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戏曲的灵魂“擞儿” 《欧阳中石》
前言
在书中或在网上,在谈到老生唱腔时,常常提到“擞儿”这个词。什么是“擞儿”?不明白。我曾刻意从余氏唱腔中寻找这个“擞儿”音,因为理解错误,没有找到。近日读欧阳中石先生《京剧艺术漫谭》,才知道唱腔里的“擞儿”,指的是唱腔中的“颤音”。然而,“擞儿”的解释还远不至此,还有那些讲究呢?我们还是看下面欧阳中石先生文章吧。
戏曲的灵魂“擞儿”
《欧阳中石》
戏曲反映到舞台上是一种表演艺术,讲究三点:劲、数、味,汇集成一个字,便是“擞儿”。在京剧界唱腔有颤音,叫“擞儿”。余叔岩曾说“我无句不擞。”
“擞儿”代表什么呢?奚啸伯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蛐蛐相斗之前,伸伸须子,蹬蹬腿儿,使出的劲很有力量,这股子劲就是“擞儿”。运动员赛前的准备活动,舒活筋骨,展示精神,展示力量,这也是“擞儿”。“擞儿”就是一个振奋动作,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令人振奋的特点。“擞儿”是戏曲的神儿和魂儿,整个舞台都能用这一个字统一起来。沿此思路思索,不只唱腔上有,念白上也有,甚至连动作、伴奏上都有。
一、唱腔的“擞儿”
唱腔讲究颤音,用唱歌的办法是展示不出来的。比方说“赵奢二家”的 “家”,在此有颤音,出声时在于有“擞儿”没“擞儿”。“赵奢”的“奢”,收住了,收了回来,也是“擞儿”的表现,这样一来,戏曲的味儿自然化于其中。
二、念白的“擞儿”
念白也是如此。例如:“那诸葛亮出的帐去,一日不慌,二日夜不忙,到了第三日,不用我国工匠人等,只用战船二十支,兵卒五百名,茅草千担。天到四更十分,趁满江大雾,往曹营进发,那曹操以为是都督前去劫寨,吩咐放箭,借来十万支狼牙,特来交令。”在京剧念白中,不是按照日常说话的方式去叙述,而是带有音乐性的韵白,念白时声音变了,气势也变了,每句话都有弹力在其中,昂扬顿挫,给人以美得享受。同样,在慢的念白中,简单的话用复杂多变的的声音去体现。例如包公的“只恐你来去不得”,末尾的“得”字声调提上去了,并且拉长音,这样一下子就将气势激发到高潮。
三、动作的“擞儿”
唱念都有“擞儿”,武打也有“擞儿”,花枪之间相撞,劲儿就来了。武将出场时的亮相,干净利索,让人为之振奋。纱帽一动,纱帽上的红球一振,人物的精神就来了。水秀一抬一抖之间,人物感情蕴含其中。穿得靴子,底儿由许多层压制而成,很有弹性,却弹不远,穿上它,可以显示人物的威武和勇敢。所以说,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令人振奋的特点。
四、伴奏的擞儿
在动作中,空间阶段需要锣经伴奏,能给舞台制造气氛。叶盛兰先生的《群英会》周瑜的上场就很威武,有擞儿在其中。周瑜是在锣后上场,这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上场给人的感受。空城计中四位大将起霸后,诸葛亮道:“列为将军,哪位愿领一哨人马镇守街亭,当帐请令。”此时,第一个“嘟…仓”,打给诸葛亮,他看赵云,希望赵云请令;第二个“嘟…仓”,打给赵云,他思考后决定不请令;第三个“嘟…仓”,打给马谡,他站出请令。
通过三通鼓将人物心中的疑惑展现出来,观众看得十分明白,这就是伴奏中“擞儿”的魅力。
是故,“擞儿”是戏曲艺术中文化的结晶体,与人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涵,能够给人以启发和精神上的鼓舞。之所以喜欢戏曲,不只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育,使自己认识艺术和人生、艺术和社会的关系,领悟人生的真正价值,对自己是一种洗礼、陶冶和提炼。
《摘自欧阳中石《中国戏曲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