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张宁作品: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张宁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张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二十世纪驰名中外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海伦·凯勒所著的自传。她被马克·吐温誉为十九世纪两个奇人之一,另一位就是拿破仑。她是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奇就奇在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被她的惊人的毅力和笑对厄运的勇气深深震撼了!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因疾病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是如何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海伦不是生来就如此伟大,她也有过一段痛苦、无知、狂暴的日子。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生的贵人——莎莉文老师。在老师、亲人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百折不挠,终于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了知识的神奇,在磨难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用指尖来“看”世界、“听”世界和理解世界;用心去热爱生命,感受人生,精彩活出每一天。就像崖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更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甘霖。学习盲文,手指磨破了也不在乎;学习说话,每天都练的口干舌燥。一年又一年,最终她得到了回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哑人。并且她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成为一名被历史铭记的伟人。
读着这本书,我产生过很大的疑惑,它是否出自正常人之手?因为海伦对周围事物的描写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生动,根本不像生活在无声无语、黑暗世界里的人所写。她描绘在田野中漫步,在水中划船嬉戏,在花园里采摘鲜花、捕捉昆虫。这些文字是多么鲜明活泼、多么富有生机!但真正触动我的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幻想。苦难的海伦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躯体,祈求上苍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主要看人,要长久凝视亲爱的莎莉文老师,看看自己周围的亲人和朋友们。第二天她要看看黎明时由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去博物馆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去剧院或者电影院享受色彩和动作美。第三天她将奔向城市大街,站在繁华的角落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睁大眼睛浏览令人敬畏的建筑和五光十色的景像,她还要去公园、去工厂、去贫民窟……第三天即将结束,还有好多想看的东西没有见到,但海伦非常知足,当黑暗再次袭来之时,她的内心早已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三天时间对我们而言实在太短暂了,但对海伦来说是多么的长久、多么的宝贵!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四肢健全、五官齐备的正常人拥有了多少天光明?是否会懂得“怎样使用眼睛”,是否会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海伦说:把别人看见的光明当作是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是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是我的快乐。她是如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而当今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经不起一点点风雨。我们时常听到和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学生遇到一点挫折或者高考不理想或者被老师、父母批评几句,立马就跳楼轻生,真令人痛惜!和海伦比起来,他们的生命太脆弱、太渺小。
生活其实并不容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坎坷与磨练,人才能真正长大,要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假设一下,如果让每个人都聋盲几天,那他以后会不会更加珍惜光明,珍惜眼前人和眼前物呢?海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健全人没有理由虚度光阴,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用心去生活,去拥抱每一个即将到来的黎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本栏目主编:张仿治
作者简介:张宁,1958年出生,浙江省医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退休后在北仑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学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