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趋同性与文明的趋同走向
人的趋同性与文明的趋同走向
我猜想,人之初为人时,受环境和能力所限,人与人之间在部落内只能实行资产共有的原始共产主义,需要齐心合力的协同生产才能生存,也就是说在部落内的人性以善为主,而当时的人性之恶可能主要体现于部落之间因领地之争而生,部落之间的斗争可以是点到为止的武力示威,也可以是你死我活的械斗,实际争的是生存权与发展权。
我认为,以当时社会的条件,没有法官或有权威的第三方评判是非,人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其全部意识只以种族的延续为目的而活,人的世界尚未形成善恶的概念与标准,人的为善或为恶靠的是本能,缺少明确的主观故意。其情形同今天的猿的世界类似。人性之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才逐渐显现:或者在剩余资产多了以后,通过部落(联盟)战争占地增多,因劳动力不足而蓄奴;或者部落内先产生贫富分化导致部落内的自然阶级分野。
本人倾向于前一种分化,因为部落内分化的可能性在人性善之初的母系社会是不大可能坏到那种程度的,部落内的人即使分化也仅是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少,却不可能成为一点资产不占有的奴隶,这部分人分化的结果应该是农业自由民——后期的农民。因为农业生产的必需,农民是伴随人类文明进化一直存在的阶级,农民阶级可以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占比扩大或缩小,但绝迹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但人的善恶观是随着人的集体自我意识觉醒到一定程度而同时诞生并共存于人的思想中。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善与做恶的能力都先天具足,具体如何展现取决于环境对掌握了更高级的知识与技能的心理影响。知识与技能是工具,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工具因被使用而产生效果的善恶判断是对工具使用者的主观态度评价。评价主体即可以是使用工具者本人,也可能是工具使用者以外的人。无论是谁的评价,结果都是主观的。这种主观判断结果的使用一旦脱离具体判断主体,通过形而上的抽象形成共识,就是善恶观。
但其实人类很难形成统一的善恶观,因为随着主体角色的转换,工具频繁迭代后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可以随不同角色的善恶标准而变化——在此一人的眼中是善,在彼一人眼中可能是恶——所以受不同立场的干扰,这世界的善恶是非从来混淆不清,只有真正的智者能从全人类的立场判断清楚,这世界依然“无善亦无恶”。
按此世俗的逻辑推理,人的能力越大,水平越高,意味得他行恶的破坏力越大,所以人类的恶行史与科技史是同步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大多都从军事科技起步便是这个道理。直到近代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力给人类整体反思创造了可能,尤其是原子弹足以若干次毁灭地球的技术现实,更使人类再不敢轻言大规模战争,所以循着“无善亦无恶”的逻辑可以继续推理得出“大善即大恶”或“大恶即大善”的论断,只有认识到这个层次,人才可以变得超然物外,这是人的修行用逻辑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遗憾的是,许多人热衷于修行,却不知从全人类立场思考问题,于是只能煎熬于漫长的看不见希望与尽头的苦行中,与圆融的自由无缘。
按照马克思“任何对世界的肯定性理解的同时,也包含对世界的否定性理解”的理论,反过来应用这理论也是成立的,即对世界的否定理解中同时包含肯定理解,所以我认为,世界文明的进化就是在一次次破坏、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每一次破坏后的重建都是人类反醒后的“趋同”。
我认为,人类文明这种有据可查的最长趋同效应或许是秦帝国大一统后建立的中华帝国政治模式,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要不是西方文明的暴力敲门,说不定还能延续多少年呢!而西方文明在近现代则给世界带来了更大范围的趋同——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内已经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中孕育新的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再向前发展就应该是欧洲全面一体化。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得长远一点儿,最后必然是到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一体化。这说明,文明与文化越发展,人的趋同性越明显,既然趋同是必然,那么一体化便是必然。
