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历代本草汇言)
菊花
菊花(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等地。药材按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和怀菊、川菊。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耐 寒,稍耐旱,忌水涝,忌遮荫,喜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临床用名有菊花、菊花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吴普》曰:菊华一名白华(初学记),一名女华,一名女茎。
《名医》曰: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案《说文》云:蘜治墙也,蘜日精也,似秋华,或省作,《尔雅》云,蘜治墙;郭璞云:今之秋华菊,则蘜、(上艹下左辛右匊)、蓻皆秋华,字、惟今作菊,《说文》以为大菊瞿麦,假音用之也。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药性论》: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本草拾遗》: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胃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开宝本草》: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衍义》: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华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汤液本草》:菊花
内容:苦而甘、寒。无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本草发挥》: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而有土与水火。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本草蒙筌》:甘菊花
内容:衡州菊花 齐州菊花 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 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月令》云∶菊有黄花是也。余色不入药。)山野间,味苦茎青、名苦薏勿用;(苦薏花亦黄色,但气薄味苦,入药反损尔。)家园内味甘茎紫,谓甘菊堪收。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共葛花煎汤,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治。久服弗已,轻身延年。捣根叶取汁顿尝,(夏秋采叶,冬春采根。)救疔肿垂死即活。
(谟)按∶《月令》于桃、于桐,但言花而不言色,独于菊曰黄花,取其得时之正,况当其候,田野山侧盛开,满眼皆黄花也。《月令》所取,不无意焉。入药用黄,盖本诸此。又考根、苗、花、叶,亦可共剂成方。三月上寅日采苗,六月上寅日采叶,九月上寅日采花,十二月上寅日采根。并阴干百日,各等分称匀。择成日制之,捣千杵为末。用蜜炼熟,豆大丸成。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乌,二年齿落更生,三年貌如童子。至贱之草,而有至大之功。特附其详,以为老者益寿之一助尔。
《本草纲目》:(《本经》上品)
【释名】节华(《本经》)、 女节(《别录》)、 女华(《别录》)、 女茎(《别录》)、 日精(《别录》)、 更生(《别录》)、 傅延年(《别录》)、 治蔷(《尔雅》)、 金蕊(《纲目》)、阴成(《别录》)、 周盈(《别录》)。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崔实《月令》云:女节、女华,菊华之名也。治蔷、日精,菊根之名也。《抱朴子》云:仙方所谓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茎、花、实之名异也。颂曰: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颍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
【集解】《别录》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弘景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之,取种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惟花白,五月取之。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藏器曰:白菊生平泽,五月花,紫白色。
颂曰: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种类颇多。惟紫茎气香,叶厚至柔者,嫩时可食,花微小,味甚甘者,为真;其茎青而大,叶细气烈似蒿艾,花大味苦者,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如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宗奭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
瑞曰: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时珍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说出《周礼》。
花(叶、根、茎、实并同)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
损之曰:甘者入药,苦者不入药。
杲曰:苦、甘,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
时珍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谨按:张华《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范致能《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故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之才曰: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经》)。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别录》。陶陶,纵缓貌)。治头目风热,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并无所忌(甄权)。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大明)。养目血,去翳膜(元素)。主肝气不足(好古)。白菊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弘景)。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藏器)。
【发明】震亨曰:黄菊花属土与金,有水与火,能补阴血,故养目。
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西京杂记》言: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附方】旧五,新六。
服食甘菊:《玉函方》云: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老翁,变为儿童也。孟诜云:正月采叶,五月五日采茎,九月九日采花。
服食白菊:《太清灵宝方》引:九月九日白菊花二斤,茯苓一斤。并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藏器曰:《抱朴子》言刘生丹法,用白菊汁、莲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服也。
白菊花酒:《天宝单方》: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苏颂《图经》)
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方》)
膝风疼痛:菊花、陈艾叶作护膝,久则自除也。(吴旻《扶寿方》)
癍痘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日食三枚。浅者五七日,远者半月,见效。(《仁斋直指方》)
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大人小儿皆宜,屡验。(《救急方》)
疔肿垂死:菊花一握,捣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方也。冬月采根。(《肘后方》)
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危氏《得效方》)
