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半壁江山,天下群雄响应,吴三桂为什么没能“反清复明”?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吴三桂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诛杀太子太保、云南巡抚朱国治,下令“蓄发、易衣冠”,并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反清战争,并得到了江南大部地区的相应。在当时“反清复明”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吴三桂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

形势大好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起兵后,吴三桂的征途异常顺利,到康熙十五年四月的时候,吴三桂已经从云贵地区打到了湖南长沙,而此时的清军在武昌一代云集,却不敢渡江。当时是,广西孙延龄、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四川罗森、宁羌王辅臣等都宣布起兵抗清,而台湾的郑经也早已渡过海峡进军漳泉。

致命错误

一、迁延不进
虽然吴三桂带了几十年的兵,可是在战略上却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首先,他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要知道当时的康熙王朝已经是四面楚歌,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大起义,清兵一方面早已乱了阵脚,忙于东征西讨,另一方面也的确人心不定,毕竟清朝当时才立国三十年。而此时的吴三桂并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北上,而是在坐拥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迁延不进。
其次,如果说吴三桂的志向就是割据一方,与清朝分庭抗礼,那么他就应该西出巴蜀以及关中地区,占据崤山以及函谷关,加上长江天险的保护,完全就是吴蜀联合抵抗曹魏的局势,可惜,他也没有这么做。
二、反清复明?
吴三桂真的是在“反清复明”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他下令蓄发易服并且声称“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但是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一月,在仅仅起兵一年之后,吴三桂便登基称帝。
这样一来,吴三桂就真的成了一个出师无名的“叛贼”了。要知道,当时北方有多少移民在等待着“王师北定中原”,可是大明的“王师”怎么就突然间变成了“大周”?吴三桂分明是将自己置于炉火上!曹操当年不称帝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吗?
尽管曾经占据半壁江山,天下群雄响应,吴三桂就这样与成功擦肩而过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反清浪潮,二十多岁的康熙仅仅用了八年就平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