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更值得赞美?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不是“我该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哪一种人”。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1965字
阅读时间:3分钟
本周的主题是:道德。
亚里士多德/我应该做哪一种人?
请想象两个人物。
一个心地善良,拥有杰出的道德性格,本性上就倾向于道德正确的行为。她几乎从未思考过道德问题,但总是能从本能做出正确的事情。如果别人问她,为什么如此为他人奉献自己,她总是说“我无法不这么做。”在她的行为里,反映的是她善良、充满同情心的本质,她乐于为他人牺牲奉献,总是热情地关怀穷人、病人、流离失所以及被歧视的人,为此,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让我们称呼她为特蕾莎修女。
第二个人物是一名精神患者,病症是他对其他人欠缺同情心。如果有人在他面前受苦,他完全不会有感觉,他会在旁边看,没有办法产生想帮忙的冲动。然而随着时间过去,他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同情心匮乏的问题,他对道德进行许多思索,理解最重要的各家理论,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此外,他还给自己设置了一套严格的纪律,虽然他的心是冷的,而且他的本性并不倾向行善,但他让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循道德的思考,他每次都重新克服自私的倾向,总是做出正确的事。此时他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在全世界消除贫穷的工作,由于贡献卓著,他也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让我们称呼他为富有纪律的精神病患。
在这两个假想的人物中,无论是特蕾莎修女还是富有纪律的精神病患,所做的都是道德正确的行为,从表面来看,两个人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特蕾莎修女有道德且良善的性格,所行的善事都是由衷而发,而富有纪律的精神患者却只是凭道德思索行动,内心没有同情和助人的渴望,他欠缺善良的性格。不过特蕾莎修女也欠缺道德的思维:她没有行事的原则,也无法为自己的决定说明理由,她就是一直行善,就像本能一样。
现在,你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两个人当中,谁是更好的典范?谁的人生更值得赞美?哪一个人更符合你所想象的道德理想?
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想游戏,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勾勒出德性伦理学,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效用论重点关注的是行为的结果,义务论强调检查行为本身有没有损害任何原则。而德性论则关注行为者本身及其性格。
所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最重要的并非我们的行为是否有好的结果,或者我们做的是不是好事,而是我们要成为美好的人。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不是“我该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哪一种人”。
当我们谴责或称赞他人时,着眼的常常都是他的个性与人格,比起判断他人的行为,我们更常判断他人的特性与本质。
我们赞美一个人富有同情心、有勇气、宽容、诚实、乐于助人;批评另一个人自私自利、不顾虑旁人感受、懦弱、吝啬、不诚实。而在行为上,诚实的人有时候也可以说谎,就像乐于助人的人有时也可以且应该说“不”。
我们评判他人首先不是依据他的行为,而是他内在的有点与缺点,如果有些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因为,其中呈现了行为者的性格与人格。借由作为,我们表现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特蕾莎修女的例子里:在她的德性行为中,显露的是她充满同情心的本性和善良的性格,如果她不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寝食难安,助人对她来说,是幸福与充实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富有纪律的精神病患的例子里,情况就不一样:他虽然依循道德思维而行为,但是背后没有充满美德的人格特质,道德就他而言,是一件纯粹理性的事情。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由于特蕾莎修女没有道德思维,如果她的道德直觉突然让她判断错误,或者完全失灵,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她还能依赖她的道德方向感吗?这时候,智性的理解会不会是很好的支柱,能帮助她修正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既善美又幸福的人生来说,性格美德与智性美德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美好的人除了正确的性格,也要有正确的思想。
富有纪律的精神病患和特蕾莎修女都各自只做了一半。前者是有了智性美德,尽管也值得赞赏,但他无法发展他自己,本性只能停滞不前;后者是有了性格美德,但善良的心性有可能某一天突然消失,缺少理智与良好理由的引导,情感随时可以犯错。所以,真正成功的人生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理性应该引导我们的性情——特别是万一性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理智也应该在具体的事态中协助我们做出判断。光是有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在具体的状况中,那个善究竟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需要非常纤细的道德神经,也就是经验和判断力。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中,这些目标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点上。就像美德一样:勇敢,位于胆怯和冲动冒进之间;慷慨大方,位于浪费和吝啬之间;友善可亲,位于谄媚和动辄争辩之间。每一项美德,都是各自向度上的黄金中点,拥有完美的黄金比例。而且,这些美德都是可以训练、熟练、调整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可以后天习得。只要反复做出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态度和性情就可以在心里生根:胆怯会消失,挥霍会减少,同情会增长。
而教育,应该增加追求快乐的一项——毕竟我们不只应该实践道德之善(富有纪律的精神病患),也应该要为此感到快乐(特蕾莎修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