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方寸匕。(《外台秘要》)
眼目昏花:双美丸: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瑞竹堂方》)
花上水
【主治】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大明)。
《本草经疏》: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 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 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 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浅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
《雷公炮制药性解》: 甘菊,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症,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自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菊,大伤胃气,慎之。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茎叶根实并同。
【核】曰∶出川泽田野间,雍州南阳山谷者最胜。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茎叶花实,种不同。即菊谱所载∶龙脑、新罗、都胜、御爱、玉球、玉铃、金万铃、银台、棣棠、蜂铃、 鹅红、桃花顺圣、浅紫红二色、邓州黄、邓州白等,亦不能尽收也。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瓣,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浅色间色,大小之别。味有甘苦酸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之分。唯以单叶味甘者入药,即菊谱中名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若蜂窠,中有细子。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修治唯阴干。术、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龟黾,说出周礼。风俗通云∶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得上寿。又吴末朱孺子,入玉笥山,餐菊英,乘云上升。康生亦服甘菊而仙。终南五老洞碑,载汉永寿出墨菊,其色如墨,用其汁以书。背萌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永不饥渴。一种名薏者,茎青肥大,形似蒿艾,味綦苦涩,误服则泄人气,又不可不辨。
【 】曰∶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 ,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 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 不媚者则耐久。更生延年,名实相副,夫奚疑。(承乃制,则不亢。亢则害,无承制矣。从来以热极似水者,引亢则害承乃制作证,自不知其背谬耳。能持物轻,不媚耐久,真堪警世。)
《本草崇原》: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则耐老延年。
《本草新编》:甘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胃、肝二经。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收眼泪翳膜,明目有神,黑须鬓颇验,亦散湿去瘅,除烦解燥。但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方,间有用之者,又只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花不但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济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中之气也。(甘菊花退胃火,而不损胃气,实有奇功。)
或问甘菊花治目最效,似乎肝经之专药,而吾子独云可退阳明之胃火,不识退阳明何等之火病耶?夫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尤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退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痿病,乃阳明之虚火作祟也,甘菊花正治阳明之虚火,所以相宜。)
或问甘菊花,人服之延龄益算,至百岁外仙去者,有之乎?抑好事者之言也?吾子既遇异人传异术,必有所闻,幸勿自秘。曰:予实未闻也。或人固请,乃喟然叹曰:吾今而后,不敢以异术为一人延龄益算之资也,敢不罄传,与天下共之乎。
夫菊得天地至清之气,又后群卉而自芳,傲霜而香,挹露而葩,而花又最耐久,是草木之种,而欲与松柏同为后凋也,岂非长生之物乎。但世人不知服食之法,徒作茶饮之需,又不识何以修合,是弃神丹于草莽,可惜也。我今将异人所传,备书于后,原人依方服食,入仙不难。岂独延龄益算已哉。方名菊英仙丹。采家园黄菊花三斤,晒干,入人参三两、白术六两、黄芪十两、干桑椹十两、熟地一斤、生地三两、茯苓六两、当归一斤、远志四两、巴戟天一斤、枸杞子一斤、花椒三两、山药四两、茯神四两、菟丝子八两、杜仲八两,各为细末,蜜为丸,白滚水每日服五钱。三月之后,自然颜色光润,精神健强,返老还童。可以久服,既无火盛之虞,又有添精之益,实可为娱老之方也,勿以铎之轻传,而易视之为无能。盖菊英为仙人所采,实有服之而仙去者,非好事者之谈,乃成仙之实录也。
或疑甘菊花药味平常,未必服之可以延龄。古人采食而仙去者,徒虚语耳。嗟乎。采菊英而仙去,吾不敢谓古必有是人。然菊英仙丹,实异人授铎。吾睹其方中之配合得宜,既无燥热之忌,实多滋益之良。服之即不能成仙,未必不可藉以难老也。
或疑甘菊花治目,杭人多半作茶饮,而目疾未见少者,是菊花非明目之药,而菊英仙丹亦不可信之方矣。嗟乎。菊花明目,明虚人之目,而非明有病人之目也。有病之目,即可用菊花治,亦必与发散之药同治,而不可单恃之以去风去火也。夫人之疾病不常,而人之慎疾各异。菊花之有益于人目者甚多,岂可因一二病目成于外感,而即疑菊花之非明目也。亦太拘矣。若菊英仙丹,纯是生气生精之神药,非止明目已也。又乌可因杭城之病目,疑菊而并疑仙丹哉。
或疑真菊益龄,野菊泄人,有之乎?曰:有之。或曰有之,而子何以不载也?夫菊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火,当用野菊。人因《本草》之书有泄人之语,竟弃野菊不用,亦未知野菊之妙。除阳明之焰,正不可用家菊也。
《本草备要》:甘菊花
宣,祛风热,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晕(风热),散湿痹游风。
以单瓣、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牧署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仙经重之。
《本经逢原》: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故《本经》专主头目风热诸病,取其味甘气清,有补阴养目之功。盖益金则肝木平而风自息,补水则心火制而热自除矣。其治恶风湿痹者, 以其能清利血脉之邪,而痹湿得以开泄也。又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紫者入妇人血分。观《金匮》侯氏黑散、《千金》秦艽散,俱用菊花为君,时珍所谓治诸头目,其旨深矣。近有一种从番舶来,六月开花,但 有正黄而无间色,岂特黄州脱瓣为异哉?《本草崇原》: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花有黄,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
《本草经解》:菊花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 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秉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
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 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张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 内眦,心为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炎则刑肺金脾土,而皮肤肌肉皆死,菊花秉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 火而主皮肤死肌也。
