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新简·居延令移甲渠吏迁补牒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简册一共5枚(编号EPF22:56-60),这是一份东汉建武五年八月甲辰(公元29年8月31日)由居延县令签发的一份官吏任免草拟文件。简牍均长22.7厘米,其中第1枚宽1.6厘米,其余4枚宽1厘米。存字141字。第一简文字为:“牒書:吏遷、斥免、給事補者四人,人一牒。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丙午,居延令  丞審告尉:謂鄉移甲渠候官,聽書從事,如律令。”这是文件标题和行文要求。“居延令”之后尚留空白,说明这是一份还未正式生效的官员任免文件。其它4简则是此次任免人员和岗位的具体内容。在简牍背面书有此文件的起草人掾党和令史循二人,属于共同署名。该文书对了解汉代基层吏员的任免、除补等基本程式有重要参考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向下滑动查看居延令移甲渠吏迁补牒

图丨居延令移甲渠吏迁补牒局部1

阅“牍”延伸

一、两千年前的官员任命书

这是一份距今1992年的地方官员任命书。当时是东汉建武五年八月,在汉代张掖郡居延边塞的甲渠候官进行了人事调整,对官吏进行了任免。一个是甲渠候官尉史郑骏升迁,由五十岁的梁普补缺;另一个是甲渠候官斗食令史孙良升迁,由五十七岁的原宜谷亭长孙况代任,其中提到孙况做人低调行事严谨(即“谨事”)。这次人事调整是由居延县负责的。为什么居延县草拟的任免文件会出现在甲渠候官?我们的推测是,居延县让甲渠候官草拟任免文件,于是甲渠候官的文书员掾党和令史循二人共同拟写了文件。将文件送至居延县,居延县令在文件背面作出批示,说送来的密件已开封阅毕。将此文件送到这四名官吏的所在单位候官和亭部,请当事人现场阅读确认。然而,不知何故这份未经居延县令亲笔签署的任命文书会遗落在甲渠候官的房子里。

图丨居延令移甲渠吏迁补牒局部2

二、什么叫“牒书”?

所谓“牒书”就是一枚简牍记一人,或记一事。如这份官吏任免文书中涉及到四人,郑骏、梁普、孙良、孙况,四人用四枚简牍分别记录,这就是简文中说的“四人,人一牒”,即一人一牒,绝不混淆。这四人在就职前还会由官府正式给每个人下发一份赴任报到证,上面详写该人的名县爵里年姓物色等信息,还有报到的时间,而时间是装在一个密封的信件里的,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里(精确到分)到单位报到,那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两千年前的报到证我们以后再讲,此处略)。

图丨现代任命书  图源网络

牒书,简单地说就是“葉书”,你想象得没错,就是像树叶(繁体字“葉”)一样的书,一片一片的,找麻绳把树叶串起来就成了“葉书”。至于“牒”,其实就是竹、木剖开、截断、削平的一片一片的长条形简牍。不管是牒书,还是葉书,今天我们一般都写作“页书”,今天的纸本图书,哪一本不是一页一页装订起来的呢。

图丨简牍制作图示  《书于竹帛》

三、任免文书如何登记个人信息?

之前的推送中,我们知道了汉代制度承秦而来,实行二十等爵制,在汉代社会的基层管理体系中,实行乡里制度。出土的西北汉简,偶见都乡的名称,很少有东西南北诸乡名称,但是却有数量甚多的里名出现。此类里名,少数或与燧名一致,多数则用吉语命名。汉简中有大量的对某人名、县、爵、里的完整书写与记录,这样的记录模式,是汉代社会基层管理文书书写的常态。

这几枚木简记载的内容,是居延令、丞联合下发的关于甲渠候官尉史和斗食令史迁补任免的草拟任免文书。因为原职务各有一人迁走而形成了空缺,故任命两位新吏员补上。这两位新任职的吏员,个人信息都只书写了姓名、里居及爵位,而没有书写县名,当是二人籍贯同属居延县而有意略写了。

(0)

相关推荐

  • 史学的视角,应放诸“日常” 

    ■白颐 2200多年前基层法官"喜"和以他为代表的基层官吏的生平,在传统的史书叙述框架下,是被忽略的对象.但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掘出的1100余件秦简,使得墓主人&q ...

