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限制下美国建造的通用型轻巡洋舰——亚特兰大级
一战结束后,面对大洋对岸崛起的美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无力再维持新的海上军备竞赛,只好期望通过条约来维系世界海军军力平衡。
英国拥有众多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航线,为了保护这些利益,对其海军来说最重要的舰种是巡洋舰,尤其是续航力强并有一定战斗力的轻型巡洋舰。条约将英国巡洋舰的总吨位限制在了339000吨,其中轻巡192200吨,这个份额可以说远远不够,皇家海军对此喊出的口号是“决不能冒险将巡洋舰数量降到70艘以下”。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有限的吨位里,缩小巡洋舰的体量,以求建造更多的巡洋舰。这么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由于条约并没用吨位来区分轻重巡洋舰,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英国小吨位轻巡面对其他国家轻巡时,势必会处于劣势。例如在1933年,英国就对美(15门6英寸主炮的布鲁克林级)日(15门6英寸主炮的最上级)之间展开的超级轻巡竞赛提出过外交抗议。随后英国一边建造12门6英寸主炮的万吨南安普顿级来抗衡,一边试图继续通过外交说服其他国家不要建造8000吨以上的巡洋舰。
美国布鲁克林级轻巡,排水量达到了9700吨
1934年,英美日法意五国代表再次齐聚伦敦进行延续旧条约的磋商。结果会议很不顺利,日意的中途退出,导致最后只有英美法三国签约。虽然结局不算完美,但是说服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在1942年前不建造超过8000吨和6.1英寸主炮巡洋舰,英国人也算是成功了一半。
美国设计后条约时代轻巡
伦敦会议召开的同时,作为大萧条后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部分,海军扩建计划《文森·梅拉特法案》在国会获得了通过。
美国海军的扩建从1935年开始,正好赶上了第二次伦敦条约签署,美国未来轻巡便被戴上了不超过8000吨的紧箍咒,再想等同于布鲁克林的战斗力已是不可能。因此美国对条约型巡洋舰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调整:以布鲁克林级为蓝本加以小型化;主要作战使命是担任驱逐舰编队核心;通用化设计,具有一定对空作战能力,并能担负反潜作战。
1935年底,美国“全能”轻巡开始设计招标,但结果却和海军开始预想的大相径庭。作为通用型轻巡,反潜功能不是什么大问题,无非是安装声呐和深弹投掷器。让海军大伤脑筋的是防空功能,这涉及到了主炮的选择问题。
海军的初衷是选用布鲁克林的MK16型6英寸主炮,而不是“自降身价”去使用驱逐舰装备的MK12型高平两用炮。可问题在于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让MK16型三联装炮塔具备对空射击能力根本不切实际,除非对俯仰和装填系统重新设计,这可不是三两下能完成的工作,而且炮塔重量的增加也会让8000吨以下的舰只消受不起。
海军钟意的三联装6英寸主炮
其中有一种设计方案让海军很感兴趣,就是装备3座三联装6英寸炮负责对海,再搞些单管或者双联装5英寸炮塔负责对空。但是这种混装火炮的设计必须安装各自独立的火控系统,不但射击指挥繁复,重量也会大大超标,最后不得不放弃。
随着太平洋局势日趋紧张,海军不得不接受现实敲定了设计方案,并在1938年国会上通过了造舰提案,并列入1939年财政预算。新式通用轻巡计划建造4艘,首舰计划1940年开工,其余的也在1941年之前开工,编号为CL-51到CL-54,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
亚特兰大级通用型轻巡洋舰
船体设计
