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逻辑走向
我此前承诺过,要常识化讲一讲哲学是什么,但自从对哲学是什么不困惑于心之后,随着写作的持续深入,在哲学的理论创新方面,因为有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导致我个人的哲学认知架构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所以终极常识化的哲学到底该怎么介绍,我自己心里一直没有定数。
即便在我的《哲学的常识化转向》书稿完成后,相关的理论创新仍在继续涌现,所以哲学常识化普及于我,颇有茶壶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的暂时性尴尬,但我还是自觉比那些哲学先贤好多了,毕竟我敢吹嘘自己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知,而他们不是想都没敢想,就是想了也没敢张扬。
现在看,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应该与人的哲学思考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向需求有关——人的形而上思考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冲动,思考的目的在于用新的认知答疑解惑。人的形而下思考则追求在高明的思想指导下,用高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现更自由的行动——两相比较,则不难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即形而上的思考具有开拓性,是形而下思考的先导。
上述讲解,是旧哲学所没有的,是我在自己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里总结出来的新思想,如果您不能系统推翻它,莫不如认真领会为好,因为这是系统领会我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认知。
旧哲学之所以不能实现哲学常识化转向所必须的终极自圆其说,就是受人们普遍对形式逻辑的错误认知误导,导致旧哲学界一直无法用辩证逻辑确定性摆脱形式逻辑陷阱,因而导致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和正常理解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思考在人的思维当中的同步辩证性,当然更无法理解形而下学是低层次的形而上学,也即作为最高思辨层级的本体论,其实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
关于本体论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大家可以从“强名曰道”四个字当中找到全部答案,首先,道生万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共识性,所以是中国传统哲学公认但不名其为本体的本体,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哲学多有不同。因为强名曰道介绍道的概念来由,所以有本体论的本体论意义;其次,这句话介绍了形而上学的道与形下的现实的具体道路有引申与被引申的关联,服务于人更好地认识世界,所以这句话有认识论意义;最后这句话告诉我们,道乃强名而来,是语言在原义基础上引申出特定意义的方法,所以有方法论内容。
综上,在一句话中既有方法论,又有认识论,更有本体论,不难看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服务于本体论的建立,其中的逻辑思辨层级自然是逐级提高,所以本体论问题最难理解,所以从本体论冲突不可调解看,西方哲学界原来没人真懂本体论,所以哲学才如此难学,因为怎么学也无法自圆其说,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普及了。
相比于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完整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西方哲学存在严重的整体性认知缺陷,也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与中国传统哲学一样真懂本体论的人。在我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里,这一切,都与西方哲学选择性忽略人之初是哲学的真正起点有关。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产生的前提,当然也就是人类通过自我改造建构哲学史的前提。脱离人之初这个唯一正确的起点,在之后的任何一点开始表述哲学史,都只能是断章取义的系统性偷换概念。
这样建构的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既然基础如此不牢,最终显然难逃被整体颠覆的命运,所以真会看西方哲学的人,会在西方哲学史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中,都会看到不同层次的颠覆性理论成果。这充分说明,只要本体论不能有效统一,按照逻辑的单一终极指向性所内含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终极求同需求,西方哲学终将迎来本体论的最终统一。
希望我的双重本体论能触发一次有效的哲学常识化转向,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对西方哲学的终极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