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类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人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拥有旧石器时代的情绪;中世纪的机构;神一样的技术——这极其危险,而且现在整体上正接近危机点。
人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拥有旧石器时代的情绪;中世纪的机构;神一样的技术——这极其危险,而且现在整体上正接近危机点。
人们曾经对未来充满憧憬,但现在却开始变得犹豫踟躇。
未来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曾经成为“未来”的梦想不断恶化,它的影子变得尴尬而模糊。
即便是这样,这对每个人来说也不是真实的。
未来是一种心理结构,一个人如何对未来进行想象和作出反应,取决于这个人是谁和他身处何方。
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对未来抱有更为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几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而在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实际收入的下降让人们对未来的态度变得游离,一部分人开始反思。
在这个发展过于迅速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不适,因为事情失去了控制,社会飞速向前,而且不能理解。
人们可以弄清楚周围大多数事物的工作原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仅仅是一台家用洗衣机,要是想了解它,你就需要拥有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学位。
复杂性代表着不稳定性,但是这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为平常的一个标志。
世界的轴心已经向外转移。
有一件这样的事情。
韩国有一对在网上认识的夫妇,因为痴迷于在“守护之星”的虚拟世界中养育一个虚拟化的孩子而饿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故事。
当时这对事业夫妇把亲生女儿独自留在家里,却在汉城的一个网吧用12小时照顾一个名叫阿米娜的虚拟女儿。
显然,虚拟的孩子比现实中的更令人满意。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也许会被当做一个痴迷于电脑游戏的例子。
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在情感上编程的机器时代!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目的和亲密关系的故事。
也是一个关于社会互动、成瘾以及一个人如何分辨现实与虚拟的故事。
我们古老的大脑,显然没有更好的设备用以区分真正的关系、准社会关系或者现象中的社会关系。
人们努力在机器人的程序里设定人文关怀。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认为,培养人和机器的关系是非常危险的。
她认为,“把机器人社会化没有什么好处。”
弱势群体将会和机器人产生联系,把机器人当做人类,对其产生出依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
“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一种错觉,这种错觉认为模拟的同情已经足够多了。”
总体来说人类确实正在进入这样的状态:
人们对技术的期待越来越多,而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
且慢!
在我们和机器建立起情感关系之前,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么做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技术,毕竟是一个手段。
而我们是否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出发时候的目的和志向?
技术是推动者,而不是目的本身。
技术要与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伦理学家站在一起。
我们需要的是与知识并行的智慧,与计算机代码并行的道德规范。
机器最早产生于帮助人类做一些枯燥、危险的工作,其英文词源是捷克语robota,意为“劳役”、“苦工”。
用机器来代替人类完成枯燥和危险的工作是完全合理的,我们的目标是降低人力成本,增进人类的互动和关系。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技术产生了更多的期待,21世纪的主导似乎变成了以机器为中心。
人们逐渐减少了与他人的互动,在越来越多的角色和关系中,人们被机器取代。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正在接受关于iPhone收集的强迫行为治疗,你甚至可以买到一个带有iPad支架的训练便盆,机器人在抚养儿童……
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和力量,正处于一定程度的失衡——这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基本问题。
可是,人们在保持沉默。
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绑在了移动设备上。
这些移动设备不断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阻止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信息每时每刻侵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不断获取和传播信息,所以没有时间整理一下头脑。
或许,这正是我们喜欢的。
因为停下来去反思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问题太可怕了。
我们来到熟悉的咖啡馆。
大城市的咖啡馆实质上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场所。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着各类智能设备。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咖啡馆里已经坐满了人。
但是所有的人都在发信息,而不是说话。
没有噪声、没有交谈、没有笑声……
有人正在埋头做PPT,有人正专注于微博和朋友圈。
大多数人都在传播信息而不是接收,并专注于“过分的自我关注”。
就算你想起身呐喊,但你的声音会很快淹没在无处不在的信息覆盖中,显得毫无意义。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在一分钟之内被那对饿死自己亲生女儿的韩国夫妇激怒,下一分钟却又忘记了他们。
数字化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冲淡了我们的记忆。
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独。
▼ 不要再逃避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