  • UC头条:天下惟道理最大

    点击加载图片 宋理宗像(故宫藏历代帝王像) 我们今天还时常纠结于裁判文书要不要说理,而在宋朝,说理早已是家常便饭. 何以使然?天职所系也.在中国,司法的宣教功能源远流长.<尚书·大禹谟>记 ...

  • 汉代基层公务员日记:一年有三分之一外地出差,活活累死值得吗?

    汉代官员 在汉代,皇帝和二千石以上高官处在政治结构的顶层,历来是史学家关注的重点群体,<史记>和<汉书>中的本纪.列传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群体,使得我们对汉代中上层的政 ...

  • 内蒙出土2000年前草书, 小官吏的书法水准, 让现代人膜拜

    197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甲渠候官遗址(又称破城子)第 22 号房址内,出土一册汉代木简,虽然有一枚木简有残破,但其他俱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点击加载图片 根据文辞内容,专家将这册文书定名为< ...

  • 居延新简·居延都尉府致甲渠候官檄书

    认识文物 图版释文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 阅"牍"延伸 一 为便于了解这件檄书记载的内容,先将檄书发出前的时间顺序罗列如下: 公元28年12月20日(建武四年十一月壬辰):卅井 ...

  • 周海锋 | 岳麓秦简《卒令丙》研究

    岳麓秦简<卒令丙>研究 文 | 周海锋 作者简介 周海锋,湘潭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 本文载于<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九辑(王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13 ...

  • 内蒙出土2000年前草书,小官吏的书法水准,让现代人膜拜

    197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甲渠候官遗址(又称破城子)第 22 号房址内,出土一册汉代木简,虽然有一枚木简有残破,但其他俱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根据文辞内容,专家将这册文书定名为<隧长焦永死驹劾 ...

  • 居延新简·建武四年甲渠言部吏毋犯四时禁者书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木牍2枚(编号EPF22:49.50).牍长22.8厘米,宽1.6厘米.第1枚为标题,第2枚是正文,转述府书内容,背面署有"掾谭".该简 ...

  • 居延新简•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简册由10枚简组成,每简长22.8厘米,前两简宽2.5厘米.其余8简宽1.4厘米.全文200字(编号为EPF22:70-79).内容为东汉建武三年(25 ...

  • 居延新简·塞上烽火品约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共17枚(简号为EPF16:1-17).松木,每简长39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每简文字前有一墨点,作为每条品约的起始处.每简容字多者50字, ...

  • 居延新简·捕斩匈奴虏、反羌购赏科別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简册共14枚(原始编号EPF22:222-235),多残断,完整者长23厘米,宽1厘米.能释读者248字.中间有缺简,内容略残,但整个文书内容是清楚的. ...

  • 居延新简·《苍颉》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竹简1枚(简号EPT50:1),正反面书写.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该简是目前河西汉简中所见最为完整的<苍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末二字&qu ...

  • 居延新简·建武六年尚林等被劾状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中.木简11枚,原编号分别是:EPT68:111.109-110.113.108.112.114-105-107.116.顺序是出土后复原的.内容是候长擅自 ...

  • 居延新简·建武七年窦昭公到高平还道不通军情书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木牍一枚(原始编号:74EPF22:325),正背面两行书写,长22.7厘米,宽1.7厘米.此简是汉代官府办公所用的标准"两行"木牍.简文记载了几件不 ...

  • 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祠社祷祝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木简6枚(编号EPF22:830-832.544.835+836.866),均有残断.文意不连贯,当还有缺简.这六枚汉简均出土于甲渠候官编号第二十二号房址内(EPF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