以此逻辑再回顾整个人类历史,自然发现这种无主观故意的潜意识一体化其实一直推行,如果能把这种概念顺理成章地明确化,以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接下来自然是普及化的认知,这样就可以通过协商后的共识而加速人类文明的一体化进程,所以这项工作非常值得一做。希望世界各国政治家们早日接纳这种理论,让天下一家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苏联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都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范例,是掌握新理论的工农面对议价能力弱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政府的暴力革命的产物。在资产阶级成熟与强大的欧洲也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且在二战的斗争中成为掌握着当地部分武装的政治势力,但最终因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出卖和自身话语权的不足——议价能力弱而被边缘化。
伟大的苏联虽然曾经和今天的中国一样释放了巨大的生产活力,但终因大国沙文主义而被人民所抛弃,以毛泽东为首了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发现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坚决走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这既是他们那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精髓发挥了内在积极作用的结果。因此我预言,未来世界可能传播由中国主导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实践,但这种传播必须首先避免苏联式大国沙文主义的颐指气使。至于如何具体传播,需要有世界性智慧,现在就是这种智慧该出现的时候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真正消灭了阶级后,人类文明的趋同之路便彻底实现,这是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彻底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大同!(2016.3.21)
话外音:在论述人性“无善亦无恶”和“大善即大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在原始社会里,当人们完全迷信于巫的指示时,哲学这门学科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西方哲学说哲学产生于某些人有了闲暇之后,而我在这种闲暇中看到的是愚昧的巫的群体对人的控制力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政治贵族要确保政治稳定,需要有新的思想——哲学——控制那些自由民。
哲学发展的现实结果是至今仍不能完美地控制住自由民。为什么?因为哲学自身尚且从来没能得到正确的定义,这说明哲学家们一直在南辕北辙地闭门造车。
我们继续以“哲学是什么”展开推理,哲学学科肯定不是哲学本身,但西方哲学史却一直从哲学学科诞生写起,这便是一个明显且不可饶恕的错误。
再者,在哲学学科诞生前,巫的思想不是哲学吗?!那些政治领袖的思想和立法原则不是哲学吗?!如果法哲学从属于哲学,那么人类的哲学史当然必须前移。但为什么一直被现实地回避了呢?我认为政治要愚民,要让哲学主动远离政治的本质,所以西方哲学一直在脱离现实地围绕理想化的政治展开论述。
这样的哲学本身就是配合政治的愚民之举。如不能在这方面正本清源,任何哲学讨论都只能永远是一锅粥,这种混乱当然最便于政治浑水摸鱼,而真理就只能永远被歪曲着理解了。
“外人只看结果”之辩
清早起来,看见亲在群中发了下面一段话:“善良过了头,就是缺少心眼;谦让过了头,就成了软弱。你的执着会被轻易辜负,你的在乎会被视若无睹,你的付出会被当作可有可无。心情不好就少听悲伤的歌,饿了就自己找吃的,怕黑就开灯,想要的就自己赚钱买。现实这么残酷,拿什么装无辜?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外人只看结果”。
这应该是当下社会很流行的观点,本人觉得其中心思想有很强的世俗功利心在里面,说话之人的初衷在于劝世,实际却在混淆视听,本质上是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的错乱问题,于是就有了仔细分析这段话的想法:
这段话中间部分全是劝喻之辞,本无可厚非,但最前和最后的两句却让我接受不了——善良与谦让一样,都是人类推崇的美德,是永远值得提倡与推广的,所谓的善良过了头与谦让过头可以有现实的负作用,但人类若想进入终极文明,却必以这种过头行为的普及为前提,因为一厢情愿永远也实现不了终极文明。
况且,过分善良与谦虚的负作用如果只作用在善良与谦让者本人,那便意味着是他自己的价值观让其本人选择了那样的行为,作为心智健全的正常人,或者愿意主动承受相应的后果,或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被动承担责任。面对这样的行为,作为旁人,我们有借鉴的权利,却没有指责的权利,因为善良与谦让对于文明的理想性追求永远值得推崇,能过分地坚守理想与原则也是普通人不具备的勇敢,反而是那些因别人善良与谦让过头而定义人家缺心眼儿的人应该深省于自己过强的功利心——“事后莫论人非”是古训。