亚特兰大级标准排水量6000吨,满载排水量7400吨。船体长164.9米,宽16.1米,吃水6.25米,长宽比高达9.9,船型介于传统的巡洋舰与舰队驱逐舰之间。作为布鲁克林级的缩小版本,亚特兰大级很多地方借鉴了其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非主流”方尾。之所以采用这种“破坏美感”的设计,一是为了艉部的深水炸弹滑轨能顺利投弹;二是可以在长宽比达到9.9的同时减小舰体长度,增强耐波性和稳定性。
方尾船型
武器配置
主要武器为16门Mk12型5英寸38倍径高平两用炮,安装在8个双联装炮塔内,分布为前3后3、后舰桥两侧各1座。该炮塔单个重49吨,仰角为-15度到85度,电力驱动下俯仰速度达15度/秒,回旋速度25度/秒,能以任意角度装填。由于受船体限制,无法安装像战列舰上那样的自动装填系统,而是靠人力半自动装填,因此最大射速只能达到15发/分(战列舰为22发/分)。
Mk12型5英寸火炮的防空能力毋庸置疑,海军担心的是它的对海平射威力,能否对抗日本8000吨以上装备了6英寸火炮的巡洋舰。不过单舷14门5英寸炮每次齐射能投掷343公斤弹药,再配上单炮15发/分的射速,贴近距离后放手一搏也不不至于毫无胜算。
二级武器为3座四联装1.1英寸速射炮,分别位于前舰桥两侧和后舰桥上方,这种速射炮是二战前美军战舰的标准近程防空武器,后来被“40毫米博福斯+20毫米厄利孔套餐”所取代。
为了符合驱逐舰领舰身份,舰上还是象征性地安装了2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分别位于后舰桥两侧的炮塔前方。
装甲防护
舷侧主装甲带从艏部炮塔一直延伸到艉部炮塔,厚度为3.75英寸,大约覆盖了舰体全长的67%,但受限于排水量宽度与下延并不大。主装甲带之外的艏部舷侧装甲厚1.1英寸,艉部厚1.8英寸。水平装甲厚1.25英寸,此外在5英寸炮弹药库部位追加了1.25英寸水平装甲。此外舵机舱设计了独立的装甲盒,四周厚度为2.5英寸。
总体来说,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能在正常交战距离抵御5英寸穿甲弹,这对于只使用了585吨装甲板的轻巡来说,也算合格。
动力系统
采用4台单烟道燃油锅炉和2台蒸汽涡轮机,总功率70000马力。没采用以往巡洋舰的4轴驱动,而是驱逐舰惯用的双轴驱动,最大航速32.5节。这个航速作为驱逐领舰似乎不够,但原罪还是排水量的限制,想加大输出功率就得增加机组重量,这可是个无底洞,最终只能采取这个折中方案。
高速航行
结语
1942年,4艘亚特兰大级在美国海军最困难的时候入役,并作为新锐巡洋舰迅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中。其中亚特兰大号和朱诺号在战争里光荣战沉,圣地亚哥号和圣胡安号则坚持到了日本投降,在1946年就被退役封存。
1942年的圣胡安号,该舰幸存到了战后
亚特兰大级的设计初衷并非是纯粹的对空作战,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发展,防空成为了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重要任务。作为通用型轻巡设计的亚特兰大级,由于选择了5英寸高平两用炮作为主炮,爆发出了巨大的防空作战潜能。其旺盛的对空火力不但远超其他只装备了老式25倍径5英寸防空炮的条约型重巡,甚至比装备了10座双联装5英寸高平两用炮塔的新式战列舰都强,毕竟战列舰单舷只能发挥10门5英寸炮的火力,而亚特兰大级单舷火力则高达14门。
衣阿华号战列舰上的127毫米双联装炮塔
亚特兰大级设计之初的本意是用来执行通用任务,因此侧重于执行二维平面任务的稳定性,并不是一个完全符合防空作战的高安定性射击平台。主要原因在于腰部的2座5英寸炮塔增加了两舷的重量,全部主炮侧射时会加剧船身的横摇,像钟摆一样久久不能稳定,这对防空作战来说负面影响很大。
美国随后建造的“奥克兰”级就取消了腰部主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防空巡洋舰。但是由于亚特兰大级的16门5英寸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太过抢眼,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防空型巡洋舰的开山之作,这也算是武器研制中难得的种豆得瓜意外之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