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菊花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以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
《本草从新》:甘菊花
内容:宣、祛风热、补肺肾、明目。甘苦微寒。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能益肺肾二脏。以制心火而平肝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目泪头眩。散湿痹游风。家园所种。杭产者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有黄白二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术、枸杞子、地骨皮为使。菊青叶。救垂危疔毒。(以叶捣烂、入酒绞汁饮之、其渣敷于毒上、神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得配本草》:菊花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晒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晒干用。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本草求真》:野菊花:[批]散火气,消痈毒。
野菊花专入肺、肝。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是以经验方治瘰疬未破,用根煎酒热服,渣敷 自消。孙氏治毒方用此,连根叶捣烂,煎酒热服取汁,以渣敷贴,或用苍耳同入,或作汤服,或为末酒调,自 无不可。《卫生简易方》。但胃气虚弱,切勿妄投。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甘菊:[批]祛风养肺,滋肾明目。
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 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 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痛眩运,风浮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平 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 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
《神农本草经读》:甘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徐灵胎曰: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本经疏证》:菊古作鞠,鞠,穷也。菊曷为其义为穷,将无以花事之尽耶,则不可为木芙蓉款冬等花言矣,得无以其不结实耶,则不可为宿根繁生言矣。然则穷果安在?盖穷于上者必反下,剥固九月之卦,菊正以九月花,过是即为复矣,而婆娑剥尽之在上者,纵枯且萎,仍无所谓零与落焉,则谓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讵不可欤,此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义也。菊虽宿根重生,然至三月已后,新根既成,旧根遂烂,则谓其因新根坚固枯萎自脱不可欤,此本经主皮肤死肌之义也。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则谓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不可欤,此本经主恶风湿痹之义也。菊之气无间茎叶根花,菊之津尤能上通下达,此久服之所以能利血气,而仲景于侯氏黑散以之为君,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则风之穷于外而不归,与穷于上而不归者,其旨固不殊也,即一端而扩充之,其用不可量矣。
《本草撮要》:【甘菊花】
内容:味兼甘苦。入手太阴经。功专清头目风火。得枸杞便能下行悦肾。术、杞、地骨 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
《本草害利》:菊花
〔害〕苦寒之品,非胃家所宜。《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故丹溪曰:野菊服之,大伤胃气是也。
〔利〕甘苦微寒,补益金水,善制风木,去胸中之热,祛头目之风,白术、枸杞、地骨皮、桑白皮为使。
〔修治〕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者为上。杭州黄白茶菊,微苦者次之。其余苦菊,单不入药,或炒黑,或煨炭,或生用。九月采摘曝干。野菊苦辛惨烈有小毒,调中破血,治痈肿疔毒,连茎叶捣,敷服皆效。
《本草分经》:甘、苦,微寒。能益肺肾,以制心火而平肝木,祛风除热,明目散湿痹。
《本草择要纲目》:甘菊花
内容:(菊之品凡百种。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性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 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 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 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 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也。)
【气味】 苦平无毒。又苦甘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盖其性属土与金有水与火。
【主治】 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补阴血而养目益肝木。祛身上一切游风。目脱泪出。盖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 则损人胃气。即野菊花也。色黄而小。心如莲子。治痈肿疔毒瘰眼 。
《玉湫药解》:甘菊花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菊花清利头目,治头目疼痛、眩晕之证。庸工凡治头目,无不用之,今古相承,不见其效。不知头目眩晕,由湿盛上逆,浊气充塞,相火失根,升浮旋转而成。愚妄以为头风,而用发散之药,此千试不灵之方也。
《饮片新参》:白菊花
形色:色白丝瓣。
性味:清香微甘凉,有如意油气。
功能:清头目,疏风热。
分量:一钱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风寒头痛,及中寒泄泻者忌用。
黄菊花
形色:瓣色金黄,心微赤。
性味:辛香凉,微苦。
功能:清头目,散风热。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或炒用。
禁忌:风寒头痛,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
附注:鲜菊花根叶,捣敷疔毒,良验。
野菊花
形色:色黄小朵。
性味:苦香。
功能:清肝泻热,治头痛目赤。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风寒头痛者忌用。
滁菊花
形色:瓣白心黄。
性味:苦香。
功能:清肝息风,治头目痛。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外感头痛者勿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炮制】
《中药大辞典》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
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现代药理研究】
1.菊花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冠、强心作用。菊花煎剂能扩张冠脉,减轻心肌缺血状态,也可加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耗氧量。
2.菊花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3.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水煎剂和水浸剂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 PR8 和钩端螺旋 体有抑制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本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抑菌作用。
4.菊花有抗疟作用。
5.菊花有抗衰老作用。其煎剂给小鼠灌胃,能增强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酯质 的含量,延缓动物衰老。
6.菊花有抗氧化作用。
7.菊花还有保护人红细胞膜、降压作用。
(整理/李一时)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