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与诗歌的写作
偶然读到一位朋友写自己长辈的诗,选题很好,感情也丰沛,但读起来却没有感觉,于是我劝他,把这个题材拓展一下,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认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白话的现代诗易懂好写,把一段话截开分行,就是诗了。这种感觉一旦在心中形成定式,对诗歌的误解必定会导致写作的误区。
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语言优美,这种美的感觉源于一首诗中的意象营造和韵味。意象,就是指你所在诗中描绘的人和事,以及你通过语言所营造的气氛。笔者以为,对于初学写诗的朋友而言,应当加强两方面的学习。
一是学习中国传统的古体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很有道理的,有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后会写顺口溜”,抱这种想法的人,只能说他本人没下功夫,用这句话来掩饰自己的才拙而已。古体诗的特征是凝练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如果将这种凝练的意象用到现代诗的写作中,会在现代诗歌中呈现出别致的味道,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东风破》,歌曲《涛声依旧》,都是运用了这种笔法,从中国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现代诗的写作表现手法。
二是学习意象派的现代诗。中国诗人如北岛、海子、杨炼、顾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朦胧诗诗人,但实际上,朦胧诗就是意象诗,在作品中运用的大量的隐喻和明喻,从而使自己的诗歌作品让人读来有歧义感,甚至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但熟悉诗歌写作的朋友,却能理解他的思路脉络,从而得到阅读上的快感。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样,远的如李商隐的《锦瑟》,关于作者要表现什么至今争议不断,但这并不妨碍《锦瑟》成为千古传唱的名作。近的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他从中国传统诗歌中汲取了营养,其名作《在地铁站内》,虽只有两句,却影响深远:“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数点花瓣。”但其手法早有评论家指出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有表现,如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我们有时候说,这首诗没有诗味,其实就是委婉地说了两层意思:一是这首诗文字过于直白,二是这首诗根本没有押韵。在现代诗歌中,要根据自己选择的题材,来确定是否采用韵脚。如果你是写适于朗诵的抒情诗,那你一定要采用押韵的手法;如果你写一首较长的叙事诗,不押韵的话读者会难以读下去;如果你不涉及事件只写自己的感受,押韵与否无所谓,只要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就行了。
喜欢写诗的朋友如果加强以上两方面的诗歌锻炼,会对自己的写作大有裨益。
再回到开头。其实这位朋友已经写下了一篇好散文的框架,开头,写了对长辈的印象,中间写了长辈的近况和遭遇,结尾写了对长辈的崇敬之情。下一步,只要充实一下细节,丰富文章内容,文字不需华丽,只要照着本心写出对长辈的敬爱就可以了。这样题材的好文章很多,如朱德的《我的母亲》,可以借鉴其创作手法。
再强调一下,请朋友们记住:如果文章写好了,但是不满意,可以放一段时间再看,也许就有新的想法可以填充到里面了。文章不能害怕修改,文章只会越改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