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并进,农村课改的有效途径
张雁华
对于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人们关注的恐怕不只是它的形式,更多的是它的实际成效。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新课改如何操作,成了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笔者几乎跑遍了辖区内的农村中小学,对他们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想通过“解剖麻雀”,就农村地区如何开展新课改谈谈本人的一管之见,期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现状分析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基本上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工作任务重(常常是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一肩挑),无暇继续学习,加之信息比较闭塞,知识老化严重,已经落伍于当今的信息时代。可是他们又确实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臣,正因为有他们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千百万农家子弟才得以“跳龙门”。面对新课改,他们不是不求上进,可是由于自身基础薄弱,确实不知道怎么办,感到十分茫然和无助。
解决的对策
上述现状昭示我们,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新课改,不仅仅是缺少课改理论指导问题,也不只是要关注“三农”问题,更不是搞几个课题研究就能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既要正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又不能背离新课改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和业务指导工作。笔者以为,多元并进乃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所谓多元并进就是指通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培训、新课程通识培训、示范课引导、新课程理论提升四个方面的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教育理论基础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师范专业的老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他们了解学生、解读新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通识培训是广大教师解读新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通识培训,他们可以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宗旨、主导思想以及操作的基本要领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操作新课程的理论支柱,为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示范课引导。示范课可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操作新课程提供有效范式。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如何操作新课程确实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为他们提供示范课就显得特别重要,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他们展示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新课程的模式。当然,此刻也应告诫他们,尽管操作新课程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千万不能模式化,否则就背离了新课改宗旨。
新课程理论提升。它追求的是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解读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实现对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将为新课程在更高层次上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保证。
上述四个环节在农村地区开展新课改中是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一个过程的四个方面。有时它们可同时进行,有时因时间或者精力的关系又可以分开进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有效推进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