是故上述这段话对于劝喻世俗功利之人有效,对于指导人生的哲学化修行无效,反而易混淆视听。真正修行成熟的人都有清醒的自我认知,遇到任何难题都能用自己的诚心自主解决,世俗的功利常常不是他们所真正在意的。哲学的尴尬历来在于推广难,就是因为哲学化的价值观与世俗的功利价值观经常是直接相反的,所以哲学化程度高的人反而因小众化而在大众化的世俗功利中丧失话语权。
但上面这段话最后一句还是说对了,只是顺序应该调整一下,然后再明确一下主题,我认为改为“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外人只看结果,别因为别人而为难自己”更好,因为人活的是过程,只要过程对了,结果想不对都难;过程不对,结果想对就很难。哲学化程度高的人与世俗功利之人的差别在于——主要是为人生过程而活,还是主要为人生结果而活。
欲人人都实现过程的正确,必先教育人人养成完善且独立之人格,家教与学校教育是主战场,家长和老师责任重大,但当下这两个群体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亟待自我教育的提升。随着中国整体社会转型需要,人们进行思想上的集体深刻反思,是社会转型成功的必需。
社会整体转型必波及每个社会个体的转变,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周国平有一句名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其中的优秀便是过程性的,其中的成功就是结果性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人生的优秀过程呢?
我认为,人活得好的前提是自己先把自己活好,然后再顾及别人。现世之人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却从来不知、不想自己应该怎样看自己——哲学上的“认识你自己”。这世界,认识自己最难,但最值得一做。
“外人只看结果”是普遍肤浅之下的事实,无所谓对与错,但如果过分相信这种观点,则意味着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迷失自我就成为必然。那些教育或提示别人要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其实真的只肤浅了自己,或者是被洗脑到不可救药,或者根本上也是要控制和利用别人。(2016.3.25)
关于闺女人际交往问题的意见
闺女主动说起和班上几个同学相处问题,有同学主动接近她,让闺女陪走陪聊……就有另一同学过来编排对方的不是。一向慎独的闺女对同学们的人性表示无奈与愤慨,向我求解。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高中二年级的生活,那时虽然也有早恋的,但女生间也没见谁和谁亲密得不得了,感觉大家都在忙于学习,或者各干各的,反倒爱说爱唠的同学挺受孤立,没市场的样子。
于是我告诉闺女,中国人嘛,还是以含蓄为主,大家的思想都是相对封闭的,但思想的本质又是有扩张和交流需求的,这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广泛产生,因为人们通常都是既想交流,又不掌握交流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用礼统率一切交流,无奈因自己的僵化与固步自封而被外来文明冲击过,旧伦理被严重破坏,新的人际交往习俗尚未形成,加之这三十年经济发展变化太大太快,使新形成的某些规则与习惯也不得不随时调整、重建。任何重建的新规则与习惯都存在一个相对漫长的适应过程,仍需要时间来检验其可行性,于是转型期的焦灼便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承受的。
无论怎样,思想的交流都是最难的,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欲望的交流与碰撞,本就不易和谐,尤其是其中可能隐含某些不当欲望通过不当手段掩饰下的释放与碰撞,就使矛盾极易发生,所以心心相印现象----知音——虽然极少,但通过交流、交往产生的控制与被控制、依赖与被依赖却经常是潜意识的必然,并因而形成表面的和谐,大家在交流中都能各取所需。只有那些过于自我的人,由于其本性的贪得无厌,且表现得过于赤裸裸,让人受不了了,才让自己在讨厌和孤立别人中被人讨厌和孤立。
我建议闺女要珍惜与人交流与交往的机会,人家愿意与咱交流与交往是对咱的信任,无论对方品质好坏,都得心怀感恩之情对之,只是对不良企图者要主动远离之,其他都要善待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我们发现了,要找适当的时机委婉地提点一下,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才不至于孤单,这样才是正常的交友。如此才能团结大多数人为我所用,再好些则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提高,共谋发展,至少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更大的可能。(2016.4.2)