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讲座003——腧穴总论

孙会斌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 今天

孙会斌讲中医针灸03.mp3来自悟道了玄医道传承00:0044:54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

在医疗实践中,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共有十四经正穴361个。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口禾髎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从针灸治疗上讲,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所有腧穴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艾灸等对腧穴的刺激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如二白治疗痔疾,胆囊穴治疗胆疾等。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二、经穴的主治规律

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经脉所在,主治所及”。比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

第三节特定穴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一)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二)原穴、络穴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三)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

(五)下合穴

六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

(六)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因此,针灸治疗,强调准确取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为了准确取穴,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是以《灵枢·骨度》所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而确定的。

四、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