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文豪徐铉访宋,赵匡胤派出一文盲应对,事后证明果然高明

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创者,都不可缺少勇气、运气、智慧,作为璀璨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在智慧方面更有独特的表现。

一次,南唐博士徐铉使宋,按照惯例宋朝要派一名押伴使陪伴左右,但令群臣不解的是,赵匡胤没有选择渊博之士陪伴徐铉,而是让人挑选了十个目不识丁的侍卫,然后随便点了一人作为押伴使。

一边是目不识丁的侍卫,一边是知识渊博的徐铉,两人注定没有话题,不可能产生共鸣,而侍卫肯定争辩不过徐铉,因此这一安排似乎也会让大宋丢脸。既然如此,那么赵匡胤此举的目的何在?其实不是赵匡胤糊涂,而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智慧,深得孔子使马圉之精髓。

赵匡胤称帝之后,发起了统一战争,在灭亡后蜀之后,将目光瞄向了南唐,并派大将曹彬讨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非常着急,就派徐铉出使宋国,一年之内二度向赵匡胤求和。

宋朝初年,南唐徐铉与兄弟徐锴、父亲徐延休号称“三徐”,名动江南,三人以知识渊博闻名于宋。其中,以徐铉名气最大,十岁能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合称“韩徐”。李煜派徐铉使宋,不仅看中徐铉在宋朝的名气,更看中徐铉的嘴皮子。

第一轮交锋中,徐铉向赵匡胤说:“李煜事陛下,如同儿子事父亲,如今没有什么过错,您为何还要讨伐南唐?”徐铉以“子孝父,无过错”来指责赵匡胤攻打南唐是不义。我们都知道,中国一贯讲究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如果霸王硬上弓,即便获胜了,但也会留下一些污点,赵匡胤需要有理有节的反驳徐铉质疑。这一轮赵匡胤反击得非常犀利,他说:“既然是父子关系,却分为两家,可以吗?”徐铉无言以对。

第二轮交锋中,徐铉向赵匡胤说:“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言极恳切,与赵匡胤争辩,反复再三,语气愈来愈凌厉。最后,赵匡胤辩不过徐铉,就拔剑而起,非常生气地对徐铉说:“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瞧瞧,赵匡胤虽是一介武夫,但也是不俗的辩才,尽管最终辩不过徐铉,但却能强词夺理。

按照惯例,宋朝要派一名押伴使陪伴徐铉左右,但徐铉知识渊博,又肩负说服宋朝息兵止戈的重担,陪伴徐铉之人,必然要遭受徐铉的语言轰炸,乃至因为辩不过徐铉而受辱。于是,群臣都以才华不如徐铉,而纷纷推脱押伴使一职,宰相赵普难以选拔,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听说之后,对赵普说他亲自来选押伴使。不一会儿,太监传旨给殿前司,让殿前司上报十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侍卫名单,赵匡胤看了之后,随手点了其中一个人说:“此人即可。”群臣大吃一惊,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侍卫陪伴徐铉,这不是胡闹吗?但赵匡胤钦点的,中书省官员又不敢再打扰皇帝,于是只好催促这名侍卫动身。

这名侍卫不知道为何派他为使者,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只能接受去陪伴徐铉。两人相见之后,徐铉不知道使者情况,就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才华毕露,这位侍卫无言以对,只是不断点头回应,周围人都更加敬重徐铉的才华。然而,他们一起住了几天,徐铉喋喋不休地说话,侍者却是没有回应,徐铉此时感到疲倦,再也不吭声了。

当时,宋朝的陶谷、窦仪等名儒都在朝为官,如果赵匡胤派他们去争辩,真的比不过徐铉吗?实际上,当时宋朝强大、南唐弱小,陶谷、窦仪等与徐铉争辩,可能胜、也可能败,这种事情说不准,但胜了别人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上国果然人才济济”,总之胜了无趣,而一旦败了却是辱国,丢了上国体面。群臣都是人精,他们知道胜了没什么意思,辩不过徐铉却会丢脸辱国,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做押伴使。

赵匡胤自然知道其中原因,所以宰相问计时,他干脆就派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陪伴徐铉,于是出现了这么一幕:侍卫以不懂沉默应对雄辩,让徐铉才华没有发挥之地,兵法上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还暗藏杀机,事后大宋只需要说一句“徐铉与大宋文盲争辩若干日”,身份不对等的争论,就足以让徐铉成为一个笑话。

实际上,赵匡胤这一妙笔就是人尽其才、对症下药,选对了人,再大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历史上孔子也处理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即孔子使马圉(马夫)讨马。

一天,孔子出游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就将马扣留了下来。子贡前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的恳请农夫,但农夫根本就不理会他。孔子说“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牛头不对马嘴,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之后,孔子让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马夫。

说到底,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都相差太远,彼此之间存在着距离感,而马夫与农夫两个粗人,彼此之间没什么距离感,所以马夫能轻易说服农夫,而才华满腹的子贡却不能。可见,这件事上孔子也做到了人尽其才、对症下药。

无论赵匡胤以文盲应对徐铉,还是孔子以马夫应对农夫,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不一定要找牛叉的人去处理,而一定要找最适合的人去处理,比如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又比如农民工反而会让大学教授束手无策等,只要找对了人,很多难题都会轻松解决。

参考资料:《宋史》、《智囊》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