有安纳托利亚等地。在黑海的另一面,数以万计的基督教亚美尼亚人,离开安纳托利亚前往俄国,他们担心苏丹视他们为俄国帮凶惩罚他们。同时,大量的切尔克斯人、阿布哈兹人和其它穆斯林部落被迫离开家园。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但是沙米勒继续抵抗俄国,为此俄国对这一地区采取了种族清洗政策。看来所谓的人民战争碰上沙皇俄国这种流氓,也是无计可施:我把水给你弄没了你还怎么军民鱼水情?这是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个直接后果。
黑海非军事化,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可以在黑海上横行无阻。整个俄国的黑海沿岸,都在皇家海军的打击之下,俄国需要这些地方的人可靠。所以俄国人把黑海沿岸的穆斯林杀的杀赶的赶,农田和房子烧的烧毁的毁,切尔克斯人要么前往北部内陆的库班 (Kuban) 平原,要么就得去土耳其。到1864年,环黑海的穆斯林人口被清除干净。一个英国旅行者说他在原切尔克斯人的领地走了一整天,也没有看到一个人。
切尔克斯人后面是阿布哈兹穆斯林,从1866年开始清除,总共120万的穆斯林在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十年内被赶走,大多数去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了十九世纪末,这两个地方的穆斯林不到新近移民来的基督徒的十分之一。
为了表现宗教宽容,1856年2月,土耳其苏丹答应参加分别在英国和法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举办的舞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土耳其苏丹接受基督徒的邀请,这代表了土耳其改革派的胜利。英国大使在门口迎接苏丹的到来,消息通过电报传到停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英国舰队,舰队鸣礼炮向苏丹致意。
在法国大使馆,苏丹可是大开眼界,原来西方妇女的穿着这么漂亮!其实土耳其社会很多方面都已经西化了,西方的管理、文化、器物和装饰都已经被土耳其精英阶层接受。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土耳其已经不可能再闭关锁国了。克里米亚战争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速土耳其融进全球贸易,增加了土耳其人同外部世界的接触。克里米亚战争及战后,大量的外国人涌入土耳其,带来的深刻变化。显然大家对土耳其的变化兴趣不大,关于土耳其的变化咱们就略过不提。
下一篇咱们说说这场战争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请看下一篇《欧洲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