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本是画皮术,安阳鹤壁是一家——年画背后的地理密码
当今的考古界,将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定位为殷商时期,将出土文物的地方考证为“殷墟”,实在是天大的谎言,是一种考古上的“画皮术”。
本号前面文章《安阳殷墟:一百年的造假工程》《青梅胜过DNA,秒断曹操墓真假》已经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这种造假的可疑之处,在此不再累述。
有朋友问:如果说安阳殷墟是造假的画皮术,那究竟是谁在造假?造假的目的是什么?今日安阳原来的真名,到底叫啥?
第一个问题:安阳殷墟,是谁造的假?造假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叫做“东北易帜”。所谓东北易帜,就是在1928年,张学良将五色旗改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口号是“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之所以要“易帜”,是因为当时北方的民国政府和南方的国民政府,根本就是两个政权,所以才有两种国旗。这两个政权,想要合并,所以才有“易帜”一说。
本号前面文章指出,今日中国的领土是经过多次兼并战争后的结果,历史上的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其实是属于不同的地方政权。成立于19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经过北伐战争,兼并了北洋政府;再经过“东北易帜”,兼并了民国政府,成了表面上的大赢家。(详见《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民国政府,究竟有什么区别?》)
根据相关资料,张学良的民国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7月达成易帜协议,原定于7月24日正式宣布东北易帜;后又推迟到10月份;最后于1928年12月29日付诸实施。
虽然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是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政府的底盘要比南京国民政府底盘大得多,国民政府干的实际上“蛇吞象”的买卖。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一个南方政权,在北方根基薄弱,吞下之后如何能站得住脚跟,是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儿。
怎么办呢?洗脑术上场!
1928年5月,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成立。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召开,蔡元培主持宣告该机构正式成立。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11条。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行政管理机构总办事处设在南京。
中央研究院下面,又设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任所长。
这个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掘安阳殷墟。1928年-1937年,傅斯年在今日安阳进行了15次田野考古发掘,最终结论是:中国商代晚期盘庚迁殷的都城就在此处。
既然殷朝在此处,那么史料中的中原就在此处;既然中原在此处,那么此处自古以来就是汉的地盘;既然此处是汉的地盘,那么也必然是明的地盘;而南京国民城府代表的,正是反清复明,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正是汉的天下。
1928年改旗易帜,1928年殷墟发掘,看似偶然的事件,其中隐藏着人为的必然目的:一个殷墟发掘,就将整个北方给“汉化”了,民国的子民心甘情愿的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子民,高明不高明?
这种洗脑术,确实高明。不过,仔细探究下来,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证明此地是殷墟的甲骨文。
根据相关资料,甲骨文在安阳正式出土的时间是1899年,其后的时间里,著名的研究者包括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商承祚、王国维等。而在1928年之前就已经问世的专著中和殷商联系起来的有:
1914年《殷虚书契考释》,1916年《殷虚书契待问编》,作者为罗振玉。
1915年《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9年《殷墟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作者王国维。
1920年《簠室殷契类纂》,作者王襄。
1923年《殷虚文字类编》,作者商承祚。
通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当时叫做“殷墟书契”或者“殷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些文字的出土地安阳,在古代是殷地。
而傅斯年等人9年殷墟发掘的结论是: 中国商代晚期盘庚迁殷的都城就在此处(今日安阳)。
1928年之前,是用殷墟来命名出土文物;1928年以后,用出土文物来证明殷墟所在,其中的逻辑和目的,怎能让人不感到奇怪?
与此同时,两个民间传说广泛在安阳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一个是洪洞县大槐树底下的传说,说是很多地方的人来自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这些人共同的特征就是小脚趾的指甲盖呈现两半。这个传说的内涵是:我们的先祖是清朝的鳌拜。(详见《你不知道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真相:和鳌拜有关》)
另一个是胡大海在安阳屠城的传说,说是明朝大将胡大海年轻时做乞丐在安阳受了欺负,得了天下后向朱元璋提出屠城复仇的要求。朱元璋思考再三,竟同意了胡大海的无理请求,同时下诏,准许他屠杀“一箭之地”的百姓。于是胡大海在安阳大开杀戒,血流成河。这个传说的内涵是:安阳这个地方,和明朝有仇。
官方说这里自古就是中原之地,民间说这里的人们是清朝鳌拜的后代;官方说这里是明朝彰德府,民间说这里的人们和明朝有血仇。谁和明朝有仇?复明者,必反清,国民党正是靠反清复明起的家!
那么综合以上两个民间传说,今日安阳在历史渊源上均指向清朝,这也印证了本号前面也多篇文章所讲——这里历史上曾是玄烨大本营,清朝内八旗之一康熙八旗所在。(详见《千秋伟业玄烨创,龙兴之地在安阳——满清历史真相(四)》《也许,你的祖上就是八旗子弟!清朝和八旗真相大揭秘》)
官方结论和民间传说,你觉得哪个说谎的可能性大些呢?
——————————
第二个问题:今日安阳原来的真名,到底叫啥?
我们上面从多个角度说明,今日的安阳,并非史料中的殷墟所在,也和殷商无关,“安阳”这个名字,不过是南京国民政府出于统治需要而画的一张皮,其目的是将广大北方地区“汉化”。
那么今日安阳这个地方,原来的真名叫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副过去百姓家里中堂会经常悬挂的一副画:松鹤延年图。
从自然的角度,鹤喜欢在沼泽地带活动,而松树呢害怕积水,所以这两种生物其实很难牵扯到一起。
两种不相干的生物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其真正的内涵是今日安阳的地图。
卫星地图上,北到安阳县铜冶镇,南到鹤壁市淇县黄洞乡,东到安阳县马投涧镇,西到安阳市林州市合涧镇,期间的地形,颇像几棵高低不一的树,树上有的地方像松针,有的地方像松果,综合来看,是谓“松”。
北到安阳县安丰乡,南到汤阴县,东到安阳县白璧镇,西到安阳县蒋村乡,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两只仙鹤,是谓“鹤”。
美术功底不行,大家凑合着看。
鹤部分的大图,看白色部分,身子在安阳市,尾巴在白璧镇,头在洪河屯乡,嘴巴在安丰乡,脚在汤阴县,整体还是很明显。
那这个“松鹤延年图”,和今日安阳的真实身份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在安阳市的南边,有另外一个城市,叫做鹤壁市。
很有意思的是,“鹤壁”这个地名,在1928年之前的史料中,一片空白。
我们上面图上看到,今日安阳的地形像两只鹤,是不是和“鹤壁”有关呢?
答案是肯定的。
壁,在古代有的地方指瞭望塔,上大下小。
卫星地图上,北到安阳县马投涧镇,南到鹤壁市淇县,东到安阳市汤阴县,西到鹤壁市鹤壁集镇,其间的地形颇像一个瞭望塔,是谓“壁”。
那么北到安阳县安丰乡,南到鹤壁市淇县,东到安阳县白璧镇,西到鹤壁市鹤壁集镇,期间的地形,一部分像鹤,一部分像瞭望塔,合在一起,是谓“鹤壁”。
今日安阳和今日鹤壁本属一家,这种历史也可以从建国后的行政区划变动中略窥一斑。根据公开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 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 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曾一度划归鹤壁市(后划归安阳)。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综上所述,今日安阳本来的地名,应该叫做鹤壁。
那么,为什么“鹤壁”这个地名在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呢?
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由于战乱等原因,相关资料遗失了。
第二种可能,这个地方的人们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料,多是长江流域的史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仅此而已。
第三种可能,相关资料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鹤壁的真实史料被人为删除或者掩盖起来了,所以不为大众所知。
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